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大全

心经 胃经 脾经 大肠经 肾经 肺经 肝经 膀胱经 胆经 三焦经 小肠经 心包经
根茎 茎木 全草 果实种子 矿物 动物 其他部位
共有343味药材
🌿红蒲根 ➡ (三棱的别名)
  • 本品为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 Buch.-Ham.的干燥块茎。冬季至次年春采挖,洗净,削去外皮,晒干。
  •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用于症瘕痞块,瘀血经闭,食积胀痛。
  • 脾经 肝经 茎木
🌿灰叶
  • 豆科灰叶属植物灰叶Tephrosia purpurea (L.) Pers.,以根、茎、叶入药。全年可采,晒干。
  • 解表,健脾燥湿,行气止痛。用于风热感冒,消化不良,腹胀腹痛,慢性胃炎;外用治湿疹,皮炎。
  • 脾经 肺经 根茎 茎木
🌿大青藤 ➡ (青藤的别名)
  • 药材基源:为防己科植物青藤或毛青藤的藤茎。
  • 祛风通络;除湿止痛。主风湿痹痛;历节风;鹤膝风;脚气肿痛
  • 脾经 肝经 茎木
🌿扭子七 ➡ (红三七的别名)
  • 为蓼科植物支柱蓼的根茎。8~9月采收。
  • 散血,止血,行气,调经。治跌打损伤,劳伤吐血,便血,崩漏,月经不调。①《四川中药志》:"散血行气。治跌打损伤及五劳七伤。"②《陕西中草药》:"收敛止血,活血调经,止痛生肌。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便血,崩漏,月经不调,淋症,白带,红白痢疾,大骨节病。"
  • 脾经 肝经 根茎 茎木
🌿血三七 ➡ (红三七的别名)
  • 为蓼科植物支柱蓼的根茎。8~9月采收。
  • 散血,止血,行气,调经。治跌打损伤,劳伤吐血,便血,崩漏,月经不调。①《四川中药志》:"散血行气。治跌打损伤及五劳七伤。"②《陕西中草药》:"收敛止血,活血调经,止痛生肌。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便血,崩漏,月经不调,淋症,白带,红白痢疾,大骨节病。"
  • 脾经 肝经 根茎 茎木
🌿追骨风 ➡ (青藤的别名)
  • 药材基源:为防己科植物青藤或毛青藤的藤茎。
  • 祛风通络;除湿止痛。主风湿痹痛;历节风;鹤膝风;脚气肿痛
  • 脾经 肝经 茎木
🌿羊雀木 ➡ (青藤的别名)
  • 药材基源:为防己科植物青藤或毛青藤的藤茎。
  • 祛风通络;除湿止痛。主风湿痹痛;历节风;鹤膝风;脚气肿痛
  • 脾经 肝经 茎木
🌿龙鳞草 ➡ (排钱草的别名)
  • 为豆科植物牌钱树的地上部分。夏、秋采收,切碎晒干或鲜用。
  • 祛风利水,散瘀消肿。治感冒,风湿痹痛,水肿臌胀,喉风,牙痛,跌打肿痛。①《生草药性备要》:"消风热,浸酒去瘀生新,治小儿马牙疳,又治跌打。"②《岭南采药录》:"治月内锁喉病,牙痛,以之浸酒能去瘀生新,又能去湿消滞。"
  • 脾经 肺经 肝经 茎木
🌿臭蒿 ➡ (茵陈蒿的别名)
  • 为菊科植物茵陈蒿的幼嫩茎叶。春季幼苗高约三寸时采收,除去杂质,去净泥土,晒干。
  • 清热利湿。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风痒疮疥。配栀子、大黄治阳黄;配附子、干姜治阴黄。①《本经》:"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②《别录》:"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③《本草拾遗》:"通关节,去滞热,伤寒用之。"④《日华子本草》:"治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头旋,风眼痛,瘴疟,女人症瘕,并内损乏绝。"⑤《本草蒙筌》:"行滞,止痛,宽膈,化痰。"⑥《医学入门》:"消遍身疮疥。"⑦《医林纂要》:"坚肾,燥脾湿,去郁,解热。"⑧《本草再新》:"泻火,平肝,化痰,止咳发汗,利湿,消肿,疗疮火诸毒。"
  • 脾经 肾经 肝经 膀胱经 茎木
🌿粉萆薢 ➡ (萆薢的别名)
  • 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叉蕊薯蓣、山萆薢或纤细薯蓣等的块茎。春、秋均可采挖。挖出后洗净除去须根,切片晒干。
  • 祛风,利湿。治风湿顽痹,腰膝疼痛,小便不利,淋浊,遗精,湿热疮毒。
  • 胃经 脾经 肾经 肝经 膀胱经 根茎 茎木
🌿马檬寄生 ➡ (五蕊寄生的别名)
  • 药材基源:为桑寄生科植物五蕊寄生的带叶茎枝。
  • 祛风湿;补肝肾;止泻痢。主风湿痹痛;腰痛;脚膝酸软;腹泻;痢疾
  • 脾经 肾经 肝经 茎木
🌿红芦菔 ➡ (胡萝卜的别名)
  • 为伞形科植物胡萝卜的根。冬季采挖根部,除去茎叶、须根,洗净。
  • 健脾,化滞。治消化不良,久痢,咳嗽。①《日用本草》:"宽中下气,散胃中邪滞。"②《纲目》:"下气补中,利胸膈肠胃,安五脏,令人健食。"③《医林纂要》:"润肾命,壮元阳,暖下部,除寒湿。"④《岭南采药录》:"凡出麻痘,始终以此煎水饮,能消热解毒,鲜用及晒干用均可。"⑤《现代实用中药》:"治久痢。"
  • 脾经 肺经 根茎 茎木
🌿京三棱 ➡ (三棱的别名)
