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好读本:《中医治法辑要》

2009-10-31 14:33 楼主
人民军医出版社近日推出《传承中医典藏版》丛书之二:《中医治法辑要》

【内容提要】
本书分为防治原则、治法与应用、中医治病八法三大篇,二十一类,一百余种常用治法。本书从中医治法百家论述中精选原文,阐释透达,条理清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切合实用,是适合医学生、临床实习医生、基层临床医生和广大中医药爱好者研习中医的通俗读本,也可供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者阅读参考,并从中汲取中医的精华。

刚刚把试读版做为附件发上来,供大家参考了解。(2016.8.1) 周仲瑛.JPG 朱良春.JPG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10-31 14:36 2楼
《中医治法辑要》前言






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始终贯穿着理、法、方、药四个环节。即据理辨证,凭证立法,依法遣方,随方选药,环环相扣,贯珠一线。所以中医治法上承辨证求因,下统施治方药,是连接病机与方药的桥梁,是预防、养生、治疗都必须遵循的治疗法则。

中医治法源于《内经》、《金匮要略》、《医学心悟》诸书,历代医家对其不断补充与完善,形成了特有的中医理论体系,为中医事业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溯古至今,阐扬医理,博采众方,广搜药物的著述甚多,惟于中医治法原理及其临床应用却鲜有专著。这些宝贵的治法理论与应用资料,多散在于历代的各家医书之中,亟待加以整理并应用于指导于临床。有鉴于此,为传承中医文化,我们广征博采历代医家的治法思想,并结合多年的中医教学、临床及科研的经验体会,竭尽心力地编写了这本反映中医精髓并切合临床实用的《中医治法辑要。

本书是《传承中医典藏版》系列丛书中的一分册,分为防治原则、治法与应用、中医治病八法三大篇,二十一类,一百余种常用治法。其写作体例是从撷取中医经典、百家文献的相关原文着手,进行注释译文;再加按语体会,并附有相应治法病案及中医解析。本书注重理论联系实践,以力求传承与发扬中医治法思想,推动中医治法在临床上得到更广泛、更正确的应用为宗旨。本书精选原文,阐释透达,条理清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切合实用,是适合医学生、临床实习医生、基层临床医生和广大中医药爱好者研习中医的通俗读本,也可供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者阅读参考,并从中汲取中医的精华。


2009-10-31 14:44 3楼
国医大师周仲瑛、朱良春先生为丛书题词:






医学博士毛以林教授为丛书作序:

发皇古义融新知 ——值得一读的《传承中医典藏版》




“医非学养深者不足以鸣世,书非抉择严者不可以为法”,名医之根基乃在读书明理,勤于临床。当今中医之教材实乃学习中医之入门阶梯,但若想成为一代名医,非博极群书不可。

然中医之文献,乃中华文化保全最全者之一,古之医籍可谓汗牛充栋,无数名家将自己的学术经验保留下来,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这是造就名医的基础,但这又引来了另一个问题,数千年的积累,保留到现在的医籍不下八千种,浩如烟海!对于读书人来说,无异如一个天文数字!人生之精力十分有限,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之中,选择适合的读本,以最短的时间把握中医学之精髓,就变成了问题之症结。

自古医家通经典,发皇古义融新知。《传承中医》系列丛书,从撷取中医经典、百家文献的精华原文着手,然后注释,谈体会和(或)附具病案再进行医理解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无疑是一个创新。读是书,不仅能在阅读释义与病案的过程中加深对经文的理解、记忆,而且在短时间之内尽览古人诊病之心法,用药之心机。
全书用通俗诠释“传”古训之精华,集百家验案“承”国医之精粹,传古以承先,承先以启后,让众多的有志于中医事业的后学之士切切实实地从中得到实惠。全书虽然看似平薄直述,读后却有“平常之处见崎崛”的感受,使读者不至于在书海中漫无头绪,不辨妍媸,无所是从。同时,也为读者架起了直入现代名医殿堂的阶梯,实属当今中医书籍中难得之佳作,爰赘数语以为贺!

毛以林 ——————————————————————————————————————————————
毛以林:医学博士,湖南中医药大学内科学硕士生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医学会湖南省分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2009-10-31 15:02 4楼
《中国中医药报》发表署名文章,对《传承中医典藏版》给予高度评价:
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09-10/12/content_27776.htm
2009-10-31 15:18 5楼
【医家箴言】 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辨之之法,阴阳、寒热、脏腑、气血、表里、标本先后、虚实缓急七者而已。……以上诸法,举一为例,余可类推,皆道其常也;或症有变端,法无二致,是在圆机者神而明之。书家有言曰:学书先守规矩,然后纵横跌宕,惟变所适。此亦医家之规矩也。若不能纵横跌宕,是守株待兔耳!司命云乎哉?——明·李中梓《医宗必读》


