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证治

2011-02-19 22:31 楼主
脏腑证治
一,心,小肠
(一) 心脏证候与治疗
1、[心气虚]
主证:心悸,气短,胸部满闷,自汗,面色晄白,舌质胖嫩,脉象细弱,或大而无力,或出现结代脉。症状不一定全有,但必有如下症状:气短,胸部,胀闷,自汗,心悸。
治疗;心气虚用补法,补心气。
方剂;保元汤,或四君子汤加味
① 元汤
组成:人参9g 黄芪12g 甘草6g(人参:一般用党参或太子参代替,甘草:一般用炙甘草。此为东垣黄芪汤,保元汤再加肉桂与生姜)。
②四君子汤
组成:人参12g 茯苓9g 白术10g 甘草6g
四君子汤加味:可加远志12g 枣仁20g 五味子8g 柏子仁10g、桂枝5g
如出现结,代脉时可用炙甘草汤。
③炙甘草汤
组成:炙甘草15g 阿胶,胡麻仁各8g 人参8g(党参20g) 生地20g 麦冬20g 桂枝6g 生姜8g 大枣3枚 白酒
有心动过缓(一息3~4次)时可以加附子5g
2•[心阳虚]又名心阳虚衰,心阳衰竭。较心气虚重。
症状:即心气虚的症状加重了,表现有心悸,呼吸困难,大汗出,同时出现四肢厥逆,面色苍白,或灰暗、青紫。甚至出现神志方面的症状;神志昏迷,脉可能出现脉微欲绝,或出现数疾,散乱(快而不规)
治疗:急救回阳(回阳救逆)
方剂:四逆汤加味
组成,附子4g~15g 干姜4g~10g 炙甘草9g 加:人参12g,再加煅龙牡各15g~30g。本症病情危急时应配用灸法。穴位,百会、三里。灸到厥回脉复、汗止为度,必要时应中西结合进行抢救。
3.[心血虚]
主症;心悸,心烦,失眠,多梦,易惊、健忘,面色晄白、舌偏淡,而嫩,脉细弱。
治疗:补血安神
方剂:当归补血汤,或四物汤加味
①当归补血汤
组成:当归10g 黄芪30g
②四物汤加味;
组成:当归15g 川芎6g 白芍10g 生地20g。以上二方可加阿胶8g 紫河车10g 生龙牡各30g 柏子仁12g 杏仁12g
4.[心阴虚]
症状;同心血虚兼有低热,颧红,口干,盗汗、舌光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阴虚相对阳盛)滋阴安神
方剂;天王补心丹
组成:枣仁15g 柏子仁9g 远志9g 人参8g 茯苓10g 二冬各10g 生地12g 玄参12g 丹参10g 当归10g五味子5g 桔梗6g 朱砂2g(分二次冲服)
5.[心火亢盛](心阳偏亢、心火上炎)
主症:心悸,舌体肿胀或有溃疡,心烦脉数有力,可以兼见心移热于小肠
症状;小便短赤,尿道刺痛或血尿。
抬法:热者寒治,予与清热泻火。
方药,导赤散
组成:生地20g 木通10g 竹叶6g 甘草8g 可加黄连6g。
较重者用三黄泻心汤:黄芩,黄连、大黄。
严重者用栀子金花汤:三黄泻心汤加味。
加黄柏9g 山栀子10g,也可加金银花、花粉、知母各10g
6.[心阳不振,心血淤阻](金匮:胸痹)
胸痹的典型症状是:喘、咳,唾、短气、心痛彻背(心绞痛,心肌梗塞与本病类似。)
主症:心悸,阵发性胸痛(心前区胸骨后)短气或面色青紫,舌暗红或有青紫斑点(淤血轻者不一定有青紫,但见到青紫肯定有淤血),脉迟涩。
治法:通阳化淤法
方药: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味
组成:瓜蒌25g 薤白12g 白酒(黄酒)加桃仁9g 红花9g 桂枝8g 丹参20g,如痛甚可再加元胡9g 郁金9g
瓜娄薤白白酒汤加味,加失笑散(蒲黄9g 五灵10g)
如果淤血严重(面青舌有紫斑),瓜娄薤白白酒汤加血府逐淤汤。
