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医案汇总

2011-09-05 11:01 楼主
章次公小儿百日咳医案
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48)
1、蔡幼。连声咳,咳则痰与涕由口鼻呛出,病甫旬日。下列之药或能效,不效,便缠绵时日。
生麻黄2.4克,嫩射干3克,杏仁泥5克,炙紫菀6克,干蟾皮5克,白前6克,远志肉3克,天竺子5克,粉甘草3克。
2、程幼。咳五六日,身热甚壮,6个月稚孩,慎防肺闭。
生麻黄2.4克,黄芩5克,浙贝6克,大地龙9克,嫩射干5克,白前6克,连翘9克,苏子6克(包),石菖蒲9克,粉甘草3克,牛黄抱龙丸1粒(化服)。
二诊:痰滑而不能自动咯唾,蓄积气道,故气为之急,鼻为之煽。
葶苈子9克,桔梗3克,连翘9克,黄芩6克,远志5克,苏子9克(包),山慈姑片3克,太乙丹1粒。
三诊:闻其咳声,是顿咳之象。气逆,鼻煽,肌热,乃并发症之最严重者。
蜜炙麻黄2.4克,黄芩6克,苏子9克(包),射干5克浙贝母6克,紫菀6克,片姜黄5克,山慈姑片3克,天竺子6克,粉甘草5克。
3、陈幼。据其病态,是百日咳。此症如见壮热,并发肺炎易如反掌。
生麻黄2克,杏仁泥9克,紫菀5克,冬花6克,白芍5克,百部6克,五味子2.4克,旋覆花9克(包),黄芩5克,甘草1.5克,天竺子9克,六轴子0.3克,苏子12克(包),车前子9克。另:①鹭鹚涎丸4粒,每服1粒,日服2次。②活麻雀1只,去毛及肠杂,煎汤饮。
4、李幼。不咳则已,咳则连续发作,咳时面赤、呕吐,此百日咳。欲求镇咳,必先宣肺。
生麻黄2克,杏仁泥12克,白苏子9克,蒸百部9克,射干3克,石膏12克,紫菀6克,天竺子15克,浙贝母9克,白前5克,甘草2.4克。
5、章幼。7个月稚孩,病百日咳,不可忽。
生麻黄2.4克,天竺子6克,车前子9克,郁金2.4克,粉前胡6克,桔梗2.4克,陈胆星2.4克,鲜石菖蒲3克
6、高幼。不咳则已,咳则连续5分钟之久,弯腰撷肚,不堪其苦,百日咳也。此症以镇咳为主,祛痰为佐。
百部4.5克,冬花5克,杏仁6克,射干2.4克,天竺子5克,紫菀5克,旋覆花5克(包),贝母5克,罂粟壳5克,甘草3克。
按:百日咳是儿科常见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早期不易与急性支气管炎等病相区别,至痉挛性咳嗽期间,其症状特点始为明显。其治法不外宣肺镇咳、和胃祛痰。天竺子、六轴子均为有效的镇咳药。六轴子有毒,用量不宜大。
鹭鹚涎丸有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作用。先生每用以治疗百日咳。有成药出售。麻雀煎汤治百日咳,系民间验方,能解痉定咳,每日1只,可连续煨食5-7只。

