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发展,从成立中医局开始

2009-03-23 23:23 楼主
四川中医事业近些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得益于较早健全的中医药管理体制。这已成中医药业内的共识,四川也因此为各地中医药系统树起了以健全管理体制带动事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中医中药中国行四川省活动启动前夕,记者赶赴四川采访。
在四川成都市永兴巷的省政府综合办公楼,与省审计厅、物价局平列,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占了整整一层楼:办公室、人事处、医政处、科教处、计财处……记者看到,该局各职能处室一应俱全,部门设置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近。
走进局长杨殿兴的办公室,他正阅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定”方案。“就在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这个方案,省局的三定方案要与国家局保持高度一致”,杨殿兴说,“我们局从建局之初就按照国家局的模式设立,多年的实践证明,健全的体制是推动中医药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医药发展大转折
第一个提出“振兴中医”,第一个成立中医管理局
四川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转折,是从上世纪80年代成立中医局开始的。
数千年川蜀文化蕴育了萧龙友、蒲辅周、任应秋等名医,巴山蜀水提供了川芎、川白芷、川牛膝等中药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四川因而被称为“中医之乡、中药之库”。四川山多,农村人口多,从古到今,老百姓就信任中医药,群众有病看中医已经成为了习惯。
尽管先天条件如此优越,但四川省20多年前的中医药发展却一度十分缓慢。那时四川的中医医疗机构多是个体、集体或大医院的综合门诊部,几乎没有上等级的中医院,而中医也多是散兵游勇。
时任四川省委书记杨汝岱热爱中医,认识到这样发展下去,中医恐怕要消亡,必须重视中医药发展,把四川中医药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1984年2月,四川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振兴中医工作大会,在全国第一个以党委、政府的名义提出了“振兴中医”口号,并以《决定》的形式,从政策、组织、经费等方面给予中医药事业发展有力的保障,提出县县建设中医医院。
广大中医药人员和有识之士为之欢呼雀跃。时任卫生部部长崔月犁亲自出席,卫生部还特就此授予四川省“振兴中医工作的先声”称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四川率先扛起“振兴中医”的大旗后,一个全国范围内的振兴中医高潮逐级而起。
中医要振兴,必须有专人管理。当时卫生厅设有中医处,但六七个人面对全省中医药工作,行政能力明显不足。就在四川省酝酿设立一个专门的中医药管理部门时,喜讯传来:1986年7月,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中医管理局,专门负责管理全国的中医工作。四川省随即借势于同年12月成立四川省中医管理局,由卫生厅主管中医工作的邓名忠副厅长兼任局长,设立办公室和医政处、科教处,人事和财务等都归卫生厅管理,人员编制由原中医处的7人增至15人。
四川再次成为了行业“领头羊”。随之,其他省、市陆续跟进成立专门的中医药管理机构。
驶入中医药发展快车道
全国唯一拥有独立运行机制的中医药局,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四川省中医管理局成立之初,位处西部的四川经济并不发达,时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杨析综非常支持中医药,一再强调“再穷也不能穷中医”。在他的提议下,省政府从1986年开始,设立了中医专项资金。
随着各项工作的开展,四川省中医管理局逐渐发现在卫生厅管理下的这种体制存在弊端。“管不到‘帽子’,管不到‘票子’,工作开展起来很难”,见证了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整个发展历程的邓宜恩副局长说,由于没有话语权和财权,只能靠对中医的感情来管理。有时候给中医的经费被挪做他用,有时候因多头管理,一些政策不能及时制定实施。
1988年,考虑到中医药的特有发展规律,省政府副秘书长杨启泉等领导提议让中医管理局相对独立运行,于是省政府办公厅发文对中医管理局的职责进行调整,成立人事处和计划财务处,并单列计划财政户头。自此,四川省中医管理局的职责关系理顺了,人事调动、干部任免都由局里自己决定,因为有了单列户头,省政府对中医药的投入也开始逐年增加。1990年,局党组成立。
省里有标杆,四川省中医管理局给各市州做工作,都陆续挂上了地市中医管理局牌子,由卫生局局长兼任中医局局长。四川省中医药管理体制得到了健全,中医药事业也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1996年和2000年,国家两次大的机构体制改革中,不少部门合并,职能调整,而四川省委、省政府考虑到中医药工作的特殊性,没有将中医药局转为二级局,继续保证其为部门管理机构,拥有独立法人、独立党组、独立财务。2003年,四川省中医管理局更名为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