血府逐淤汤:当归12g 赤芍12g 川芎6g 生地10g 枳壳9g 桔梗6g 北柴胡6g 牛膝8g 甘草5g 桃仁9g 红花8g
稍感气短胸痛(轻)
茯苓杏仁甘草汤(从肺治)
橘枳生姜汤(从胃治)
7、[伏阻心阳](水气凌心)
主症:心悸、胸脘满闷、短气、眩晕,恶心或呕吐,舌质偏淡苔白腻,脉弦。
治法;温化痰饮
① 苓分量桂术甘汤;茯苓12g 桂枝8g 白术9g 甘草5g。
如下肢浮神明显者加党参30g,附子5g。喘者加杏仁兼恶心、呕吐加小半夏汤(生姜、半夏各10g)。
②二陈汤加味:茯苓9g 半夏9g 陈皮9g 甘草5g
加桂枝5g 竹茹12g。
耳原性眩晕用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再加泽泻10g,白菊花10g 生龙牡各15g。
8.[痰火扰心](实热症)
主症:心悸,喜笑无常,语不论次;甚至狂燥妄动等神志失常,舌红苫黄腻,脉滑数有力。
治疗,清火化痰
方药:礞石滚痰丸;磁朱丸;白金丸(单用或合用)
组成:礞石滚痰丸:礞石30g 黄芩12g 大黄5g 沉香4g。
磁朱丸:磁石30g 朱砂2g。丸药的制法:压药为末用神曲打糊作丸。
白金丸 白矾2g 郁金10g,有时配甘麦大枣汤。此方是金匮方,原方适应症“妇人胀燥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本方有缓急的作用。
(西医参断:神经官能症,癔病,精神分裂症者。)
甘草大枣汤:甘草10g 浮小麦45g 大枣十枚以上
9.[痰闭心窍](脑血管意外引起的昏迷,中医为中风。有昏迷的为中脏腑,没有昏迷的为中经络。)
中脏腑者又分闭证,脱证。
闭证(实证):突然晕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禁),两手紧握,二便阻隔。预后好,醒后多有后遗症。
脱证:(虚证)突然晕倒不省人事,手撒,开口,眼合,鼻声如鼾,二便失禁,汗出如油,此症状是真气外脱,予后不良。
这里所说的痰闭心窍是指中风闭证的急救,至于后遗症按内科中风治疗。
主证:突然晕倒,意识模糊,甚至不省人事,口禁,手握,喉有痰声(以上是阳闭、阴闭的共同症状)。
阳闭;除以上证状外还有面赤,气粗,脉弦滑数,舌苔黄腻。
阴闭:面白,唇青,四肢欠温,脉沉滑,苔白滑腻。
治法:豁痰开窍,开牙关用乌梅擦牙。
针刺:人中,承浆、颊车、合谷。
阳闭: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辛凉开窍,清醒后用温胆汤加味。
阴闭:用辛温开窍药:苏合香丸,醒后用导痰汤加味。
如果是脱症禁用安宫牛黄丸(促进死亡),
温胆汤即二陈汤加味:茯苓9g 半夏9g 陈皮9g 甘草5g 加枳实10g 竹茹10g 名温胆汤。加味加菖蒲8g 郁金8g
导痰汤:是温胆汤去竹茹加南星。太热时加栀子。
(二)小肠证候与治疗(腑)
小肠与心有直接密切的关系,心与小肠相表里,经脉互相联属。心的经脉走里属阴,小肠经脉走外属阳。
小肠实热,由心热下移小肠所致,小便赤涩或血尿,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治法同心火亢盛,用导赤散或三黄泻心汤。
小肠虚寒,证治同“脾阳虚”。
小肠气痛,证治同“寒滞肝脉”。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2-19 22:32 2楼
二、肝,胆
(一)肝脏证候与治疗
1.[肝气不舒]
(1)[肝郁本经)
主证:情志抑郁,心情不快,善太息,胁肋胀满或疼痛;妇女可能月经不调。脉以弦为主。
治疗:疏肝理气
方药:逍遥散为主.
