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大陸中醫的種種

2009-03-12 10:02 楼主
閒聊大陸中醫的種種
大陸的醫事制度,在中醫大學教育方面,是由國務院的高等教育委員會負責。醫療方面在除了衛生部之外,國務院之下的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也好像是與衛生部平行單位。衛生部管醫院醫療,高教委管學校教育。落在各省裡面好像分別是衛生廳和高教司。

中醫也就分為學校的省中醫學院和醫療的省立中醫院。每一個省分都有這兩個大單位,可以產生中醫師的學校,除了省中醫學院之外,還有各種醫事學校,不過還要通過考試來取得行醫資格,也有函授的,不過等級如同醫事學校,只有省級的中醫學院不用再經由考試,是直接分發到醫院的,所以也類似台灣的師範公費生。

除了在省會有最權威的省立中醫院,也有隸屬於省會的市立中醫院,還有各縣的縣立中醫院,在各村落還有民營的衛生院就屬於赤腳醫生了,他們接受短期訓練,如三到六個月不等,等級類似台灣日據時代的限地醫,只能在村落裡處理簡單的問題,相對的責任也比較小,出現醫療事故時候會依他們所受的訓練,憑定是否應該為不當的醫療事故負責,因為有時候來不及後送就掛了,而當時不足的醫療設施和欠缺的醫療知識所造成的錯誤,是鼓勵可以合理的儘量施救。

省中醫院和省中醫學院兩邊的醫師和老師是分開的,教師可以一年學校教書,另外一年到醫院門診,已取得教學上的醫療經驗,或是在教學之外的時間再自願到醫院上門診,而醫院的醫師就負責學生實習的帶教,不負責學校的教學任務。因為早先在鄧小平尚未實施經濟改革,全部是吃大鍋飯的,所以在醫院的醫師是依職稱領固定工資,看診多寡與薪水沒關係,而老師用多出來的時間來看診,當然也是為人民服務,是沒有算錢的。

江西也是我在唸書後兩年,醫師才有拿到掛號費裡的幾分之幾的錢,所以這裡出現了幾個現象:在學校的教授早幾年以前是不會上門診臨床,因為沒有經濟效益,只是做白工誰願意,所以雖然教書聒聒叫,文章書寫是超級一流的,可是這幾年才開始上門診,就難免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跟診大教授的時候,就出現怎麼都是大量的初診,覆診率極低,即使是名震大江南北,影響力擴及海內外的大老,也是只有寥若晨星的覆診病人,甚至如果還賴著不走就轉給針灸科。寫到這裡真是令人執筆三嘆,而他書上的醫案到底是怎麼回事啊?

再說書寫中醫文章的困難,因為能夠把病醫好,並不代表能夠把其中的道理講到無懈可擊,因為要在汗牛充棟的典籍裡搜索舉證的理論,證明這樣治療不是空穴來風,而且又還要有原創性,在前人的基礎上做出有效的前導性的應用。所以在這兩個要求下,有豐富經驗的臨床醫師,通常沒有時間做理論上的整理,因為成名醫師會要求文章的完美,因為即使是有千古醫名的 葉天士,還不是會被批評,那就何苦來哉呢。

所以絕大多數的醫師不寫書,因為一落筆就會有把柄,也有醫師認為中醫有效的治療理論和治療方法規律,已經詳細記載在書裡了。中醫發展至今已經很足夠了,他所應用的也全部是書裡面有的,所以他也就不寫書了,可是他在行醫過程,因為藉由書本所解決問題的彎路,他認為後來的醫師也是需要的,所以他認為沒有大量特殊的新穎觀念是不值得寫出來的。現在大陸實力最強的主任醫師,肯發表文章的是鱗毛鳳角的稀有國寶了。

