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初探

2011-02-06 23:33 楼主
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初探
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健康而形成的疾病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印度的世界第二糖尿病人大国,糖尿病患者约4000万人。近年来.糖尿病患者出现低龄化趋势。糖尿病具有发病率高,并发症多,难以根治等特点,随着病程的延长,如果得不到恰当的治疗,还可以出现多种器官组织的慢性病变。严峻的形势,使更早、更合理地用药物来缓解千万糖尿病患者的痛苦,成了广大医务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艰巨使命。
1 典型的糖尿病症状与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多数是由后天因素促成的。那些营养过剩、运动量少的人,特别容易得此病。典型的糖尿病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易饥多吃,口渴多饮,小便频多,体重减少。患者感觉身体疲惫,不停地喝水、小便,而且在短期内体重可能会出现较大变化。但是,有典型症状的患者只占糖尿病患者的25%左右,而有很多患者在得了糖尿病之后没有任何症状。糖尿病最可怕的是其慢性并发症。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主要在神经和血管方面,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底病、糖尿病心血管病、糖尿病脑血管病、糖尿病足等,严重的情况下,还可导致失明、尿毒症、截肢。糖尿病还有多种合并症,如高血压、冠心病、肥胖、高血脂、高尿酸等。
2 糖尿病的一般治疗方法
在糖尿病的认识和治疗亡,西医和中医有着各自的病理分析和治疗特点,二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1 西医治疗 西医治疗的最大特点是在降低血糖方面起效迅速,目前临床上治疗主要是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注射。口服降糖药物又分为磺脲类药物、双胍类药物、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格列奈类药物等几大类。它们分别作用于人体的不同部位,通过各种机理从而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由于不同种类口服降糖药物作用的环节不同,在临床上常常需要口服药物联合治疗,必要时也町将口服药物和胰岛素联合应用。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l型糖尿病患者需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也必须使用临岛素才能控制高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降糖药失效和出现口服药物使用的禁忌症时,也需要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以减少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在传统的胰岛素注射病理分析的基础上,近年来又推出了胰岛素泵治疗和部分移植及胰岛移植。部分移植及胰岛移植国外开展较多,国内也已试用于临床,移植后大都仅能减少胰岛素的用量,长期疗效尚待观察,排异反应等问题尚待解决。目前,临床上尚未推广使用。
2 2 中医治疗 小医将糖尿病称为“消渴”,认为“消渴”的发病机理是各种原田导致人体燥热袭肺、气阴两伤、阴阳两虚、瘀血停滞从而引起各种慢性并发症: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过食“膏粱厚味”有关。生活安逸的“尊荣人”更易患卜,其含义也就是长期营养过剩、缺乏运动。中医在临床上对糖尿病辨病辨证多分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和气阴两虚兼瘀血4型。其中阴虚为4型之共性,始终贯穿于糖尿病发生与发展的全过程,是导致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为糖尿病之“本”;热盛、湿浊、血瘀为糖尿病之“标”。在施治方面,通过综合调节作用,补五脏,益精气,祛瘀血,标本同治,使体内的阴阳失调、气血紊乱、脏腑功能虚弱恢复正常。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独特之处在于防治慢性并发症。中医采用养阴生津润燥、益气养阴、滋阴温阳三大原则,并辅以活血化瘀的药物,以疏通经脉。糖尿病患者若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并采取恰当的中医疗法,能够较好地保护残存的胰岛功能。对于各种慢性并发症,如中青年糖尿病性阳痿、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其疗效会更加明显,但不管是中医治疗还是西医治疗,都需要接受终身治疗。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2-06 23:34 2楼