组成:柴胡6g 当归12g 白芍10g 白术9g 茯苓10g 甘草5g 薄荷3g(后下) 生姜4g
根据病情加味选用下药;
如气滞重加:苏梗 青皮 木藿 香附 香椽 佛手
如两胁疼痛明显的加:元胡 川楝子 郁金
如病人有热象者加:丹皮 栀子。
(2)(痰气相搏)
肝气与痰相搏上冲于咽喉部。
肝郁本经的症状,兼有咽中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后世又称为梅核气。
治疗:理气化痰
方药:
①半夏厚朴汤
组成:半夏9g 厚朴9g 茯苓10g 苏叶10g(后下) 生姜9g。
②三花汤
组成:白梅花6g 玫瑰花6g 佛手花6g 橘络6g 茯苓10g 陈皮10g
可加用下药:
苏梗8g 降香6g 沉香5g 香附10g 郁金8g
③麦门冬汤
如病人舌红多苔或少苔用麦门冬汤
组成:麦冬20g 半夏9g 人参5g 甘草5g 大枣4枚 粳米9g
(3)(肝气乘脾)
除肝郁本经症状外,每在情志变化时出现脘腹疼痛,胀满,肠鸣,泄泻。(此病反复性强)
治疗:泻肝补脾
方药;①痛泻药方
组成:防风9g 白芍15g 陈皮10g 白术10g。
②解肝煎
组成:即半夏厚朴汤加味
半夏9g 厚朴9g 茯苓10g 苏叶9g(后下) 生姜9g
加:白芍15g 陈皮10g 砂仁6g
(4)(肝气犯胃)
除肝郁本经症状外兼有胃脘胀痛,食欲不振,吞酸,四肢倦怠。
治疗:泻肝和胃
方药:金玲子散合左金丸加味
组成:元胡9g 川楝子9g 黄连,吴茱萸加白芍15g
(黄连:吴茱萸:6:1)
临床常见的慢性肝炎,中医称为肝脾(胃)不和。
偏虚:舌淡、苔厚,大便稀溏。治疗:逍遥散加味,或四逆散和六君子汤加味。
偏实:舌红,大便干。
①四逆散:
组成:柴胡 白芍 枳壳 甘草
②六君子汤:
组成:四君子汤加陈皮 半夏
加味可选用下药:
加行气药:木香 砂仁 元胡 郁金
加活血药:丹参 桃仁 红花 茜草
加助消化药:神曲 麦芽 鸡内金
2.[肝经实火]
主证:头痛,目眩,耳鸣,耳聋,烦燥易怒,面红,耳赤,口苦,小便短赤或灼热,大便干,舌偏红,舌苔黄厚而干,甚至于吐血、衄血。
治疗:清肝泻火
方药: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10g 柴胡8g 栀子9g 黄芩9g 生地20g 木通9g 泽泻9g 车前子6g 当归10g 甘草5g。
如大便干可加大黄5g
如吐血衄血少量,加鲜茅根45g 丹皮9g
如果吐血、衄血严重的,可暂时用釜底抽新法,方用:
②三黄泻心肠
组成:川军9g 黄连12g 黄芩12g
3.[肝血虚]
症状:胁肋隐痛、头痛、眩晕,耳鸣,二目干涩或视物模糊,或肢体麻木或筋脉拘急痉挛,爪甲指舌淡红,脉象虚弦。
治法:养血柔肝
方药:芍药甘草汤
组成;白芍药25g 甘草8g
加味可加:生地20g 当归15g 木瓜9g 阿胶10g
如失眠加:枣仁20g
4.[肝阴虚](与肝血虚仅是轻重程度的不同)
症状:即肝血虚复见下述症状者:低烧,颧红,心烦,失眠,盗汗或阵发性燥热,汗出,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治法:滋阴和肝
方药:①一贯煎加味
组成:北沙参15g 枸杞9g 生地25g 当归10g 麦冬12g 川楝子8g
加味:白芍15s 甘草6 6 首乌12g 女贞子129 旱莲草12g 白菊10g 枣仁20g 生龙骨20g 生牡蛎20g
②杞菊地黄汤:(六味地黄加菊花,枸杞子)
组成:生地20s 山萸肉10g 山药15g 丹皮9g 茯苓9g 泽泻9g 可加菊花10g 杞果9g。
5. [肝阳上亢]
病人多数有高血压改中风先兆,比肝阴虚病情又进一步加重。
典型症状:头目胀痛,眩晕如坐舟车,耳鸣较甚肢体麻木,脉象弦坚有力,其他症状同肝阴虚,此种病人往往由于某种诱因引起肝风内动,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出现中风闭证或脱证,故应嘱病人在生活起居方面提高注意。
