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治疗血液病

2009-04-20 12:32 楼主
作者:郭子光

一、用方心法

《伤寒论》177条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本方炙甘草与生地黄、阿胶、麦冬、麻仁、大枣配合,为纯甘壮水之剂,滋养阴血而补阴之不足;炙甘草与桂枝、生姜配合,为辛甘化阳之剂,以辛通阳气;而人参一味则是在阴补阴,在阳补阳,能温能清,可升可降。可见本方是一气血双补,阴阳两调的方剂。条文中“脉结代,心动悸”是多种心律失常的主证(包括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临床观察表明其虚证多,实证少,故一般用本方或以本方加减均能取得不同程度的疗效。这是中医临床工作者都知晓的事实,不必赘述。这里主要介绍的是运用本方气血双补,阴阳两调的功效治疗血液疾病的经验,包括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细胞减少和慢性贫血等。经验指出,白细胞减少以气虚为主要表现;红细胞减少以血虚为主要表现;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的有气血不足表现,有的则没有。这些疾病只要辨证为气血不足者,用本方或者本方加减皆可取得良好疗效。

二、验案举例

验案1

陈某,女,40岁,职员,台北市人。2001年4月15日初诊。

病史:近3年来多次检查,白细胞总数均在2.0×109/L左右,曾服促白细胞增生的西药,只能短时间上升,停药不久又下降。西医只做了“白细胞减少症”的诊断,而原因则未查明,认为可能与过去服用某些药物有关。自感抵抗力低下,容易感冒。

现症:长期以来,总是感到疲乏无力,想多做事而力不从心,时有胸闷心悸之感。当心悸动时自扪脉搏有不齐之状,且稍冒风受凉即感冒。昨日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2.2×109/L,其他均在正常范围。询其饮食尚可,二便调和。察其形体偏瘦,面色恍白,精神欠佳,性格开朗平和,舌质偏淡苔薄白,脉细弱。

辨治:白细胞总数低下,疲乏、易感冒、脉弱为气虚之象,心悸、脉细为血虚之征,是气血两虚以气虚为主之证,自当气血两补。鉴于患者自扪脉搏有不齐现象,推知是由其气血两虚不相接续所致偶发性脉结节。用炙甘草汤加味,以调补气血治之。

处方:炙甘草10g 红参15g 桂枝15g 麦冬20g 生地黄15g 大枣20g 阿胶15g(化服) 黄芪40g 鸡血藤30g 白术15g 谷芽30g

1日1剂,浓煎两次,分3次服。

二诊(2001年4月21日):上方服7剂,诸症缓解,白细胞总数升至3.5×109/L,唯觉胃脘部有轻度痞胀之感,是滋补滞气之故,上方减炙甘草为5g,加陈皮15g,嘱服7~10剂,如无其他证情可再服一次。

后记:上方服至5月中旬,患者闻讯笔者可能近期返回大陆,特持化验单到笔者住处求巩固疗效之方,并表示感谢,察其白细胞已升至5.5×109/L,其精神状态甚佳,与初诊相比判若两人。乃书十全大补汤嘱其间断常服。

按:患者乏力,易感冒症状突出,是气虚甚、卫外不固之由,故加黄芪、白术益气固表。以鸡血藤易麻仁,以增强养血之功。而以谷芽易生姜者,预保脾胃以免滋腻滞气。二诊时似有轻度气滞痞胀之感,乃炙甘草甘缓满中之弊。于是减其量,更加.陈皮吹嘘运化,则痞满可除。经验证明,炙甘草大量(10~30g)久用,不仅满中引起胃脘痞满,还可碍湿而引起下肢浮肿,停用即可消除。

验案2

刘某,女,46岁,教师。2002年3月26日初诊。

病史:自诉半月前,因一身疲乏越来越重,大腿皮肤经常出现青紫色斑块,而去本市某省立医院检查,发现血小板汁数只有41×109/L,白细胞2.2×109/L。医生认为应住院做骨髓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患者畏惧骨髓穿刺而来要求中医治疗。