截至目前,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仍然是全国惟一拥有独立运行机制的中医药局,现人事编制37人,为全国之首。
说起管理体制改变后的好处,邓宜恩说,“以前中医药局办事都是求别人,各种环节多,管理体制理顺后,少了很多环节,工作效率大大提升。中医药机构建设、人才培养等都逐渐得到良好的发展。”
健全的体制带来事业的繁荣
四川正从振兴中医转为发展中医,从中医药大省转为中医药强省
独立运行的机制、健全的组织机构为四川中医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四川省中医药事业发展步入全国前列。
1997年,四川省出台了《四川省中医条例》,中医药开始有法可依,从而成为全国最早出台中医条例的三个省之一。之后,四川又以省长令形式颁布实施《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办法》。今年,四川省人大对条例出台十多年来中医药发展遇到的问题及相关政策进行调研,计划在年底前对《四川省中医条例》重新修订。
2006年,省政府召开全省中医药发展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决定》,确定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目标,为中医药发展搭建了政策平台,描绘出四川中医药后续发展的宏伟蓝图。
同年,还以省政府名义评选了四川十大名中医。评选中不惟学历,不惟职称,不惟身份,不惟年龄。评出的十大名中医都是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并有一定学术传承的中医大家。在此影响下,四川各市(州)产生联动效应,纷纷召开中医药发展大会,并以市(州)政府名义评选当地名中医。全省的中医药工作者为之振奋,各名医群体、名医工作室相继成立。这一举措,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型的人才梯队,推动了四川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这一年,四川省由振兴中医向发展中医转化,从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转变。四川中医药事业迈上了新的历史高点。”杨殿兴说。一系列举措为全国中医药行业瞩目。
2007年,四川省政府相继召开农村中医药工作会和民族医药工作会。鼓励基层医生用中医药,鼓励农民选择中医药服务,并提高了新农合中医药报销比例,部分地方甚至达到100%报销。规定乡镇卫生院必须设中医科,中医人员比例必须高于20%,村卫生室能开展中医服务的要占80%以上。
政府重视,中医药资金投入机制有保障,经费逐年增加。仅中医药专项经费就由2000年的每年400多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近8千万元。2006年,四川省政府投入2.4亿用于县级中医院改扩建。目前,全省120家县中医院已有78家完成改造。
据统计,去年中医药收入已占全省门急诊收入的41%。乡镇卫生院用西医方法平均治疗费用为每人次22元,而采用中医治疗仅需12元。再加上新农合提高了报销比例,农民轻病、小病也敢去医院了,健康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今年又启动中医药重大疾病防治工程,建立中风、坏死性胰腺炎、肝病、脑瘫、糖尿病等12个治疗中心,同时带动20个协作中心对重大疾病展开防治。以此为基础,建设重点专科专病,打造精品中医院,探索中医院发展的路子。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四川省县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含科研单位)由上世纪80年代的77个发展为189个,中医从业人员(含乡村医生)从4万人增加到10万人,均居全国第一。中药种植面积达到了400多万亩,中药产值升至全国前茅。
四川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成果,在去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得到充分体现。地震发生后,四川中医药人不等不靠,开展自救的同时,迅速成立多支医疗救援队,对地震伤病员进行救治。5800多名中医医护人员参与,救治13万3千多人次,收治1万多人。
中医药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以及中药外用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灾后防疫方面,中医药更是发挥了“治未病”优势,熬制中药大锅汤给170万灾民和12万官兵服用,增强了人们的免疫力,防止了疫病的发生。中医专家研制的“都江堰1号、2号”中药喷剂,解决了抗震救灾部队官兵的股癣顽疾,彰显了中医药战地救急的作用。
20多岁的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风华正茂,正引领着四川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向中医药强省阔步前进。
中国中医药报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03-23 23:32 2楼
中医局还是属于卫生厅管辖,能发挥的作用难说。
现在国家也有中医管理局,但是设立至今,却饱受争议。
2009-03-23 23:52 3楼
2# 花香丁

目前这种情况下,中医太弱势了,有还是比没有好
2009-03-24 06:35 4楼
中医的增长赶不上GTP.
⬅ 整脊诊疗法 老茶馆 青海双黄连注射液事件原因排查有新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