  • 本品为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 Buch.-Ham.的干燥块茎。冬季至次年春采挖,洗净,削去外皮,晒干。
  •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用于症瘕痞块,瘀血经闭,食积胀痛。
  • 脾经 肝经 茎木
🌿双批七 ➡ (太子参的别名)
  • 本品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Miq.)Pax ex Pax et Hoffm.的干燥块根。夏季茎叶大部分枯萎时采挖,洗净,除去须根,置沸水中略烫后晒干或直接晒干。
  • 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用于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
  • 脾经 肺经 根茎 茎木
🌿莎草根 ➡ (香附的别名)
  • 本品为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 L. 的干燥根茎。秋季采挖,燎去毛须,置沸水中略煮或蒸透后晒干,或燎后直接晒干。
  • 行气解郁,调经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消化不良,胸脘痞闷,寒疝腹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
  • 脾经 肝经 三焦经 根茎 茎木
🌿木芍药 ➡ (赤芍药的别名)
  • 为毛茛科植物芍药(野生种)、草芍药、川赤芍等的根。秋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支根,洗净泥土,晒至半干时,按大小分别捆把,再晒至足干。四川地区也有刮去粗皮后再晒干者。
  • 行瘀,止痛,凉血,消肿。治瘀滞经闭,疝瘕积聚,腹痛,胁痛,衄血,血痢,肠风下血,目赤,痈肿。①《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②《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③《药性论》:"治肺邪气,腹中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④《日华子本草》:"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胬肉。"⑤《开宝本草》:"别本注云,利小便,下气。"⑥《滇南本草》:"泻脾火,降气,行血,破瘀,散血块,止腹痛,退血热,攻痈疮,治疥癞。"⑦《药品化义》:"泻肝火。"
  • 心经 脾经 肝经 小肠经 根茎 茎木
🌿婆婆蒿 ➡ (茵陈蒿的别名)
  • 为菊科植物茵陈蒿的幼嫩茎叶。春季幼苗高约三寸时采收,除去杂质,去净泥土,晒干。
  • 清热利湿。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风痒疮疥。配栀子、大黄治阳黄;配附子、干姜治阴黄。①《本经》:"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②《别录》:"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③《本草拾遗》:"通关节,去滞热,伤寒用之。"④《日华子本草》:"治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头旋,风眼痛,瘴疟,女人症瘕,并内损乏绝。"⑤《本草蒙筌》:"行滞,止痛,宽膈,化痰。"⑥《医学入门》:"消遍身疮疥。"⑦《医林纂要》:"坚肾,燥脾湿,去郁,解热。"⑧《本草再新》:"泻火,平肝,化痰,止咳发汗,利湿,消肿,疗疮火诸毒。"
  • 脾经 肾经 肝经 膀胱经 茎木
🌿黑防己 ➡ (青风藤的别名)
  • 本品为防己科植物青藤Sinomenium acutum (Thunb.)Rehd et Wils. 及毛青藤inomenium acutum (Thunb.)Rehd. et Wils. var. cinereum Rehd. et Wils.的干燥藤茎。秋末冬初采割,扎把或切长段,晒干。
  • 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用于风湿痹痛,关节肿胀,麻痹瘙痒。
  • 脾经 肝经 茎木
🌿野青树 ➡ (灰叶的别名)
  • 豆科灰叶属植物灰叶Tephrosia purpurea (L.) Pers.,以根、茎、叶入药。全年可采,晒干。
  • 解表,健脾燥湿,行气止痛。用于风热感冒,消化不良,腹胀腹痛,慢性胃炎;外用治湿疹,皮炎。
  • 脾经 肺经 根茎 茎木
🌿午时灵 ➡ (排钱草的别名)
  • 为豆科植物牌钱树的地上部分。夏、秋采收,切碎晒干或鲜用。
  • 祛风利水,散瘀消肿。治感冒,风湿痹痛,水肿臌胀,喉风,牙痛,跌打肿痛。①《生草药性备要》:"消风热,浸酒去瘀生新,治小儿马牙疳,又治跌打。"②《岭南采药录》:"治月内锁喉病,牙痛,以之浸酒能去瘀生新,又能去湿消滞。"
  • 脾经 肺经 肝经 茎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