现证:一身疲乏无力,牙龈容易出血,月经已停闭,饮食、二便尚可。察其形体中等,精神不振,面白少华,呼吸平匀,大腿皮肤有数个新旧、大小不等的紫斑。舌正常,脉沉细弱。

辨治:本案当为气血虚损夹瘀滞,用炙甘草汤加味以益气养血治之。

处方:炙甘草10g 党参30g 黄芪30g 丹参15g 桂枝10g 麦冬20g 生地黄15g 酸枣仁15g 大枣20g 阿胶15g(化服) 生姜10g

1日1剂,浓煎两次,分3次分服。

二诊(2002年4月16日):血小板计数升至63×109/L,白细胞计数升至2.7×109/L,无明显自觉症状,脉如故。仍从气血虚损论治,鉴于血象升的较慢,笔者认为系虚损太甚,方药力度不足之故。乃调整剂量并加山药、龙眼肉、枸杞子之类。

处方:山药30g 炙甘草15g 大枣50g 阿胶15g(化服) 党参30g 黄芪30g 白术15g 生地黄15g 鸡血藤30g 枸杞子15g 龙眼肉15g 谷芽30g

1日1剂,水浓煎服。

后记:患者服药至5月3日查血小板计数102×109/L,白细胞计数升至4.2×109/L。此后又以原方服了10余剂停药。随访至10月6日查血小板计数123×109/L,白细胞计数升至4.6×109/L。

按:本案首诊辨为气血虚损夹瘀滞,加黄芪益气,丹参活血,以酸枣仁易麻仁养心血,血象有所升但进展缓慢。二诊笔者认为气血虚损太甚,用方实为取炙甘草汤合薯蓣丸二方之意化裁组成。故重用山药、炙甘草、大枣,并加用黄芪、白术、枸杞子、龙眼肉等。值得指出的是,血小板减少症多夹瘀滞,而形成瘀斑、紫癜,常由气虚不摄,血不归经引起,活血破血之药慎用,如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尾、水蛭等。方中用鸡血藤代替当归,正是取其养血大于活血之义。

验案3

徐某,男,26岁,未婚。2000年5月18日初诊。

病史:2月前,因眩晕、乏力、心悸去某医科大学附属一医院诊治,做过血象、骨髓等检查,诊断为“缺铁性贫血”,予以维生素B12、铁剂等治疗,因服药后胃部木适,而未能坚持正规治疗,以致效果不明显,前来要求中医治疗。

现症:头晕眼花,时时耳鸣如蝉,一身倦怠,两足乏力,上三楼也需歇息一次,经常自觉心悸动不安,长太息,睡眠不佳,多噩梦,健忘,注意力不集中,饮食不香,进食稍多则腹胀满、甚至腹泻。察其体形中等,脉细促而乏力。出示前日检查血红蛋白计数50g/L。

辨治:一派血虚气弱,心脾不调之典型脉证。由于血虚不能养心安神,故有眠差、多梦、健忘诸症;气弱而脾失健运,则有纳差、胀满、腹泻、乏力等症。

治当气血双补,用炙甘草汤加健运脾胃之品治之。

处方:炙甘草10g 红参15g 党参30g 生姜15g 桂枝15g 麦冬15g 生地 黄15g 酸枣仁15g 大枣15g 阿胶15g(化服) 黄芪30g 白术15g 茯苓15g 当归15g 龙眼肉15g 谷芽30g 砂仁10g

每日1剂,浓煎两次,分3~4次服。

二诊(2000年6月2日):上方服用10剂,诸症缓解,精神转佳,两足有力,头晕眼花和睡眠改善,食欲、消化系统症状好转。昨日查血红蛋白升至95g/L。察其面有血色,舌质淡红而润,脉细略数,未见促象。药证相对,不必更方,以原方减炙甘草,以免甘缓碍中,继续予服。

三诊(2000年6月18日):查血红蛋白升至130g/L。自觉已无不适,面色红润,精力充沛,舌正脉平。以首诊方去桂枝、生姜加陈皮,炼蜜为丸,嘱其坚持服用3~6个月巩固疗效。

按:由于患者脾虚突出,故于炙甘草汤中加入茯苓、白术、砂仁、谷芽之类健运脾胃;更因气血虚甚,加入黄芪、当归、龙眼肉以增强力度。笔者临床体会,红参补心气为优,党参侧重补脾气,本案患者心脾两虚皆甚,故红参、党参皆用之。

(冯显逊整理)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04-20 13:34 2楼
阳化气,阴成形,深渊之水不生鱼龙,寒凉之地难生万物啊
2009-04-20 20:09 3楼
可谓炙甘草汤之知已.
⬅ 郭子光外感发热的治疗经验 老茶馆 肺部药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