3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在治疗过程中既用西药又用中药。中西医结合的治疗观念,主要是吸收中医和西医治疗中的特点和优势,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各取所长,从而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取得优于单一疗法的更好效果。
西药降糖效果好、起效快,但降糖西药对肝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地损害,长时间应用容易导致继发性药物失效;对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西药行时难以有效的控制和治疗,如中度的肾脏或眼底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等。中药的降糖效果不如西药,目前尚未发现降糖作用很强的中药,但中药改善症状好、降糖作用持久稳定,毒副作用相对较小,在防治各类慢性糖尿病开发症和合并症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两者合用,不但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而且还可以减少西药的用量和药物毒副作用。另外,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一系列客观指标相结合,使辨病辨证相结合的科学性向前跨跃了一步,对“施治”的指导也更加确切。近年来,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在临床及实验研究中发展较快,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学异常,而中医中药对防治糖尿病高黏血症及微循环障碍具有优势。中药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及蛋白非酶糖化抑制剂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另外,近年来,采用中医气功疗法和针灸疗法配合西药治疗糖尿病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学者认为,针刺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其机理是针刺能改善微循环,增加神经细胞营养,使神经传导速度加快。
4 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用药实践
笔者在临床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于气阴两虚型消渴病(2型糖尿病),笔者常首选消渴丸(广州中一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为主药。该药系中西复方成药,主要成分有葛根、地黄、黄芪、天花粉、玉米须、南五味子、山药、格列本脲(每丸含量为0.25mg),其功能为滋肾养阴、益气生津 在组方上,体现了西药降糖作川强,中药改善症状好、降糖效用持久稳定的特点。另外,该药用量易于实行动态调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中心报告(1996,1—2008.7)显示,该药不良反应为低血糖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0.78%。,多发生在开始服用消渴丸20天左右的患者和60岁以上的患者之中,安全性相对较好。消渴丸的上述特点,为我们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在患者服用消渴丸的同时,笔者还根据不同的症状,再辅以他药,以达到增强效果、持久疗效、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的目的。如在临床上经常可以碰到一些糖尿病伴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其有的表现为腹泻,有的表现为便秘,在治疗上就要适当配合健脾和胃、补肾收涩之品或者滋阴润肠、清热通便之剂,以达到平稳降糖、改善症状的效果。有的则伴有视物昏花、双目干涩,甚至眼痛眼胀等症状,经眼科检查未见明显器质性病变,此时,可配合滋养肝肾、清热明日的方法进行治疗,能使症状得到明显的缓解。另外,对于糖尿病伴有泌尿系感染反复发作者,服用西药消炎疗效欠佳时,可采用滋肾养阴、清热通淋的方法进行治疗,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消渴丸亦可合并六味地黄丸或杞菊地黄丸服用,有利于降低血糖,延缓心血管、眼、肾等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较中西医单一方法治疗糖尿病有明显优势,其结合不但在临床上证明是可行的,而且从理论上也为现代的遗传学、免疫学、药理学、分子酶学、分子生物学所阐明,是我们今天研究和治疗糖尿病的重要突破方向。相信通过中西医、药学专家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将会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2011-02-07 08:51 3楼
本人是20多年的糖尿病 现在算健康 自学自医也少有点经验 对中西结合很赞成 对胰岛素抵抗要重视 高胰岛素血症 也是引发并发证罪魁祸首 再者从发现糖尿病始 就应加服通血降凝的药 除非必须胰岛素促泌剂最好不用
见笑了
2011-02-07 10:34 4楼
楼上的朋友,我的老婆也得了所谓的“血糖高”的疾病,自始至终,我不认为一个血糖高的指标可能判断 一个人的疾病。
自从看了:

糖尿病-一个都没有治疗好的谎言(2008-07-18 10:34:28)转载标签: 爱在中国行糖尿病中医医托健康 分类: 中医
(西医)糖尿病的定义(摘自百度百科)云:



糖尿病(diabetes)是由于胰岛功能减退而引起碳水化合物代谢谢紊乱的代谢谢障碍性疾病。主要特点是血糖过高、糖尿、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疲乏。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其胰岛素分泌缺乏,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命。2型糖尿病多见于30岁以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病因主要是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即胰岛素抵抗)。

与1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有:

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遗传因素: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科学家的研究提示:I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也许令你惊奇,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I型糖尿病。这是因为I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得过病毒感染,而且I型糖尿病的“流行”,往往出现在病毒流行之后。病毒,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I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其他因素:如牛奶、氧自由基、一些灭鼠药等,这些因素是否可以引起糖尿病,科学家正在研究之中。

与2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

遗传因素:和1型糖尿病类似,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很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这种遗传特性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1型糖尿病,另一个有 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2型糖尿病。

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就是肥胖症。遗传原因可引起肥胖,同样也可引起2型糖尿病。身体中心型肥胖病人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他们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

年龄:年龄也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有一半的2型糖尿患者多在55岁以后发病。高龄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也与年纪大的人容易超重有关。

糖尿病无法治愈,其主要危害在于它的并发症,尤其是慢性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合并感染:发病率高,两者互为因果,必须兼治。常见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和肺结核、泌尿系感染和皮肤感染。

糖尿病高渗综合症:多发生于中老年,半数无糖尿病史,临床表现包括脱水严重,有时可因偏瘫、昏迷等临床表现而被误诊为脑血管意外,死亡率高达50%。

乳酸性酸中毒:患者多有心、肝、肾脏疾病史,或休克、有感染、缺氧、饮酒、大量服用降糖灵史,症状不特异,死亡率高。

慢性并发症

大血管并发症:

(1)脑血管:患病率比非糖尿病者高3倍,是糖尿病患者残废或早亡的主要原因,其中堵塞性脑血管疾病多见;

(2)心血管:患者病率比非糖尿病者高3倍,是糖尿病患者早亡的主要原因,以冠心病较为多见。临床特点包括冠心病发病率高而且发病时间早,女性糖尿病的心血管病变发生率增高更为明显,无痛性心肌梗塞等非典型性临床表现多见等等;

(3)下肢血管:患病率比非糖尿病者高5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造成截肢者要比非糖尿病患者多10倍以上,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肢体残废的主要原因。
微血管并发症:

(1)肾脏:患病率尿毒症比非糖尿病者高17倍,是糖尿病,特别是Ⅰ型糖尿病患者早亡的主要原因。患者可有蛋白尿、高血压、浮肿等表现,晚期则发生肾功能不全;

(2)眼底:双目失明比非糖尿病者高25倍,是糖尿病患者残废的主要原因之一。

神经并发症:

(1)感觉神经:疼痛、麻木、感觉过敏;

(2)运动神经:可见单神经麻痹引起的运动障碍,局部肌肉可萎缩;

(3)植物神经:出汗异常、血压及心率变化、尿失禁或尿潴留、腹泻或便秘以及阳痿等。

对西医治疗糖尿病的点评(摘引)

今日糖尿病之头痛,疮疖收口慢,易疲倦,乃长期使用胰岛素致胰岛素之药物在肝中毒,故其所造成之病皆在肝经经络,疖疮发作皆始于肝经之大敦穴-即脚之大趾,阴部骚痒糜烂皆因肝经经络络于阴器,尤以妇女为甚,视网膜障碍皆在肝经经络。糖尿病所发之病皆在肝经经络,而不在胰脏,是为肝中胰岛素之毒所造成,并非糖份蓄积造成,骚痒、溃烂与视障。若是糖的问题,注射胰岛素应该可以消除其糖份的蓄积,而不会单独蓄积于肝经经络,长期使用胰岛素所造成中毒的结果。

男性因肝蓄毒,而肾又衰弱,致肝无力运作其经络而阳痿,肝气无力通于目,而产生视觉障碍。

肾脏衰弱,糖份无法排出,肝又中胰岛素之毒,无力使糖分从小便排出致糖份回流血液中,引起血糖增高,或皮肤骚痒皆肝中毒所造成,故要消除血糖,当以清除肝中毒素-胰岛素,使肝有力解毒,更补肾水以生肝木而不是用胰岛素降血糖。

西医的糖尿病中,或许有些病患具有中医的消渴症病人,但中医的消渴症绝不等于西医的糖尿病,西医的糖尿病根本不是中医的消渴症。要使自己的疾病痊愈患者必须应当认清这点,否则永远困于医疗的科学,怨得了谁?