在談中醫制度裡面,無法避開的一個重大因素就是文革的影響,文革時的入學條件是成份要好,雙手越粗糙的,越有入學的必要。而且把知識份子打成臭老九,是社會的最底層地位,當時最紅的結婚條件是比誰最貧窮,是比誰的幾代祖先都是佃農,所以十年動盪的反智,也造成教育的斷層。而成為優秀的中醫,除了良好的學校教育和跟師的實習不可避免是要有豐富的臨床時間。在文革前六年裡是國內外最平和穩定的時期,所以這六年畢業的學生幾乎視現階段的骨幹力量,在大陸學校教育裡俗稱他們為新三屆和舊三屆,以中醫來說,省中醫學院的學制是六年,而且還有建政開國的清新裡想的年代,知識份子普遍受到重視,而且因為在國府年代中醫受到極大的壓迫,甚至跡近於被廢除,所以國府遷都台北的過程中,來台的各行各業的菁英就獨缺中醫。

所以當時各省中醫學院裡,各個名老中醫莫不戮力以赴,做出無私的傳承,因為共產制度,所以沒有經濟的誘因而保守自己的經驗,所以這六屆的學生成材的非常多,實力也最強。再來就是文革之後的第一屆,是第一次開放的聯考,只要有實力就可以憑藉努力而上學,雖然他們中學的過程裡學的並不紮實,可是奮發努力的程度是最好的,隨著改革開放的經濟誘導,因為中醫的成材時間最慢,中醫學生剛出道的獲益能力在大學院校的科系裡是排後面的,所以中醫的高考排名大概只高於農學院而已,這在台灣是很難想像的,所以大陸中醫水平的未來,可見也是會逐年下降的。

大陸的中醫書籍出版,如果有文革之前出版的,可以發現紙張並不是很好,可是書籍的印製裝訂相當有法度,而且每本書都這樣,就好像不富有而有家教一樣。所以在審查方面也比較嚴格,在文革之後雖然毀壞人心,但是基本的精神還有,在近十年的經濟掛帥為前提,相關配套措施缺乏,或是穩定的社會美德逐漸毀壞。在出版方面也竟然要求作者要包銷一定數量的額度,或是一定數量的金錢,而稿酬也可以用數百本的書來替代。除非這個作者有相當的知名度,作為出版的保證,這樣子的引用利潤概念,筆者離開大陸六年了,可是看見這幾年大陸出版書籍的質量來說,印刷技術的改良,使外包裝好看了,可是裝訂的整體質量感覺上是退步的,而內容品質更是有嚴重的抄襲和拼湊。

所以我還慎重地要求代售大陸書籍的業者,多訂一些某某人著的書,而不是一大堆人編的書,即使是這樣,今年還買到一本北京名老中醫的書,他早年對腦部疾病的問題提出很好的治療觀念,可是大概在這二十年內,都圍繞在自己這個圈圈裡面走不出去,因為成名很早而佔據重要位置,現在這本書全部都是他為人做序的應酬文章,也寫不出什麼有效內容來指導後進,只是肉麻又肉麻,浪費我的時間,也不止少了一點點的我對前輩的尊敬。

最後聊一聊大陸中醫的數量,印象中報導好像是三十萬,而相關中醫的醫事人員應該超過五十萬以上,絕對是以國家重視的力量才做得出來的成績,在這裡面也不乏傳承有序孜孜不倦的有心之士,像在十年文革裡,雖然黑白顛倒是非不清,可是就有人默默耕耘,在動亂結束就可以提出一本本的皇皇巨著,這如果不是對中醫有極強烈的使命感,是不可能辦到的。

儒家有性善性惡之辯,江西是共產黨的根據地,當初決定前往的時候,就有人要我小心這個土匪窩,大陸人民也稱江西為老區,可是幾年下來,我發覺民風的強悍,是為了抵抗惡劣的生活環境,和因為地屬戰略要衝為兵家必爭之地的悲哀,是以民情不得不強悍,他們更有純樸的一面,尤其表現在醫病關係上更是明顯,江西因為發展較沿海緩慢,所以消費水準較低,而減少不少的生活費。

以上是筆者對大陸的種種印象,而且是多年前的印象,所以不論是否對錯,純粹是瞎子摸象,不過總比在欄外不去摸象的瞎子,更認識大象了。有不少網友對大陸中醫有莫名的興趣,我會把瑣事寫一下,省得一問再問了。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網頁製作的經過 老茶馆 藥膳的寫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