下篇
中医治病八法
(选读)
【原文】其在皮者①,汗而发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②……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素问·热论》)
体若燔炭③,汗出而散。(《素问·生气通天论》)
【注释】①其在皮者:指在皮肤浅表的疾病。②已:病已。指病愈。③燔(fán)炭:犹如烧红的炭火。
【译文】在皮肤浅表的疾病,用发汗解表的方法治疗。病在肌表而未入脏腑形成里证的病人,因此可以用汗法治愈疾病……疾病在未满三日的初期,可以用汗法治愈。身体上犹如烧红的炭火一样发热,如果用发汗的治法使其出汗,热就可以散去。
【按语】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的治法。故又称解表法。“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是汗法应用原则及立论根据。汗法有退热、透疹、消水肿、祛风湿等作用。主要适用于外感表证及具有表证的痈肿、麻疹、水肿早期等。汗法分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大类。因于寒者用辛温发汗,因于热者用辛凉发汗。此外,使用蒸浴、针灸等疗法达到出汗目的,亦属汗法范畴。张从正在《儒门事亲·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十三》说:“灸、蒸、薰、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

[font=隶书]汗法的临床应用
[font=隶书]
(1)伤寒(风寒表实证)
【原文】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①,恶风②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注释】①骨节疼痛:太阳经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至足小指端。由于寒邪客之,营血凝涩,以至身腰骨节疼痛。②恶风:恶寒属太阳伤寒必见之症,此处只提“恶风”,乃恶寒之互词。
【译文】脉现浮象,病属表证,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如果是风寒表实证就宜于用麻黄汤治疗。
太阳病,出现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寒无汗而气喘的,应当用麻黄汤治疗。
【按语】伤寒是太阳病中的一种证型,指感受风寒之邪,初起以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为特征的病证(与西医学中感染伤寒沙门氏菌所致的肠道传染病不同)。伤寒病在太阳,风寒外束,卫阳被遏,正邪相争,可见恶寒发热。邪袭于表,营阴郁滞,太阳经气运行不利,所以出现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表闭营郁,不得宣泄,因而无汗。邪干于肺,肺气失宣,所以气喘。此处还应有“脉浮紧”之象。此证治疗应辛温发汗,宣肺平喘。麻黄汤中麻黄辛温,发汗解表,宣肺定喘;桂枝解肌祛风,助麻黄发汗;杏仁宣降肺气,增麻黄平喘之功;甘草调和诸药,且防过汗伤正气。诸药相互协调,为辛温发汗,解表逐邪第一峻剂。
病案举例
刘某某,男,50岁。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之邪,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晰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用麻黄汤:
麻黄9g
桂枝6g
杏仁12g
炙甘草3g