糖尿病的病因在于糖的数据、在胰岛素,一个病人也不能治疗痊愈,病人都因被禁吃饭、禁吃糖而被饿死,或被打胰岛素中毒而成全身都是并发症-引发心脏病肾损伤及眼疾病,整篇似是而全非的医学理论,媒体强制灌输给大众,科学数据讲得多正确、多标准,从头到尾却没有治好一个人,不知残害了多少人的健康之科学,是否应重新修正,以正视听呢!

看到糖尿病无法治疗这个定义,实在是愤慨:既然无法治疗,那为什么要让人一辈子吃药?那个药是延长人的生命的还是残害病人的?所以有人得出结论:糖尿病的病患都是被饿死的、医死的!

我们看看西医治疗疗糖尿病有三种法子:一、要患者减少吃含糖过高的食物;二、破坏胃的吸收能力,反正胃破坏了,你也吸收不到糖分了;三、破坏肾的功能,于是就导致肾、膀胱不化水,进而就是脚腿钟、溃烂。于是你这一辈子就要按照他们的方式治疗、吃药,直到最后多个器官衰竭而不治为止。这就是现代医学为什么不可能治疗好糖尿病的真实原因。



中医之解‘糖尿病’

常听说:西医的糖尿病,就是中医的消渴三消症,事实上,中医的消渴三消症,根本就不是西医的糖尿病。西医的糖尿病只是发明了血糖、尿糖的检查,而在糖上做文章,玩糖的数字游戏,结果没法向病患交代,而穿凿附会拿中医的消渴三消症,来自圆其说,掩其医学的不是,做为欺骗病患的掩耳盗铃之学说。

中医学的消渴症根本就与糖、胰岛素无关,西医的糖尿病以糖与胰岛素的作用而为医学的标准。

三消病因肺燥、胃热、肾虚之别。

《医宗金鉴》:消渴篇。

上消:属肺,饮水多而小便如常。

中消:属胃,饮水多而小便短赤,且多食。

下消:属肾,饮水多而小便浑浊,量多。

三消皆属燥,热病也。

三消为体虚,风寒与燥气食物结合在上焦为上消,在中焦为中消,在下焦因行房事或消炎伤肾致肾虚而成下消。

消渴虽有上、中、下消之分,肺燥、胃热、肾虚之别实际上三消证状,往往同时存在,仅表现程度上有轻重的不同。或有明显的多饮,而其它二者不甚显著,或以多食为主,而其它二者为次,或以多尿为重,而其它二者较轻,故上中下三消之治疗,当辨证以论治。

经云:心传热于肺,传为鬲消,治疗上消者,宜清热润肺,兼清其胃以生津止渴,治中消以清胃养阴,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阴补肾,兼补其肺,使金能生水,为治消渴之基本原则。

金匮要略: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食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又曰:渴饮水干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景岳全书:三消之病,三焦受病也,上消者,渴证也,大渴引饮,随饮随渴,以上焦之津液枯涸,古云其病在肺,而不知心脾阳明之火,皆能熏炙而然,故又谓之膈消也。中消者,中焦病也,多食善饥,不为肌肉,而日加消瘦,其病在脾胃,又谓之消中也。下消者,下焦病也,小便黄赤,为淋为浊,如膏如脂,面黑耳焦,日渐消瘦,其病在肾,故又名肾消也。此三消者,古人悉认为火证,然有实火者,以邪热有余也。有虚火者,以真阴不足也。治消证而不辨虚实,则未有不误者矣!

《医学心悟》曰:“三消之证,皆燥热结聚也,大法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二冬汤主之;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生地八物汤主之;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地黄汤,生脉散并主之。夫上消清胃者,使胃火不得伤肺也。中消滋肾者,使相火不得攻胃也,下消清肺者,滋上源以生水也,三消之治,不必专执本经,但滋其化源,则病易痊矣!”

