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症针灸之产后血晕

2011-12-13 21:17 楼主
【概述】

产后血晕是指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昏厥的病证。在我国首部产科专著唐代的《经效产宝》一书中即有载述。宋金时代即有针灸治疗本病的记载。如南宋《扁鹊心书》中以“灸中脘”治疗本证;金元时期《济生拔萃》中有更为明确的载述;《针经指南》认为,公孙可治“产后血迷”。此后,明清的医家在继承的同时在选穴及治法上有一定发展。《针灸大成》还载有本证之医案。
现代西医学中的产科休克等与本病证相类。

【病因病机】

本病证多因产后血气暴虚,营阴下夺,虚阳上冒清窍,或产时感寒,恶露不下,内有停瘀,气逆于上,忧乱心神而发为血晕。

【辩证分型】

(一) 血虚
症见分娩后,忽然头晕,昏厥,不知人事,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浮大而虚,舌淡无苔。
(二) 血瘀
产后恶露量少,少腹阵痛拒按,心下急满,气粗喘促,神昏口噤,不省人事,两手握拳,面色紫暗,脉涩,口唇舌质均紫。

【治疗】

(一) 血虚
1. 治则:养血补气救脱。
2. 处方:支沟、足三里、三阴交、关元。
3. 方义:取足三里、三阴交,旨在健运中州,使气血生化有源;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之经穴,三焦乃水谷之道路,故用之以加速水谷精微之输布,补气而养血;关元,益阴回阳救脱。
4. 治法:关元用艾卷雀啄法灸之。足三里、三阴交,宜用补法,支沟先补后泻,以补法为主。留针及艾灸至神志恢复。
5. 古方辑录
《针经摘英集·治病直刺诀》:“治产妇血运不省人事:针手少阳经支沟二穴,足阳明经三里二穴,足太阴经三阴交二穴”。
《医学纲目·妇人部》:“神门、内关(不应,取后穴)、关元(灸)”。
《神应经·妇人门》:“产后血晕不识人:支沟、三里、三阴交”。
(二) 血瘀
1. 治则:行血通瘀开闭。
2. 处方:支沟、血海、水沟、十宣。
3. 方义:支沟取其能宣行三焦之气机,血海通经活血,两穴配合,祛停瘀,降逆气,水沟启闭开窍,加速苏醒,十宣顺接阴阳,宁志定神。
4. 治法:十宣以三棱针刺血;支沟先泻后补,以泻为主,余穴用泻法。亦宜留针至神清。产后血晕,无论是血虚或血瘀,都宜根据症情轻重,适当配合其他中西医疗法。
5. 古方辑录
《神灸经纶·卷四》:“产后血晕:支沟”。

【古案选介/名家验案】

产后血晕案
已巳岁夏,文选李渐庵公祖夫人,患产后血厥,两足忽肿大如股,甚危急。徐何二堂尊召予视之。诊其脉芤而歇止,此必得之产后恶露未尽,兼风邪恶所乘,阴阴阳邪正激博,是以厥逆,不知人事,下体肿痛,病势虽危,针足三阴经,可以无虞。果如其言,针行饭顷而苏,肿痛立消矣。
(《针灸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急症针灸之死胎不下 老茶馆 急症针灸之难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