7.临床报道:黄精配百部,射干等治疗百日咳,总有效率达90.4%。[
其它
8.乔女, 10月,病历号: 99534。
二十日来阵咳频作,气呛成顿,咳剧则呕,咳后可听到吼声、痰鸣,精神饮食欠佳。肌肤不丰,二便自调,经治疗无效,转诊来院。查体:心肺腹无明显异常,舌无垢腻,指纹淡紫,诊为百日咳。
辨证:痰热互结,邪阻肺络。
治法:清肺化痰。
方药:
炙百部5克南橘络5克炙桑皮6克川贝3克黄芩5克瓜蒌皮10克麦冬10克知母6克蜜杷叶6克焦麦芽10克
服药3剂,痰热渐退,阵咳由每20~30分钟一次,减少到每1~3小时一次。每次由顿咳10分钟减少至2分钟左右,诸症大减,原方又服六剂。热已解,痰尽退,偶有一至二声轻咳,睡眠、饮食、二便如常,再予清肺化痰宁嗽之剂,善后调理。
南橘络5克炙桑皮6克川贝5克黄芩6克焦麦芽10克知母5克麦冬10克炒杏仁3克蜜杷叶10克
(《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
【评按】顿咳即百日咳,中医又有鹭鸶咳、疫咳等病名。系因感受时邪而发病,婴幼儿最为多见。此例病已二十余日,证属痰热互结,邪阻肺络,故治以清肃肺金、化痰宁嗽法。凡顿咳大忌过早使用收敛之品,否则恋邪易生他病。此案疏方主治明确,照顾兼症,选药精审可取。
例如:韩××,男,1岁。咳嗽两个多月,曾在某院住院两次,前后60多天不效。细审其证,咳嗽阵作,咳而有音,面部浮肿,腹满而胀,食纳甚差,有时咳甚痰食俱出,大便干燥。证脉合参,此正三焦咳也。乃拟疏通三焦,调理肺胃治之。处方:紫苏6克,半夏6克,陈皮6克,黄芩6克,薄荷6克,杏仁6克,紫菀6克,大黄3克,丝瓜络9克,百部12克。服药2剂后,咳嗽大减,6剂霍然而愈。后该院托儿所小儿4人,患百日咳久治不愈,仍以上法治之而愈。始知“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意义关键在于非独肺也。
案二、顿咳 (百日咳)
朱某 3岁
初诊 8月9日。顿咳两旬不愈,反复阵作,呕吐干恶,眼泡微肿,舌下韧带糜碎,痰血混出,肺络已损,痰火内踞,渴喜冷饮,脉滑数,症属肺虚火盛,仿钱乙补肺阿胶散加减。
阿胶珠9克 牛蒡子6克 炙桑白皮4.5克 黛蛤散21克 甜白杏9克 冬瓜子9克 川贝母3克(研末另吞) 炙马兜铃4.5克 生甘草2.4克 糯米一撮
二诊 8月12日。痰血虽减,咳呛如前,痰火凌金,依然鸱张,今当清热泻肺、以泻白散主之。 北沙参9克 黄芩4.5克 女贞子9克 白茅花4.5克 冬瓜子6克 炙桑白皮6克 地骨皮9克 炙马兜铃4.5克 生甘草2.4克 川贝母4.5克 知母4.5克 粳米一撮
三诊 8月15日。呕吐已愈,痰血亦止,阵咳之势较前顿挫,胃热已降,肺火未彻,清热泻肺,仍属必要。 北沙参9克 冬瓜子9克 甜白杏9克 海浮石15克 生蛤壳30克 炙马兜铃4.5克 炙桑白皮4.5克 地骨皮9克 麦冬9克 知母9克 生甘草2.4克 枇杷叶露60克(冲)
百日咳)
胡某某,男,5岁。 患儿咳嗽月余,症见痉咳频繁,眼睑浮肿、鼻衄、呕吐痰涎、舌淡苔薄、脉细而数。证属肺阴不足,痰热扰肺之顿咳证(百日咳)。治宜养肺阴,泻肺火,化痰止咳。书橘贝汤:橘红9克,川贝母6克,茯苓6克,苏叶5克,炒百部6克,半夏6克,沙参9克,黄芩9克,白前5克,葶苈子6克,旱莲草9克,栀子6克,藕节6克。水煎服,5剂,痊愈。
戴丽三医疗经验选 顿咳(百日咳)
戴××,女,六岁。顿咳不止,夜间尤甚,每日发作数十次,病已经月。西医诊断为“百日咳”。剧咳时口鼻出血,甚或手足抽搐。屡经治疗,未见好转。且食欲减退,精神不振。来诊时,症见面白无华,舌苔自燥,脉细数无力。此症久咳不止,阴虚液涸,肺失清肃。伤则金不制木,血失敛藏,故剧咳时手足抽搐,口鼻出血。胃阴既枯,所以食欲渐减以致精神不振。治法当从滋阴养液,肃降肺气入手。方用炮姜甘草汤加味治之。处方:
