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醫史

2009-03-12 09:50 楼主
讀醫史
醫學就是為了維護健康,所以自有人類以來,各個民族、各個部落,甚至每一個人,都會為了自己的健康而努力,所以醫學就這樣產生了。中醫特別玄奧,所以曾有人以為中醫是外星人遺留下來的,或者是上一次冰河時期以前的人類所留下來的,其實都不是,都是一點一滴努力來的。更沒有神農嚐百草才開創中藥的使用,我們現在還不是有很多人到野外採草藥,找很多莫明奇妙的草藥,把自己當作神農氏,民間的經驗原本就是中醫的臍帶來源。

醫學史如同歷史一樣,唐太宗以人為鏡、以史為鏡,歷史不只是讓人認清自己,也提供歷史發展的背後涵意,而從中吸取經驗避免錯誤,所以前車之鑑不重要嗎?不然時光流逝、青春會用完,千金難買早知道,歷史都說了誰叫我們不去翻翻、看看。現在中醫不會就一瞬間成為這樣,是一點一滴慢慢累積而成的,知道怎麼累積才會正確的去累積,不然重復以前的錯誤,到時候人也老了,中醫是什麼也都不知道。

歷史難寫,中醫史更難寫。寫史只要一落筆就有定見,寫中醫史也一樣,定見關乎修養、識力。中醫師不寫史確實可惜,但要寫史也力所不及,史學要求的基本文字訓練如考證、訓詁,以及資料的取得都是重重難題,可是非醫學的史學專家寫史可行嗎?最近讀幾本類似著作,其中一位作者在序文表明:若想要在本書尋找臨床靈感則不免大失所望。史記恢弘精湛、立論高超、文辭優美,可以以史為鑒,也可以是純文學欣賞。而中醫學史不應該脫離臨床,離開臨床的醫學史難免淪為剪刀糨糊之作,例如研究醫官官制除了典章制度之外,也應該討論到對臨床的意義,對後世的醫學發展影響,不然只是史學中的某一部份典章制度而已。

再說定見,先有定見再蒐集資料作成的結論,則不免片面誤導。最近看幾本中醫史的專著,發現取材的來源都差不多,可是得出的結論方向卻大大不同,可以看出來的,權威的古書就那幾本,任意摘取作者想要的內容,那就是定見發作,以偏概全莫此為是。例如有人認為術數是中醫古典醫學發展的主要動力,或是依據今本內經去強分內經為五個流派,或是忽略新出土資料仍強作解人。

不讀醫史無法讀古醫書,這是我的體驗。詳細明瞭作者當時所處的環境,以及知曉是從何而來,才能知道為何如此。現在有很多醫史專家的努力,可以讓讀者更加接近作者原意,也更加有縱向與橫向的概念,這對於立足於現在以及展望未來是絕對有幫助的。

【中藥簡史】與【藥林外史】都可以幫助認識中藥的演變,【中國醫學源流論】、【中國醫學史略】對於中醫學流程都有順暢的交代,而【遠古中國醫學史】更是佳作,【遠眺皇漢醫學】可以發現日本醫師的努力,甚至各代名家的考論、或是各地流派的研究如永嘉醫派、錢塘醫派等等,【傷寒論文獻通考】更是閱讀傷寒論不可或缺的關鍵。

中醫研究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是醫史研究重鎮,老一輩的醫史專家首推馬繼興先生,新起者廖育群先生著文順暢而有新意,鄭金生先生識力恢弘,在【海外回歸中醫善本古籍叢書】的校後記竟較原書更為精彩,不可錯過。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中醫讀書的目的 老茶馆 中西醫的差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