治法:镇肝息风
方药:①天麻钩藤饮:
组成:天麻8g 钩藤15g 生石决明15g 山栀9g 黄芩9g 牛膝10g 杜仲10g 益母草10g 桑寄生10g 夜交藤10g 茯苓10g 可加生龙牡各20g
②建瓴汤
组成:生龙骨,生牡蛎各25g 生地15g 代赭石20g 生山药15g 牛夕12g 白芍12g 柏子仁10g。
③镇肝熄风汤,
组成,生龙骨、生牡蛎各20g 生代赭石15g 白芍12g 牛膝15g,可加天冬12g 元参20g 龟板15g 川楝子6g 生麦芽10g 茵陈15g 甘草5g
肝阳偏亢病人在病情稳定时,为了巩固疗效可长期服杞菊地黄丸。
6.[寒滞肝脉]由于寒邪侵袭肝脉而致病。
典型症状:少腹胀痛,睾丸重坠或阴囊收缩。特点遇寒加重,得温暂缓,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弦或沉迟。
治法,温经暖肝
方药:①暖肝煎
组成:肉桂5g 小茴香8g 茯苓120g 乌药8g 枸杞子10g 当归10g 沉香5g 生姜6g
②天台乌药散
组成: 乌药8g 木香6g 小茴香6g 良姜6g 川楝子10g 槟榔10g 青皮5g
③茴香桔核丸(中成药)
(二)胆(腑)
1.[胆虚证](胆郁痰扰)
主要症状:眩晕胸闷欲呕,失眠易惊,舌苔黄腻,脉象滑。
方药;温胆汤加味,可加生龙骨、生牡蛎,枣仁,远志。病甚者可再加磁朱丸。
2.[胆实证](肝胆湿热)
证治同肝经实火。
2011-02-19 22:32 3楼
三、脾、胃
(一)脾脏证候与治疗
1.[脾气虚]
主症,四肢倦怠,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不实,小便清长,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无力。
治疗:补气健脾
方剂:香砂六君子汤;六君子汤;人参健脾丸。
如大便次数转多的可用“参苓白术汤”。
组成,人参9g 茯苓9g 白术9g 甘草6g 陈皮8g 山药9g 白扁豆9g 薏苡仁9g 莲子9g 砂仁3g 桔梗5g
脾阳虚的症状:四肢倦怠滑冷。食欲不振,兼呕吐,脘、腹胀兼疼痛,喜温喜按,大便不实改为泄泻多为完谷不化,舌质偏淡,苔白腻。脉沉迟或微细。
治疗:温中散寒
方剂:理中汤或附子理中汤
组成:党参9g 白术9g 干姜8g 甘草5g 加上附子为附子理中汤。
2.[中气下陷](中气不足)
主证:即脾气虚的症状基本全有,语声轻微,气短,小腹重坠感,脱肛或内脏下垂,日久见有肌肉消瘦为典型症状,舌偏淡,苔白,脉缓无力或濡细。
治疗:补气升阳
方药:补中益气汤
组成:人参9g 白术9g 黄芪12 g 当归9g 升麻6g 柴胡6g 陈皮9g 甘草5g 生姜3片 大枣3枚
3.[脾不统血]即脾气虚的症状,兼各种慢性出血症,如月经过多,崩,漏,大便经久不愈的下血,皮下出血等。舌质偏淡,苔白或少苔,脉细弱。
治疗:补脾摄血
方剂:归脾汤
组成:人参9g 白术12g 甘草5g 茯苓9g 枣仁9g 远志9g 当归9g 黄芪10g 木香3g 桂元肉9g
如皮下出血可用归脾汤加阿胶。
如大便经久不愈下血不止,用归脾汤加地榆炭9g 槐花炭9g 伏龙肝10g
假如大便燥、血色红,舌苔黄,脉数为“肠风下血”,不属脾不统血。可用槐花散。
方药:槐花散
组成:槐花 侧柏炭 芥穗 枳壳各等分
如子宫出血崩、漏,用归脾汤加阿胶9g、艾炭9g、炮姜3g,血余炭6g、棕榈炭9g。
子宫出血也可用胶艾汤:当归、川芎 白芍 生地 阿胶 艾炭 甘草
如用此方下血仍不止可换补中益气汤加减,加阿胶9g艾炭9g 炮姜炭3g
4.[寒湿困脾](脾恶湿,湿盛脾运失常)
主证:头疼如裹,四肢倦怠沉重或肿,胸脘满闷,欲食减少,恶心或呕吐,口粘不温或不欲饮,大便不实,小便清长,(女子则白带多,清稀色白),或皮肤晦暗发黄(阳黄),舌质偏淡,苔白而厚腻,脉缓。
治疗,健脾利湿法。
方药:胃苓汤加味