消渴症发生,小便泡沫多,如膏如脂,如麦麸片,如浓油等许多营养的流失,不止糖份-尿糖,而今日医学只发明了对糖份的检查,却不明各种营养流失的真正原因,而以糖份的多寡做为治疗的依据,致杀人如麻的医疗科学产生-糖尿病。

土得甘糖水而生金,脾主肌肉,土旺则饮食甘美而肌肉强。缺少糖份则皮肤枯萎干燥,皮肤的呼吸作用衰退,即无力气,故感觉疲倦无力。

肺强金盛,则小便通利,大便顺畅-肺与大肠相为表里,水能气化上升为汗,乃土得水润之涵养,得甘滋而使气升润肺金之燥,而解口渴,故喝糖水能解决口渴的问题。

容易饥饿多吃的原因,亦因火热燥,火热能消食,而心脾肾之功能衰退,吸收功能差,故常见小便混浊,有脂似麸片者,有色如脓油者,上有浮膜,是以排出的并不止糖分,今天的医学只发明了糖份的检查,而忽略了其它更重要的成份之检查。

糖份的检查更犯了数据的错误,如吃十公克的糖,身体能分解利用的有八公克,而排出两公克的糖,检查为正常。即身体每天所须的糖份为八公克。

如吃十公克的糖,身体能分解利用的只有两公克,而排出了八公克,即须加强补充,以供身体所须,是身体起自然的反应而多吃,即须服用四、五十公克的糖分,身体能利用的才有八公克或十公克的糖,乃有足够的食物、糖份以维持身体所需。虽排出四十公克的糖,乃为多吃的原因,多吃以维持身体所需。而不致造成身体能源不足的无力感,是身体调理之自然现象也,多吃自然就会多排,其检查数据自然增高,而所谓的现代医学却以降低此增高数据为依据。

西医所谓的糖尿病开始并不是人的糖分多了,而是少了。因为由于人体本身某器官出现功能性问题,导致对糖的吸收下降,比如原来你体内每单位有100个糖分子,器官在正常情况下会把100个全部吸收,可是现在这个(或几个)器官出了问题,它(们)只能吸收50个,也就是吸收效率只有 50%,而人体还是需要100个,怎么办?于是人体会自动把糖分调高到200,这个时候的表现就是多食或者多饮等,而按照50%的吸收率的话,那就是够了,这是人体这个系统自身的调节机制在起作用。可是你要按西医的说法就是糖分高了,于是就要你去降糖,要你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只要你开始去按照他们的说法,那你体内需要糖的器官永远会产生糖不够用的现象。如果缺糖而得不到有效补充,久而久之,人体的器官肝、肾、心脏等焉能不衰竭?所以真正致糖尿病人死亡的,不是别人,正是现代医学及其实施者-医生与医院!

我见过有中医在治疗西医所谓的‘糖尿病’时,告诉病人在熬好中药后喝前要放一把糖在里面,然后再喝,病人开始不接受,但是服用后却得以康复。







更加坚定了我的决心,我已要求我的老婆停止注射胰岛素。观察期中,楼上的朋友可参考一下其它资料,不要被西医害了
2011-02-07 10:36 5楼
你可能参考陈玉琴的一个答网友问,还有刘力红的思考中医,还有我找到了发给你看看,
2011-02-07 23:44 6楼
谢谢楼上参与讨论。本人将一些近年来治疗糖尿病较有参考意义的文章转录,以期抛砖引玉。
随着现在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糖尿病呈快速上升趋势,而且发病也呈年轻化。现糖尿病已列为三大慢性病之一,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
原发性糖尿病的发病病因目前仍不清楚,比如遗传基因学说、自身免疫学说、病毒感染学说,饮食因素等等,皆是假说,没有得到证实。正因为如此,西医治疗糖尿病,目前仍是对症治疗,中医虽然很早就发现和认识了糖尿病(消渴),但一直也是以对症治疗为主。
目前,中医治疗糖尿病,应在对症治疗,预防和治疗并发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发挥中医治病的整体治疗,辨证施治的优势。虽然中医把消渴分为“三消”,但仍以中消治疗为中心,因为糖尿病属于代谢谢、内分泌系统的疾病,中医认为是脾胃的运化功能失司,导致清浊不分而为病。故在治疗方面,采取健脾益胃、调整阴阳、活血化瘀等治疗手段同时。还应在改善胰岛细胞的功能,改善胰岛细胞、修复受损胰岛细胞及改善胰岛细胞周围组织、相关组织器官的内环境等方面积极探索、研究,寻找新的治疗的方案和治疗手段。例如通过健脾益胃,增强消化系统功能;祛痰除湿、活血化瘀以减肥,除去体内的垃圾,减轻对胰岛细胞的压力和负担,改善胰岛细胞的内环境,以利于胰岛细胞功能的恢复;积极探索和发掘某些具有的促进胰岛细胞修复和再生功能的中药。
总之,治疗糖尿病,不论中医西医,都是目前人类面临的亟待解决重大课题,今后,我们要勇于探索和创新,为早日攻克糖尿病而努力。
2011-02-08 15:03 7楼
记得上次老婆住院治疗期间,我极力主张用中医治疗,老婆的眼睛色青,且有脱皮(轻微),主要是在裤子上看可以看白白的一层,掉的.
有一天,吃了红薯,血糖涨到20多吧, 平时是下午注射18个单位的胰岛素能控制得很好。医生说涨多了,要控制,于是加了五个单位,我又给老婆吃了黄元御的破瘀汤,第二天,血糖倒是控制到6、7的样子,反正是很正常,我也不知道是胰岛素的作用还是中药的作用一直未能验证。。

