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青年时期的张锡纯,苦学《伤寒论》

2011-03-25 09:53 楼主
苦学《伤寒论》了解张锡纯的人都知道,
他的学问的根底,是《伤寒论》。要说到张锡纯学习《伤寒论》,
还要从一件事情说起,这件事给张锡纯的刺激也很大。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在 1885 年,也就是张锡纯二十五岁的时候,邻村有个武生,
这不是唱戏的那个武生啊,是考武科举的考生,
叫李杏春(怎么看都不像武生的名字,和翠花有一拼)。
话说这位李杏春这年三十多岁了,是个膀大腰圆的猛汉子。
有一天患了病,偶感风寒,然后就开始喘促不休了,具体是什么症状呢?
是身上不发高烧,精神不振,"略一合目即昏昏如睡",
同时胸膈满闷,吃不下去东西,舌苔白腻(这说明体内水湿重),脉滑而濡。
就是这个病,当时张锡纯给开的是散风清火利痰之药,服用了几次,一点效果都没有
怎么办呢?
再请医生吧,就又请了几位医生,开了方子,也没有效果。
这个时候再看这位猛汉李杏春,已经一点都不猛了,
病势开始变得严重了起来,家属心急之下,就又把张锡纯给请来了。
张锡纯是个热血之人,看到这种情况,是一定要管的,
怎么办呢?这时,他突然想起来,自己认识一位元老中医,
八十多岁了,叫皮隆伯,在渤海之滨隐居,如果能把这位老中医请来,
那这个病应该有救啊。李杏春一听,立刻派人把这位皮隆伯老中医给请来了。
这位老中医来了以后,一诊断,
说:"这个病好治啊。"大家一听,啊?这还好治?
那么多的医生都在这儿丢了人了,您还说好治?
老中医接着说:"这就是一个小青龙汤证,
没什么难治的啊。"于是,就提笔开了《伤寒论》中的小青龙汤,
在原方的基础上,加上了杏仁三钱。结果如何呢?
服完一副药以后,这位李杏春的喘就止住了,然后老中医又开了《伤寒论》里面的苓桂术甘汤加味,两副药,这个病就好了。
张锡纯一看,我的妈呀,这才叫治病啊,这个《伤寒论》敢情这么有用啊!
张锡纯说:"愚从此知小青龙汤之神妙。"这怪谁啊?
只能怪自己看书功夫没有到家啊,得,老老实实从头看吧。从此,张锡纯广泛地收集《伤寒论》的注解书,仔细地攻读。
我们看张锡纯的著作就知道了,他的学问功底是从《伤寒论》来的,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这部著作中,对很多经方进行了注释,可见其学问根底之深。
他对经方的应用很有特色,他是用张仲景的思路,但是在具体的药味上,
他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修改。这是活用的方法。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3-25 14:58 2楼
张锡纯,并非经方的路数。但其深研药证,是很多中医所缺乏的。
不过,张制作的方子,用起来大多效果不佳。
2011-03-25 16:20 3楼
回复 2# 石人

张锡纯的方子用药品种少,疗效好,其实就是病理分析的正确和对药量的把握上,
张对药理研究透彻,所以拿捏得准确。
一般的中医还真没他的水平
所以现代医生用他的方子是不好操作的,
所以,初涉者,还是经方实在些。
一家之理解,您认为呢?
2011-03-25 18:04 4楼
回复 3# 魏庆春


这个说的是大实话,我深有同感
2011-03-25 19:40 5楼


是啊。经方,是经典之方,经验之方。其实现有的经方,能够用好,会加减就足以横行天下了。可惜国人历来多好谈玄说妙,道理讲一大堆,然后根据自己臆想的医理在胡乱制方,难怪庸医一大堆。反而不如日本古方派只重方证,药证实在,虽然他们在医理上或许不那么完善。
张对药物的理解很到位的,很多大概是他的亲身经验,不像很多中医连药都没吃过,见过多少,只是在前人的书堆里找药物的性味归经。
2011-03-25 19:44 6楼
药物的性用,我认为也应该从经方里的配伍用法里去寻找,或者象张这样不断实验才靠得住。就是神农本草经,有些地方也太玄了。象某某药吃了可以轻身不老云云,纯属扯蛋。还有说哪个方子煎药要用东流水的,这不是装神弄鬼是什么?
学习,需要科学的态度。
老牙为什么学东西快,学得好,就因为他有科学、务实的态度。
⬅ 再论《伤寒论》具有循证医学的框架 老茶馆 《内经》中灸法运用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