1剂服药后,温覆衣被,须臾,遇身汗出而解。(刘渡舟医案)
中医解析
麻黄汤为发汗之峻剂,用之不当,易生它变,不少临床医生畏惧麻、桂,不敢投用。一见发热,便认为是温热之证,滥用辛凉之品,反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已,或致低烧不退,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盖表实证之发热,乃由卫阳闭郁,正邪交争所致,故发热必伴有恶寒。这与温热病的发热不恶寒,并伴有口渴伤津之候,有其本质的区别。风寒郁闭卫阳,故直须辛温发汗,寒随汗出,卫气一通,则发热自退,即《内经》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也。
(2)中风(风寒表虚证)
【原文】太阳病,外证①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中风②,阳浮而阴弱③。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④,淅淅恶风⑤,翕翕发热⑥,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桂枝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华夏中医药网www.zyy123.com 【注释】①中风:中(Zhòng仲)。中风是太阳病中的一种证型,是外感风寒所致,以发热,恶风寒,汗出脉浮缓为特征的病证。与猝然昏仆,口眼歪斜,肢体瘫痪的中风不同。②外证:即表证。③阳浮而阴弱:具有双重意思,一是指脉象浮缓;二是指病机,表现为卫强营弱。④啬啬:即瑟瑟,本意为寒秋之风吹动树叶和枯枝发出的声音,这里形容太阳中风病人恶寒畏缩的状态,就像秋天的凉风吹到人身上一样。⑤淅淅恶风:淅淅,风雨声,形容病人恶风寒的程度,就像寒风冷雨侵入肌肤的感觉。啬啬恶寒,淅淅恶风都是形容恶风寒的程度比较轻,就像秋天的风雨一样,而不像冬天那样严寒。⑥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轻浅,就像鸟把羽毛合起来的样子。
【译文】太阳病,表证未解,出现脉浮弱的,应当用汗法解表,适宜用桂枝汤。
太阳病中风,脉浮缓,营弱卫强而不调,阳浮于外而发热,营阴外泄而自汗,同时人好像遇秋天的凉风恶寒畏缩,发热也显得不那么重,鼻鸣干呕,主治方药是桂枝汤。
【按语】本条首揭太阳中风证治。“阳浮而阴弱”,乃为脉浮缓的互称,即太阳中风证的典型脉象。本证脉浮缓、发热、恶风寒、汗自出,为风寒外袭,卫阳浮盛,与邪相争,卫外不固,营阴外泄使然。邪干肺胃,肺气不利而鼻鸣;胃气上逆则干呕。所以这里的“阳浮而阴弱”,又用来概括此证的病机。
证属风寒外袭,营卫不调,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主以桂枝汤。方用桂枝辛温,祛风散寒,宣通卫阳;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两药相配,有调和营卫之功。生姜辛散止呕,佐桂枝以解表;大枣甘平补中,助芍药而和营;炙甘草调和诸药。方属辛温解表轻剂,故服桂枝汤取汗,尤须啜粥,温覆,以助药力,既益汗源(津液),又防伤正气。
病案举例
李某某,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二到三次。前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二十余剂无效。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辨为营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为疏桂枝汤:
桂枝9g
白芍9g
生姜9g
炙甘草6g
大枣12枚
2剂。服药后,喝热稀粥,覆被取微汗而病愈。(刘渡舟医案)
中医解析
发热汗出见舌不红而淡,苔不少而白,脉不细而缓,则非阴虚发热之证,乃营卫不和也。营卫,即人体之阴阳,宜相将而不宜相离。营卫谐和,则阴阳协调,卫为之固,营为之守。若营卫不和,阴阳相悖,营阴不济卫阳而发热,卫阳不固营阴则汗出,用桂枝汤“先其时发汗则愈”。
(3)湿病(寒湿在表证)
【原文】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①之。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白术四两。《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
【注释】①火攻:指烧针、艾灸、熨、熏一类外治法。
【译文】患湿病的人,全身剧烈疼痛而心烦,可给他用麻黄加术汤发汗为好,切不可用火攻的方法来治疗。
【按语】外感风寒湿邪,见恶寒发热,头重如裹,鼻塞声重,肢体重着,或困倦无力,或骨节烦疼、苔白、脉浮等风寒挟湿之证,采用解表散寒药,如麻黄,桂枝,荆芥等,与祛湿药如羌活、独活、白芷、白术、苡仁等配伍,通过发汗以驱除肌表风寒湿邪的治法,是为发汗祛湿法。汉代张仲景根据风湿的特性,对表实偏于寒湿者予麻黄加术汤;表实偏于风湿者,用麻杏薏甘汤,取微发其汗,使风湿得以并去。如用火攻迫汗,大汗淋漓,风祛湿存,病必不除;且火热内功,与湿相合,可引起发黄或衄血等病变;若湿被火灼,还可炼湿为胶痰,难以去除,故湿病忌火攻。
病案举例
王某,男,39岁。主诉:恶寒发热,身痛三天,经服药无效。现病证:恶寒发热,身重,身痛,口淡,苔白,面色萎黄,脉浮。法以解表祛湿,方以麻黄加术汤:
麻黄11g
桂枝11g
甘草4g
炒白术10g
杏仁11g
3剂。1剂得汗,2剂证减,3剂病除。(《江西中医药》1980,<4>:76)
中医解析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曰:“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发汗祛湿适宜于头痛身重、恶寒发热、身疼不能转侧等风寒、湿邪在表之证,表证当从汗解,但因湿性粘滞不易速去,故湿邪不宜过汗。风湿在表以微汗为佳,使风湿得以并去,如大汗出,则风虽去,湿仍留。故仲景用麻黄加白术,并行表里之湿,且使不致过汗。
(4)风温(风热表证)
【原文】太阴风温①、温热②、温疫③、冬温④,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辛凉平剂银翘散方: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温病条辨·上焦》)
【注释】①风温:冬春两季感受风热病邪,初起以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咳嗽、脉浮数等症状为特征的外感热病。因春季阳气升发,温暖多风,最易形成风热病邪,若此时起居不慎、寒暖失调,使外邪侵入则发为风温。②温热:病名。包括各种温病、热病。或根据感受热邪的轻重、类别和季令的不同,而分别称之为温病、热病者。《温病条辨·上焦篇》:“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 ③温疫:又称“http://baike.baidu.com/view/52139.h...病后期津亏、失血等证,均不宜使用汗法。如果体质虚弱而确需发汗者,宜配合益气、滋阴等药同用。
2009-10-31 18:44 6楼
书好,节选的内容易懂,解释得很透彻,确实很实用!
2009-11-01 09:58 7楼
来自爱爱医网友“中医妙手”对从书相关文贴的评价:

初学,特别是自学的朋友来学习这一贴——内容真的很好,很漂亮!结合病案分析,我自己看来病案个个精彩,辨证论治的精髓体现得非常漂亮!建议大家好好学习一下,期望能看到更多这样的好贴子。
2009-11-01 10:00 8楼
请避免重复发帖
谢谢合作
2009-11-01 10:16 9楼
谢谢提醒!年龄大,上论坛或博客类的事,只是近来经人指点才刚起步。对论坛发贴的事不太懂,如果版主认为是重复的帖子,直接删除无妨,决无见责之辞。
2009-11-01 10:24 10楼
抱歉啊
我眼花了,呵呵,一个是治法,一个是诊法,抱歉抱歉
收回俺的话
2009-11-01 11:29 11楼
没关系,今后还请多多指教!
⬅ 老中医对饮茶的建议 老茶馆 医门法律秋燥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