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的“防”重于“治”

2011-03-20 21:11 楼主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重于“治”
访吉林省中西结合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孟晓萍教授
2010年11月13日,由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中国分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国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和吉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吉林省第四届动脉粥样硬化学术会议在长春召开,就氧化应激与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冠脉综合征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长期应用降脂药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高血压合并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新理念、动脉粥样硬化新进展新思索等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研讨与交流。会上,中西医结合学会马晓昌副会长、中华医学会会琴钢会长、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宋柏林院长、大会主席孟晓萍致辞,并邀请李建军、刘斌、郑杨、杨萍等知名心血管教授以及神经内科、内分泌科、肾脏内科、中医科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旨在为广大医学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知识共享平台,推动吉林省动脉粥样硬化领域的发展。
《医师报》:作为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和科研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大会主席,请您谈一下本届动脉粥样硬化学术会议的宗旨和目的?
孟教授: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心血管疾病已居我国居民死因首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超过1亿,发病率、死亡率逐年升高,因此必须引起医生的高度重视。本会议的宗旨是作为吉林省介绍国内外最新学术进展的交流平台,推动多学科互动。动脉粥样硬
它是全身性疾病,需多学科医生参与,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学术会议实现跨学科交流,共同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对策,探讨中西医联手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优势,从而提高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整体水平。本届大会通过中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举办专题讲座。为促进吉林省动脉粥样硬化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贡献一份力量。
《医师报》:您认为我国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发病率上升的根本原因何在?
孟教授:近年来,我国居民的经济条件转好,生活水平提高,导致饮食习惯西化、久坐、体力活动过少、缺乏体育锻炼、超重、糖尿病、精神紧张等不良隐患日益严重,这些隐形健康杀手已经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40年前,美国的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一度上升很快,上世纪60年代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的大幅度下降主要归功于生活方式改善。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在于重治疗、轻预防的传统理念还未全面转变,一级预防不尽人意,所以现阶段提高心血管医生的一级预防意识至关重要。
《医师报》:作为吉林省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您认为专业学会在我国动脉粥样硬化防治大计中应当承担怎样的责任?
孟教授:吉林省中西结合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是全国唯一的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也是唯一由多学科组成的专业委员会。由于在未来20年或更长时间内动脉粥样硬化防治都将是全球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因此需要从政府、专业和社会层面入手,将动脉粥样硬化预防落实到每位患者(或家庭)。专业学术组织作为重要组成之一,不仅要开展学术研究、组织学术会议、构建专业队伍、传播学术思想、促进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还要培训基层医生,为全面提高我国的动脉粥样硬化防治水平提供有效的支撑。
《医师报》:学会将在未来动脉粥样硬化防治工作方面有何设想?
孟教授:一定要把动脉粥样硬化防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要发挥专业层面作用,调动各层面医生的积极性。
2011年将举办“吉林省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行动年”,包括对乡村在内的基层医生进行动脉粥样硬化基础防治的继续教育,解决基层防治工作的问题,调动基层医生的主观能动性,争取吉林省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拐点早日出现。而且,我们编写的《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从基础到临床的简明教程》即将出版,它是目前我国动脉粥样硬化防治领域的最全面著作,从机制、临床症状、诊断和药物治疗方面详细总结了主要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尤其涵盖了最前沿的治疗知识和临床医生关注的实际问题等,希望能为临床医生提供专业帮助。