组成:苍术9g 厚朴6g 陈皮9g 甘草3g 茯苓9g 白术9g 猪苓9g 泽泻9g 桂枝3g 加薏苡仁30g 佩兰8g 藿香9g 砂仁3g 蔻仁3g 草果仁3g等等。
如四肢肿较明显,可用四君子汤与五苓散共用。
如面部皮肤灰暗发黄,可用茵陈术附汤。
组成:茵陈15g 白术10g 附子3g 干姜3g 甘草5g
5.[湿热伤脾]
主证:四肢倦怠;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秘结或不畅,小便赤黄,面、目、皮肤发黄鲜明如桔色,兼见症如恶心,呕吐。身热、口干、苫、苔黄腻,舌质红,脉象濡数或滑数。
治疗:清热利湿法
方药:茵陈蒿汤(治湿热并重的)
组成:茵陈40g 栀子15g 大黄8g 可加板兰根15g
湿重于热的突出胸脘满闷,恶心,呕吐,大便不实,舌苔白腻,用茵陈五苓散。五苓散加茵陈,可灵活加藿香9g 佩兰9g、白叩仁3g
用茵陈蒿汤或茵陈五苓散也可加薏苡仁15g 六一散10g(滑石,甘草)黄柏6g 陈皮 竹茹9g各选用。
如胁肋疼可加郁金(肝区疼)。
(二)胃(腑)
辨证治疗,包括胃的实质病变;治疗原则虚寒治脾,实热治胃。
1.[胃虚证]胃脘满闷,不思欲食,嗳逆频作,大便不实,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厚,脉弱(慢性胃炎)
治法:益气健胃,同脾虚证(胃虚治脾,同脾气虚)
方药: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黄芪建中汤
2.[胃寒证]即胃气虚证兼见胃脘隐痛,泛吐清水,呃逆,舌淡苔白滑,脉迟弦紧。
治法:温中散寒,同脾阳虚。
方药:①桂枝生姜枳实汤。
②香砂六君子汤:良附丸——良姜6g 香附10g
兼有呃逆加公丁香8g、柿蒂12g
③理中汤;附子理中汤
3.[胃热证]典型症状:牙痛龈肿或糜烂出血,口臭,消谷善饥,嘈杂或呕吐,口温喜冷饮,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欠润,脉滑数有力。
治法:清热泻火
方药:清胃散:当归10g 黄连8g 生地15g 丹皮8g 升麻5g。口渴明显加生石膏30g 知母12g 大便秘加大黄。
4.[胃实证]典型症状: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食臭,厌食或间有呕吐,大便不通或不畅,舌苔薄黄,脉弦或滑。
治法:消导化滞
方药:①病情较轻一般停食用保和丸——茯苓10g 半夏9g 陈皮9g 莱菔子10g 连壳6g 三仙各10g
②略重:一般停食停水,消化不良用“平胃散加减
——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焦三仙,白芍。
③较重:(包括很多胃实质病变)可用承气汤一类的方剂。胃实证严重的亦可用大柴胡汤。金匮“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宜大柴胡汤”。症状包括胀满,疼痛拒按,呕吐,大便实(不畅、燥,秘结)为大柴胡汤适应证(包括现代医学的胃痉挛,幽门梗阻,胰腺炎,胆囊炎,胆结石等)。
大柴胡汤——柴胡12g 半夏9g 黄芩8g 白芍10g 枳实12g 大黄6g 生姜10g 大枣8枚。
病情好转后继用香砂六君子汤巩固疗效。
2011-02-19 22:33 4楼
四、肺,大肠
(一)肺脏证候与治疗
1、[气虚]
主症:咳嗽乏力(即咳无底气),痰清稀量多,动则气短,静时尚安,身体倦怠语声低微,自汗畏风,怕冷,易感冒,面色晄白,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治法:补益肺气
方药,①保元汤(见心气虚方①)
②补肺汤:麦冬12g 五味子6g 桑皮10g 干姜4g 肉桂5g 大枣四枚,冬花6g
③补中益气汤加味:
黄芪15g 甘草6g 人参12g 当归9g 桔皮6g 升麻3g 柴胡3g 白术12g 加味:麦冬12g 五味子6g 冬花6g 紫苑8g
2[肺阴虚]
主证:咳嗽无痰或少痰而粘,有时痰中带血,咽干或者音哑,潮热(午后低热),颧红盗汗,手足心热,舌红少津欠润,脉细数(可能为现代所指的肺结核病)
治法:滋阴清肺
方药:①养阴清肺汤
生地20g 元参12g 寸冬15g 白芍10g 丹皮9g 贝母8g 薄荷5g(后下) 甘草6g
②百合固金汤
二地各15g 元参10g 白芍6g 麦冬8g 贝母6g 甘草9g 百合9g 当归6g 桔梗6g
3、[风寒束肺,寒邪犯肺]寒邪即指温度下降。
主证:咳嗽重者多有喘,痰稀量多,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塞,鼻鸣,流清涕,舌苔白滑,脉浮而紧(脉紧代表寒)或浮弦。
治法:发散风寒
方药:①病情较轻者用杏苏散
苏叶9g 半夏9g 茯苓12g 甘草6g 前胡6g 梗桔6g 枳壳9g 生姜6g 橘皮8g 大枣五枚 杏仁9g。
②病情较重者用麻黄汤
麻黄6g 桂枚6g 杏仁8g 甘草5g
③若患者宿疾咳喘,有慢性气管炎哮喘等症,感风寒入侵而起急性引症状发作,可用小青龙汤温化寒饮又解表。
麻黄5g 桂枝6g 白芍5g 甘草5g 干姜6g 细辛3g 五哧子3g 半夏9g
本方有五味子与细辛同用,故可各给3g
如病人有烦燥不安属热症,加生石膏15~30g
小青龙汤:两煎混合一起分两次服。
平素有喘,外感后而有汗者,桂枝汤加厚扑,杏仁。
桂枝9g 芍药10g 甘草6g 生姜9g 大枣四枚 厚朴9g 杏仁6g。
伤寒论:“若喘家作以桂枝加厚朴杏子佳”。
④喘有水鸡声(哮鸣音)痰稀薄而量多,为寒疾,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12g 麻黄6g 细辛5g 半夏8g 五味子3g 生姜9g 大枣3~5枚 款冬花6g 紫苑10g
款冬花有收敛作用可由小量开始逐渐加量。
⑤外有发冷发热内有喘但并非寒症,而是由于肺胃阴虚造成,此时有外感风寒,风热,先治外邪,待外邪已去再治肺胃阴虚,其症表现为舌红少苔,脉细数,痰少而粘,可用麦门冬汤。
麦冬20g 人参12g 甘草9g 半夏9g 大枣5~10枚 粳米15g。
该方剂多加水多煎使粳米为粥。
4.[外感风热]
主证:咳嗽,喘,气促,咳黄色稠痰,口渴,咽干痛,发热恶寒恶风,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清热宣肺
方药:①轻者用桑菊饮
桑叶10g 菊花10g 杏仁9g 连壳9g 薄荷5g(后下)桔梗5g 鲜芦根30g 甘草5g
②病情重,喘重者麻杏石甘汤加味。
麻黄9g 杏仁9g 生石膏25g 甘草6g 桑皮9g 瓜篓10g 贝母10g 元参12g 枳壳8g 桔梗6g 板兰根15g
5、[肺热](指无表症者)
主证:气促急,咳嗽,特点为黄稠痰,鼻出热气,黄稠鼻涕,咽喉干痛胸痛,大便燥或秘结,舌质红,舌苔黄,脉数。
治法;清肺泄火
方药:泻肺汤,即凉膈散加味
(凉膈散—一栀子9g 连壳9g 黄芩9g 薄荷6g 芒硝6g 大黄8g 甘草6g)加:人参6g 枳壳8g 加桔梗6g 桑皮9g 杏仁9g。
如大便不干燥,则大黄,芒硝用量适当减少。
轻症者用清肺抑火丸,凉膈散加味,仅治太热,有风雅者不用。
此有清热泄火通便的作用。
6、[热博血结](如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等病。)
热邪入肺血分,导致血凝络伤局部血凝结。
主证:咳嗽气促,吐稠粘臭痰或吐脓血,胸痛或兼有发热恶寒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化浊
方药:①千金苇茎汤加味:(千金为书名,苇茎即芦根)
此力剂必须服十几付以上对肺痈才能生效,三、五服一般效果不著。