炮姜炭6克 炙甘草6克 天冬9克 五味子3克
白蜜3匙(分三次兑入)
9.顿咳后期,气短声怯,食欲不振,形体消瘦,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形气未充,寒暖饮食不能自节,易损脾气,脾为生化之本,故善后当培土为先,以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酌加黄芪、黄精、陈皮、麦芽之类,必能早趋康复。
例一:陈,男,3岁,1981年3月11日初诊患儿外感愈后,咳嗽不止,时已二旬,咳如水鸡声,涕泪交流,时伴呕吐,咳时连声不断,吐出痰液,方才停息,时而又作,日发十余次,痰稠白难咯,指纹青淡,舌淡红、苔薄白。治当宣肺降逆,止咳化痰。处方:百部、紫苑、茯苓各6克,前胡、陈皮、杏仁各4克,枇杷叶、白前各5克,半夏3克,甘草2克,2剂后,咳嗽稍减。加枳壳5克,厚朴3克,续服3剂。咳嗽大减,呕吐已止。惟食欲不振,神疲气怯,止为咳伤正气,治当益气敛咳,巩固疗效。处方: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百部、紫苑各6克,陈皮3克,当归5克,五味子4克,甘草2克。3剂后行愈。
例二:邱,女,4岁,1980年2月23日初诊。咳嗽已愈月,夜间尤甚,咳时面部稍红,舌向外伸,弯腰曲背,发热(37.6℃)气促,补疲声弱。舌红、苔薄白,脉细数。顿咳日久,外邪渐去,正气损伤,治当养肺补阴,化痰止咳,清彻余邪。处方:沙参、地骨皮各8克,五味、甘草各3克,紫苑10克,浙贝、款冬、百部、麦冬、芦根各6克,枇杷叶5克,2剂后,诸症悉减,精神转佳,时有汗出,此为气阴受损之故,酌加益气养阴之品。处方:太子参、山药各10克,沙参、麦冬、黄精、百部、地骨皮、紫苑各6克,五味、甘草各3克,枇杷叶5克。2剂后告愈。
笔者于1979年5月~1982年3月,采用麻杏甘石汤台生脉散加味治疗顿咳36例。兹报告如下: 方药组成是:麻黄4克,杏仁6克,生石膏20克(碎),生甘草5克,西党参8克,麦门冬6克,五味子3亮(碎),胆南星3克,葶苈子6克(包下).每日一
10 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中医研究室主任 余国俊
男患,5岁,1985年1月20日初诊。
初似外感咳嗽,服金沸草散加减4剂无效,咳嗽日渐加重,且出现痉挛性呛咳,持续咳嗽数十声,涕泪俱出;咳嗽近尾声时,必深长吸气一大口,发出鸡鸣样回声,并竭力咳出胶粘之痰涎,甚则吐出食物,1日发作10余次。西医诊断为百日咳,用西药治疗1周乏效。中医诊为顿咳,先予泻白散合(干金)苇茎汤4剂,继予贝母瓜蒌散合桑白皮汤3剂,同时配服鸡苦胆,1日1枚,连续服药1周,持续性痉挛性呛咳仍未明显缓解。刻诊:症如上述,精神萎顿,双目浮肿,睑内红赤,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考虑为毒伤肝肾,肝火刑肺之证,治宜养肝敛火,滋肾解毒,润肺豁痰。予“简氏顿咳方”加味:白芍20g,生甘草10g,
五味子6g,黄连3g,地龙10g,蝉衣10g,玄参15g,麦冬15g,北沙参15g,生牡蛎30g,贯众15g,僵蚕10g,天竺黄12g。7剂,1日1剂。
另用蜈蚣、生甘草各25g,轧为细末,每次用蜂蜜凋服2g,1日3次,连服7天。
效果:服上方4剂,痉挛性呛咳显著缓解,服完6剂全止,尚余1剂未服。改用沙参麦冬汤合四君子汤以善后。