那次在医院住院还听了一些关于糖尿病的讲座,其中有一个药,好像是二甲双瓜(字可能写得不对),它的作用原理竟是控制小肠对血糖的吸收,进而降低血糖的浓度,从这一点,我根本就不认同西医治疗糖尿病(就借用一下西医的名字)的方法。

在医院还见识了一位老太太,由于以前诊断为糖尿病,吃了十多年的降糖药,进医院的时候,眼睛瞎了一个,医生说另一个能否保得住还要看情况。。

我曾想西医治疗血糖高这个“病”,从一开始就是错的,就像我转载的文章里面,提到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指标,于是拿血糖做文章。

西医为什么不认同中医,因为中医找不到可以量化的指标。我曾跟医生争论过,糖尿病的指标问题并不完全可靠,指标是人定的,总有例外。(例如,人们在检测100万头绵羊后得出“绵羊是白色的”这一理论,然而检测之外,只要有一只黑色的绵羊存在,即可证明前面的理论错误。谁又能无穷无止地检测绵羊,以证明“绵羊是白色的”理论的绝对无误呢?)

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呢?在血糖上的道路上已经没有出路了,为什么还要死抓着血糖不放呢?
2011-02-08 16:31 8楼
治病其实不是中医好,西医好。目前有些疾病是西医解决不了的,同样有些疾病中医也解决不了。西医认识疾病是从微观出发,而中医是从宏观角度出发的,是不同的医学体系,只有中西医结合才是治病良策。举例说明:现我院对新发糖尿病采用短期(一个月)胰岛素注射疗法,同时饮食控制,使胰岛细胞得以休养。效果很好,许多患者治愈。
2011-02-08 18:42 9楼
回复 8# 杏林村夫


西医认识疾病是从微观出发,而中医是从宏观角度出发的,是不同的医学体系,只有中西医结合才是治病良策。

我有一个观点,我认为没出血的,中医好,出了血,西医好,你认为呢?中西结合,不知你所说是哪种结合?好像大部分都是打点滴,然后开点方药回去吃,如果是这样的,我不认为这是中西医结合,貌似张纯锡老先生的有点像中西医结合。
2011-02-08 19:59 10楼
中西医结合的概念当然不是打点滴,吃西药,喝中药、中成药就是结合了这么简单。其实大家都谈中西医结合,但人们并没有理解其真正的含义。
中西医结合必须要懂得西医和中医,做到这一点的人,寥寥无几。要懂得宏观和微观理论,疾病的病因、病理,病理演变,治疗的规律、中药的现代药理等等。
中西医结合,目前仍没有明确的定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我也不敢说我懂中西医结合,只是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学习、探索,努力提高诊疗水平。期待着大家今后就此问题,多多交流,互相学习。
2011-02-09 18:59 11楼
认识中医学院的一个学生,人家也是中西医结合,给我的感觉就是,两个都学,一样都不精。我觉得还是专攻一门的好,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增效研究与探析 老茶馆 慢性盆腔炎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