苇茎50g 薏米25g 桃仁10g 冬瓜子10g 加味:瓜蒌15g 桔梗10g 甘草6g
②变化用千金苇茎汤加味:
苇茎50g 薏米25g 桃仁10g 冬瓜子10g 加味:败酱草 鱼腥草 公英各10~30g
若病人有发热恶寒表症者,轻者给桑菊饮,重则给麻杏石甘汤与上方同用。
7,[痰浊阻肺](水饮停蓄)
主证:咳嗽气喘,喉中痰鸣,痰稠粘或清稀量多,胸中满闷,不能平卧,舌苔浊腻,脉滑(由肺的通调水道输布功能失常所致)。
治法:清肺涤痰。
方药:①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予12g(包) 大枣8枚。(葶苈子大量可泻肺水而致泄泻。)
②三子养亲汤(三子平喘汤)
紫苏子10g 白芥子10g 莱菔子10g
如病情较重者,以上两方可全用。若病人有发烧,恶寒表症可单用小青龙汤或配合葶苈大枣汤。
③皂荚丸:痰多而咳不出可暂用,并可同服二陈汤,皂荚丸不宜久服,因可引起胃肠反应,但多加枣肉可克服其副作用。
皂荚2g成末与枣肉成膏作丸服用:其丸如梧桐子大,每次一丸,每日三次。
(二)大肠(腑)
1、 [大肠热证]
主证;大便干燥或便秘,腐臭,肛门灼热,肿痛,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数有力。(若兼咳嗽痰黄喘重就是肺火热)。
治法:清热泻结:
方药:凉膈散加竹叶清大肠热。若有肺热,咳嗽,黄痰加枳壳、杏仁,桔梗,桑皮泻肺汤治疗。
2、 [大肠湿热]
主证:下痢便脓血,里急后重,次多量少,身热,舌苔黄腻,脉滑数:在辨证中一定要抓住下重。(湿热症下重,虚寒症无下重)金匮:“热痢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下痢便脓血(无下重者)桃花汤主之”。
治法:清热止痢
方药:①白头翁汤
白头翁12g 黄连8g 黄柏8g 秦皮10g
②芍药汤
白芍药20g 黄芩8g 黄连8g 大黄8g 木香9g 槟榔12g 当归10g 甘草6g 肉桂5g
③单方
马齿苋(干的)45g(鲜的加倍)。
3、 [大肠虚证](虚寒滑泻)
主症:久痢(指有脓血者),久泻:肛门下坠或脱出。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细数少力。
治法:厚肠固摄
方药:①桃花汤
赤石脂30g 干姜5g 粳米20g
②养脏汤
人参12g 白术12g 当归10g 白芍20g 肉桂5g 肉叩6g 诃子肉10g 米壳6g 木香5g 甘草5g。
4、 [大肠实证]
主证:便秘,大便不畅,腹痛拒按,舌苔黄,脉沉实有力。(便秘:大便不畅为热症,腹痛拒按属实证)。
治法:清热泻下
方药:用承气汤类,轻者调胃承气汤:重者眼小承气汤,或大承气汤。
2011-02-19 22:33 5楼
五,肾、膀胱
(一)肾脏证候与治疗
1、[肾不纳气]即呼多极少的气喘病。
主症:短气,喘息(呼多吸少)静则减轻,动则加重,形瘦,身疲,亦可出现小便随咳而出或咳而汗出,舌质淡或胖,少苔,脉虚弱。
治法:纳气归肾(补肾纳气)
方药:①都气丸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3~9g。
②金匮肾气丸加味,即肾气丸加生脉散 党参10~15g 麦冬16g~30g 五味子3~9g。
③人参胡桃汤加味:党参10g 胡桃仁10g 生姜6g
加味:五味子8g 山萸肉8g 紫河车10g 熟地12g
④单方:每晚吃烧胡桃三枚。
2、[肾气不固]
主证:一、滑精早泄,二,小便失常(频数而清或小便失禁,包括遗尿,夜尿多,或尿后淋漓不尽)。以上两种表现都兼有腰酸腿软听力减退,舌质淡,少苔,脉细弱。
治法:固摄肾气
方药:
滑精早泄;
①金锁固精丸加味 沙苑子(潼蒺藜)10g 芡实10g 莲芯10g 生龙牡各20g 加味:分心木20g 莲子15g 锁阳12g(分心木为胡桃内肉与肉之间的间木格)