程某某 女 38岁
初诊:1966年1月13日
咳嗽咯痰不爽,历时已久。宜润肺蠲痰为治。
麦门冬12克 天门冬15克 炙甘草4.5克 川贝母9克 陈皮4.5克 泡远志4.5克 炙百部4.5克 一剂复诊:4月18日 三个月前,咳嗽颇甚,曾进药一剂而愈。现在咳痰不多,夜寐盗汗,入暮喉中有水鸡声,舌苔薄白。治以射干麻黄汤加减。
川贝母6克 麻黄6克 射干4.5克 穞豆衣12克 杏仁9克 瘪桃干6克 炙百部4.5克 生甘草6克
二剂
服药后喉中水鸡声消失,盗汗亦解。

组成:瓜蒌10贝母10杏仁10百部10紫苑7黄芩7葶苈子10大枣10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两次。 主治:百日咳。 来源:湖北名老中医经验选

李某,女,45岁。咳嗽3年余,一日咳嗽3~7次,每次约3分钟,无痰,咳时两胁及少腹牵引疼痛,剧则呕吐,鼻衄,有似小儿百日咳状,杂治不效。询知饮食一般,大便干秘,二三天一次,眩晕腰困,口苦思冷。舌质淡红少苔,脉象沉弦。观其脉症,知为肝咳,由肝火犯肺,木反侮金而来,拟四逆散加减:
白芍15g柴胡10g甘草6g桑白皮15g地骨皮15g瓜蒌15g苏子15g青黛3g乌梅15g三剂
二诊:咳嗽次数减少,程度减轻,脉沉弦,左尺弱。脉弦主肝旺,尺弱示肾虚。木反侮金者,乃水不涵木也。当补肾养肝。滋水涵木。若津液上承,肺气自会清肃下降。不治咳而咳自止也。拟六味地黄汤加减:
生地24g山药12g乌梅10g茯苓10g 白芍15g甘草10g苏子15g丹皮10g五剂
三诊:咳大减,日仅一次,时仍呕吐。近偶触右耳门穴,即引发咳嗽,视之不红不肿,惟不可抚按。疑似风热内郁,故而一触即发。拟宣肺散热之麻杏甘石汤试之:
麻黄10g杏仁10g石膏30g甘草3g桑叶10g蝉衣10g桔梗10g芦根10g二剂
四诊:仅服一剂,咳嗽无减反增,一日可达六七次,悉知用药有误,复拟滋肾柔肝法:
沙参15g麦冬15g乌梅15g白芍15g柴胡15g黄芩10g苏子15g甘草10g羚羊粉2g(冲) 三剂
五诊:咳嗽复减,嘱守方续服三剂。
按:《素问?咳论》云:“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本案属肝咳,初拟清肝之剂业已见效,后宗肝肾同源之理,予以滋肾柔肝,症状得以缓减,是为本病之有效治则。中途惑于触及耳门穴致咳一症,另辟蹊径。误用宣散,致咳嗽增剧,实乃治肝咳之教训也。
《素问?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之论,经此一失,体味尤深。至于触及耳门穴便咳(愈后触时仍咳),是何原因,余仍不识。(凌波补识:此是因为耳神经与咳嗽的神经反射有相关联,往往有外耳道的炎症或异常时可导致咳嗽就是此理。另食道下端亦有相关的感受器,故见咳不止咳,中西医同理。余即治疗一例干咳旁人久治不愈,余予制酸药愈之)

[陈玉铭医案] 儿科:百日咳 --- 小青龙汤加减
林XX,女,7岁。
剧烈阵咳,数10声连续不绝,咳至面色青紫,腰背弯曲,涕泪俱下,须吐出粘痰,方告平息。过1、2小时,咳声复起,如此反复发作,1昼夜20多次,绵延月余,累服地霉素等无效。 脸有浮肿,食欲不振,严重时咳嗽则吐,舌白喉干,脉紧而滑。
因拟小青龙汤与之,处方:
麻黄 1.5g,桂枝 2.4g, 细辛 1.5g,五味子 2.1g,半夏 3g,百部 3g。
守方不变,共服7剂痊愈。

咳嗽(何仁老中医医案赏)

程某某 女 38岁
初诊:1966年1月13日
咳嗽咯痰不爽,历时已久。宜润肺蠲痰为治。
麦门冬12克 天门冬15克 炙甘草4.5克 川贝母9克 陈皮4.5克 泡远志4.5克 炙百部4.5克
一剂

复诊:4月18日
三个月前,咳嗽颇甚,曾进药一剂而愈。现在咳痰不多,夜寐盗汗,入暮喉中有水鸡声,舌苔薄白。治以射干麻黄汤加减。
川贝母6克 麻黄6克 射干4.5克 穞豆衣12克 杏仁9克 瘪桃干6克 炙百部4.5克 生甘草6克
二剂
服药后喉中水鸡声消失,盗汗亦解。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9-05 21:56 2楼
挺全的。顶一下。
⬅ 干祖望治喉痹(慢性咽炎)案 老茶馆 干祖望治舌痛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