当代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思索与体会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孟晓萍
思索一: 高度重视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慢性持续进展性病变,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近十年来,人们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也发生了重要转变:从“脂质沉积学说”到以“炎症反应学说”为主导,从强调“管腔狭窄”到关注“易损斑块和易损患者”,从关注“血脂达标”到实现“逆转斑块”。
当前,心血管医生要高度重视动脉粥样硬化防治,做到早发现、早预防,逐步完善对患者和大众的一级预防教育。实际工作中,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即使出现症状却未能及时就诊,部分患者以摔死为首发表现,因此一级预防和疾病管理显得无比重要。药物干预是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重要环节,但不是发现了心脑血管病才去用药,而是应当把药物治疗融入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整体链条。
思索二: 预防远远重于治疗
两干多年前,《黄帝内经》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即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入,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这是古代医家几千年来在预防和治疗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科学思想,是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健康医学模式。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老年患者,所以被多数人误认为是老年病。事实上,动脉粥样硬化是日积月累的结果,这一过程可是数年、十数年,甚至数十年。美国的研究显示,从20岁开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比例与日俱增,50岁以上人群中85%存在冠状动脉斑块。我们大声疾呼,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要从娃娃抓起,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思索三: 强化降脂,
逆转斑块不是天方夜谭
二十世纪末,《美国心脏病学杂志》主编Robers评价:他汀类是一类神奇的药物,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如同青霉素治疗感染性疾病,冠心病患者需充分应用此类药物。研究证明:LDL-C下降可延缓“粥样斑块”进展,消退冠脉病变,减少约50%临床事件。Meta分析也证实,LDL-C降幅最大、下降后水平最低者,冠脉病变进展最少;阻止冠脉粥斑进展,LDL-C需下降44%。
SPARCL,REVERSAL,COSMOS和ASTEROID等研究纷纷证实,强化调脂可显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他汀类药物逆转斑块不是天方夜谭。目前人们公认,药是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基础,他汀类药物是基石。在亚洲人群,瑞舒伐他汀25~20mg可显著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平均斑块体积减少5.1%(P<0.001),再次为药物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带来曙光。
思索四: 重视交感神经,提倡双心治疗
心血管风险增加与交感神经激活相关,交感神经激活可导致心率加快、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从而促进了左心室肥厚的发生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此外,交感神经激活还可加重心脏重构和加速粥样斑块破裂。
正常的心脏兴奋与节律活动是在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冲动的平衡协调下完成的,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虽是非器质性改变,但可同时影响心脏的传导、收缩以及其他功能。严重者可引起猝死及心肌梗死,因此应将其作为一种疾病来对待,给予恰当的重视,并积极治疗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所致的心律失常。由于心肌本身病变所致的心律失常通常也伴有神经因素的参与,因此应当积极践行胡大一教授倡导的双心治疗。
思索五: 多角度、多环节、多学科、多层次团结协作
动脉粥样硬化防治需全方位、多角度、多环节、多学科、多层次干预与协作,需要动员相关学科和全社会的力量,实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最终减少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延长寿命。在多角度、多环节的动脉粥样硬化防治措施中,药物干预十分重要的,按需要将其纳入预防环节,实现全面干预。

体会:
防治动脉粥样硬化,“PAS三联疗法”有前途
国内外研究已表明,调脂、强效抗氧化治疗稳定和逆转斑块的疗效显著。我们提出的"PAS三联疗法”(阿司匹林十阿托伐他汀+普罗布考)正是从阻断动脉粥样硬化的三大环节人手。
本中心从2005~2008年随访观察378例冠心病患者,平均58岁,符合ACC/AHA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排除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肿瘤或有创伤史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100mg/d、阿托伐他汀10mg/d),联合治疗组(阿司匹林100mz/d、阿托伐他汀10mg/d、普罗布考0.25g/d),同时应用硝酸酯类药物、ACEI、p受体阻滞剂等,随访再发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再发心绞痛、再发非致死性心梗、致死性心梗、脑卒中及因胸痛入院。随访1年,联合治疗组1年内再入院率、心绞痛再发率、心肌梗死发生率、死亡串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一定程度改善疲劳、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继续观察颈动脉斑块患者16例,平均56岁,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阿托伐他汀(10mg/d)和普罗布考(0.5g/d)治疗。随访1年,患者症状明显改善,颈动脉内中膜及斑块厚度下降11%~15%,证实“PAS三联疗法”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为颈动脉斑块防治提供了全新治疗的思路。
抗氧化、抗血小板、降血脂三环节联合用药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明确干预效果,“PAS三联疗法”有望成为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黄金组合”。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绝经期女性推迟激素治疗可降低乳腺癌风险 老茶馆 百症赋整理版 针灸推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