②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即桂枝加龙骨牡力汤再加分心木15g。
小便失常
①缩泉丸加味:益智仁9g 山药20g 乌药8g 加味:桑螵蛸12g 复盆子9g 生龙牡各20g。
②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加桑螵蛸,还可以加补中益气汤。
3, [肾阳不振](附脾肾阳虚)
即肾气不固病情进一步发展。主症同肾气不固并有形寒肢冷阳萎。
治法:温补肾阳
方药:①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汤)
②右归丸 熟地15g 山芋肉10g 山药12g 鹿角胶10g 菟丝子10g 枸杞10g 当归10g 杜仲10g 肉桂6g
附子6g加味,巴戟天10g 淫羊藿(仙灵脾)15g
附[脾肾阳虚]又叫命门火衰,火不生土,(既有脾虚又有肾虚)
主证:四肢倦怠,食欲不振,脘腹胀满,飧泻,五更泻,形寒肢冷,腰酸腿软,舌匝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补火生土:
方药:①四神丸:补骨脂(破故纸)10g 肉叩10g 吴茱萸6g 五味子8g
②理中丸:以上二方可合用。
4、[肾虚水泛](包括肾病综合征和部分肾炎)
主证:全身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尿少色清,腰酸疼;重者,腹部胀满,前阴浮肿:更重的兼有咳喘心悸;舌胖,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阳化水
①真武汤(又名温阳化水汤)
茯苓20g 白术12g 生姜10g 白芍12g 附子6g
②金匮肾气丸
③济生肾气丸 即金匮肾气丸加牛膝10g 车前子12g
兼有咳喘不得卧者为水饮犯肺,加用葶历大枣泻肺汤。
5.[肾阴虚]
主证,头昏眼花,耳鸣,失眠,健忘,腰酸腿软,或兼有足跟疼,胫骨痛、遗精、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
治法:滋阴补肾
方药,①六味地黄丸
②左归饮
熟地20g 山芋肉12g 山药12g 枸杞子10g 茯苓10g甘草5g
6、[阴虚阳亢]
主证:除肾阴虚症状外,兼有五心烦热,低烧,颧红,、唇赤,或有盗汗,性欲亢进,口干,咽痛,干咳,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两尺洪大。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①知柏地黄丸,即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各10g
②大补阴丸:龟板、熟地,知母、黄柏,共研成细末用 猪骨髓,合成丸。可加二生丸。女贞子、旱莲草各10g。
(二)膀胱(腑)
1、[膀胱虚寒证]主证,治法,方药同于肾气不固。
2、[膀胱实热证](湿热证)
主证:尿频,尿急,尿道热疼,小便色黄或短赤不利,小腹胀满疼痛或便脓、血、砂石,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八正散
扁蓄12g 瞿麦12g 栀子9g,木通9g 车前子10g 大黄6g 草稍8g 滑石20g
加味:灯心,竹叶各6g以加强清热,利湿;尿血加凉血止血药,生地20g 二蓟各10g 白茅根50g;尿中有砂石加金钱草30g 海金砂30g 鸡内金12g。
2011-02-20 10:38 6楼
此为先生经验,还是读书心得?
2011-02-20 14:33 7楼


也想知道
2011-02-21 00:41 8楼
是从书上整理出来的。
⬅ 日常病案摘录:颜面抽搐视物模糊案 老茶馆 癫痫病经验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