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与经络 针灸推拿

2011-03-25 21:25 楼主
2)以掌后高骨(桡骨茎突)为准,划五条与桡动脉垂直的等距线。依次划分为寸、关、尺和尺后四个区域。

3)在每一个区域中,在桡动脉两侧均匀的点三个点。总计共48 个点。

2、诱发经络感传

用钝尖的物体刺激每一个位点,记录每一个位点所诱发的经络感传,包括名称、单侧要记左右,双侧也要标明。反复多次,以明确为准。

3、试验结果

1)每一个区域单侧的感传结果一致。

2)各区域的感传如下:



部位桡侧 左手 尺侧/桡侧 右手 尺侧

寸 心双侧 小肠双侧 肺双侧 大肠双侧

关 肝双侧胆双侧 胃双侧 脾双侧

尺 肾左侧 膀胱左侧 肾右侧 膀胱右侧

尺外 心包左侧三焦左侧 心包右侧 三焦右侧



四、寸口部位横向的经络感传实验

1、划分区域

1)在每个诊区中点划一条横线。

2)在每条横线上画五个等距点。其中桡动脉宽的中点上一点C;桡动脉边缘桡侧一点B;B点外一点A;桡动脉边缘尺侧一点D ;D点尺侧一点E。总计画点5X4X2=40 个。

2、诱发经络感传

用牙签分别刺激上述40个点,记录感传结果。

3、实验结果

1)A、B、C各点感传结果一致,与上述桡侧结果相同。

2)D点为表里双经络感传。

3)E点感传与上述尺侧结果相同。

五、讨论

从寸口脉的经络感传结果来看,各家的说法各有其正确的部分。但是也有些不完全的或需要改进的内容。具体的评述内容如下:

1、关于内外之说

内外之说仅见于《内经》。王兵注为:“尺外,谓之尺之外侧。”如果手掌向上,则病人的桡侧为外侧;尺侧为内侧。另一种理解是浮取为外;沉取为内。如若如此则《素问。脉要精微论》关于内外的记述很可能是古人对寸口脉进行经络感传实验的结果。关于内外之说的应用尚有待研究。

2、关于浮沉取脉之说

根据实验的具体结果我们可以认为:一、寸口脉各部的外上部分和内下部分分属相表里的两条经脉;浮取反映的是肺、胃、心包、心、肝、肾经;沉取反映的是大肠、脾、膀胱、小肠、胆、三焦经。

3、关于脾胃内外与他经不同说

仔细对照内经与实验的内容后就会发现一个现象,阴经的诊位大多在桡侧;阳经的诊位大多在尺侧。但是脾经和胃经却是相反的。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实验和《内经》是一致的,因此说《内经》并非臆造脉法,或有笔误,而是实事求是地记载。在临床上用清热药可以兼清桡侧脏腑经络的实火似乎可以印证这种规律的合理性。但是具体的原理尚有待研究。

4、《难经》的对位于试验结果相符合

对比各家寸口与脏腑经络的对位情况后就会发现,《难经》的记录是完全正确的(缺尺外的三焦经和心包经)。

5、新发现一个尺外区

一直以来对于心包经和三焦经的脉诊都没有办法。开始的经络感传也没有查测尺后区,结果发现十二经中唯独缺少心包经和三焦经。再次系统研究文献后发现有人在尺部检查三焦经,考虑是否在尺外还有一个可以诊察的部位,于是我在尺外加了一个检测诊位。果然查到了心包经和三焦经的感传。初步的临床试验可以认为这个诊位是可用的。

6、寸关所诊脉位不能分辨左右经脉

寸关两个诊脉位置所诱发的经络感传都是双侧的,无论哪一侧的病变都会反映在同一个脉位上。所以无法判断是左还是右。

7、寸口脉诊的机理探讨

实验发现寸口的确是一个十二经的全息区域。因此,可以认为:十二经的变化可以通过经络影响到寸口脉的各全息部位。从经络微循环的观点来看,寸口脉各全息部位的微循环可以直接影响到寸口各部位的生理功能。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寸口各部位的脉象上来诊断经络脏腑的虚实等情况。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中医脉诊与经络 针灸推拿 老茶馆 灵枢.经脉》十二经脉探源 针灸推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