中醫讀書的目的

2009-03-12 09:49 楼主
中醫讀書的目的
中醫很重視師承,並不是老師教的就足以揚名天下,即使老師是很優秀的名老中醫。個人以為老師的身教、言教、醫德、醫風才是最重要的,拜師學習並不是為了想要抄錄祕方。而且醫師以救人為天命,沒有這樣的認知,學習的過程是很艱辛的。親炙老中醫的過程,才會發現經驗、學識不是憑空掉下來的,只有不斷努力才有那樣的成果的,老師的經驗也無法瞬間轉移到學生身上,只能指出大概應有的方向,這才是最重要的。就像最近有位略有中醫基礎的朋友,在我稍加提供一點基本法則,他就能一帖藥搞定中樞性顏面神經痲痹,他很高興我也很快樂。

翻閱一頁頁的古書,就好像與古人對話一樣,其中有醇醇的教誨與叮嚀。以讀書內容而言,最基本的必定要熟悉,如高等院校的基本教材,這就好像清代、民初的中醫都把醫宗金鑒當作案頭寶典,熟悉這一套才有基本的概念,能在最短時間內通盤的了解中醫。再來是內經、難經、脈經、傷寒金匱這是最古的經典,經典就是中醫學問的基礎,中醫大部分的發源就是植基於此,由此才能有所創新。雖然古書難懂,可是不紮紮實實的把這些啃通,那就趁早改行吧。

再來赫赫有名的金元四大家,也就是開創新局的四位大學者,這四位的著作以朱丹溪、李東垣最為重要,這四位是為了解決臨床的不足,由內、難、傷寒為基礎發展而來的。這位也都從張仲景的學說得到養分,然後再滋生壯大的。到了明朝張景岳著作的景岳全書是中醫發展的關鍵,既命名的全書,其恢弘的氣勢的確是雄視中醫數百年,也確實是創新發揮不少,雖然被批評溫補過頭,可是陰陽學說應用到了景岳才算是完整,是有功於醫學的。

而中醫持續發展就有細緻的分科,外科、婦科、兒科、針灸各有專著,外科的瘍癰現在較少見到,皮膚外科較多,臨床上實在太多太多了,而且外部腫瘤早先幾乎歸諸于外科,所以治療癌症莫不須從早年外科書去尋找診治治則,外科以內治、外治分流派,各有所長,所以各派專著均需熟悉。婦科則以婦人良方與青主女科最為要緊。兒科以錢乙和萬密齋最為有名,可以涉獵。針灸是最能發揮立即性優勢,所以非認真學習不可,若非以針灸為專業的話,最基本的針灸大成是必要熟讀的。

中醫還有本草和診斷兩門重要學科。本草以神農本草經最古,以本草綱目最博,以本草備要影響最廣,這三本均需研讀,而綱目篇幅頗大,須擇要而讀。診斷就是四診,脈經之下以高陽生脈訣流傳最久也最大,直到瀕湖脈學一出才銷聲匿跡,瀕湖之後可讀四診心法或四診抉微,直到近代的周學海可說集脈學之大成。

中醫書可謂汗牛充棟,歷代所出不知凡幾,每位師傳雖各有偏重,可是大都孜孜不倦的持續閱讀。而閱讀的是什麼呢?如果要簡單說的話,可以認為是為了了解人的生理與病理,唯有生理、病理清楚了,治法、方藥則隨之可用。個人服膺內經所說的: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這可以理解為無不可治之病,只是不了解而已,了解其中的生理、病理則遊刃有餘矣。

所以不斷的閱讀就是不斷的建立自己的一套系統,架構這套系統而且不斷的補強,當熟悉以上之書,接下來就是在閱讀中體會各個名醫的心得,把這些心得不斷的加進來。這樣才緊密紮實的構築這套系統,撿拾各名家經驗以彌補自身閱歷的不足,才能更逼近真理,更了解事實真相,並在臨床上檢驗各家經驗,也才能在臨床上解決問題。某次閱讀外科名家朱仁康後輩的著作,才發現朱氏用參苓白朮散治療乾癬,並不是單用他研製的白疕一號方、二號方,從而自己也才能運用龍膽瀉肝湯、或是逍遙散治療乾癬,只要脈證相合,無方不可用,對於其他問題也是一樣,這是通用治則的體會,可應用於各病種,非常重要。

而現今最常見的精神疾患,古人應該不像現在這麼多吧,憂鬱症、恐慌症、燥鬱症、精神分裂症,甚至最近還有朋友跟我描述他所見到的多重人格分裂症,真是令人驚駭。這些問題都已經不是普通的中醫所謂的鬱證或是癲狂,都已不是逍遙散或是癲狂夢醒湯可以處理的。這些都必須溯源回流的檢驗中醫對腦的認識,也才發現古人早有腦氣、腦陰之說,但是腦氣多用於鼻淵之治,以鼻淵為腦漏,認為鼻乃肺之竅,而為腦氣宣通之路。直到陳士鐸才有腦陰的說法,因為陳氏大膽的創說開拓,我們接下來要走的路才會更加平順,這都是勤於閱讀的幫助。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癌症對話之二 老茶馆 讀醫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