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利湿法治疗妇科血证体会

2012-01-09 08:27 楼主
1 . 从病因看, 湿邪为重要的致病因素

1.1 . 邪致病, 有外湿内湿之分: 外湿多由气候潮湿, 涉水淋雨, 居住潮湿等外在因素等侵袭人体所致。内湿则由脾失健运, 肺失宣降, 肾失温化, 三焦气化失司所致的病理产物, 二者互相影响, 外湿困脾, 健运失职则易形成湿浊内生, 脏腑功能失职, 水湿不化, 易形成水湿。因此说它既是一种病因, 又是一种病理产物。
1.2 . 湿为阴邪, 粘腻重浊: 湿邪为病, 多缠绵难愈, 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 日久化热, 便成湿热之症, 湿热伤阴, 阴虚火旺, 灼伤脉络, 湿淤相兼致病, 治疗颇为棘手。
1.3 . 胞宫胞脉正处人之阴位— 下焦, 湿邪重浊而趋下。月经期或产后胞脉空虚, 极易感受外邪,《素问·太阴阳明论》说” 伤于湿者, 下先受之”。湿邪致病可出现各种秽浊症状, 如皮肤糜烂、面垢、小便浑浊, 发生在胞宫表现为: 赤白带下、月经紊乱、崩漏、腹痛等。

2 . 湿热致妇科血症的病机与证治

2.1 . 湿热致月经过多, 经期延长: 素体湿热内盛, 或经期限产后胞脉空虚, 血室正开, 或手术房劳, 平素体质虚弱, 湿热乘虚内侵, 壅于下焦, 灼伤血络, 则见经量过多, 色鲜红或深红, 经血粘稠腐臭味或平时黄带淋漓,下腹疼痛, 口渴, 便干, 尿黄, 舍红苔黄腻脉滑数或经血淋漓不断, 量少, 色暗红如败酱, 混杂黏液, 其味臭秽,伴腹胀痛, 平素带下量多, 色黄臭秽, 舌红苔黄腻, 脉沉滑, 此症状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瘀血综合征等。
治疗采取经期与经后治疗相结合。月经过多: 经期以清热凉血止血为主, 方用保阴煎加减, 组成: 生地、黄柏、熟地、大黄炭、白头翁、白芍、地榆、公英、山药、丹皮、甘草等。经期延长: 经期止血活血佐以清热利湿,方用棕蒲散合三妙散加减, 组成: 棕榈炭、蒲黄炭、当归、白芍、川芎、生地、海漂蛸、茜草、苍术、黄柏、川牛膝、薏米、败酱草等。经后皆以清热利湿为主, 结合妇女月经周期、年龄等体质因素辨证用药。
2.2 . 湿热致崩漏: 湿热也是崩漏常见病因。素体阳盛, 经产时抵抗力低下, 易感受湿热之邪, 或脾虚湿浊下注, 蕴而化热, 或过食肥甘厚味之品, 湿热内生, 或房劳伤肝肾, 相火煎熬, 湿热内成, 损伤冲任, 迫血妄行,非时而下致崩漏。证见: 经血非时而下, 量多势急或淋漓不断, 血色深红, 质稠, 口干, 面红, 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或舌红苔黄, 有裂纹, 脉细数。此症状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子宫肌瘤、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等。
治疗: 急性期以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佐以清热利湿, 方用清热固经汤加减, 组成: 生地、阿胶、龟板、地骨皮、黄柏、地榆、栀子炭、马齿苋、白头翁、贯众炭等或用将军斩关汤, 组成: 蒲黄炭、五灵脂、大黄炭、炮姜炭、益母草、仙鹤草、桑螵蛸、海螵蛸、茜草、三七; 稳定期以复旧为主, 兼以澄源, 青春期、生育期调整月经周期, 建立排卵功能, 更年期解决崩漏导致的贫血和防止复发, 预防恶性病变。
2.3 . 湿热致经间期出血: 外感湿热之邪, 或情志内伤,肝郁犯脾, 肝郁化热, 脾虚生湿, 湿热互结, 蕴于冲任,于氤氲之时, 阳气内动, 引动湿热, 迫血妄行, 遂致出血, 湿热随经外泄, 冲任安宁, 出血停止, 下次周期又再复发。此症常见: 经间期出血, 血色深红, 质稠, 平时带下量多色黄, 小腹时痛, 心烦口渴, 口干口苦, 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此症状见于现代医学的排卵期出血。
治疗: 经间期以清热除湿, 凉血出血, 方用清肝止淋汤加减( 傅青主女科∀) , 组成: 当归、白芍、生地、阿胶、黄柏、丹皮、地榆、薏米、苍术等或用自拟方加减: 扁蓄、瞿麦、炒栀子、柴胡、白芍、败酱草、白头翁、车前子、贯众炭等, 服药期间多在排卵前3 — 5 天开始, 治疗时除少数出血较多时用止血药, 一般不用, 因为这一时期, 气血氤氲, 止血药可抑制气血活动, 应加用调气活血药。
2.4 . 湿热致带下病— 赤带: 脾虚湿盛, 郁久化热, 或肝经湿热下注, 或外感湿热毒邪, 流注下焦, 伤及任带, 损伤血络, 则发为赤带、赤白带下。证见: 带下量多, 赤带或赤白带下, 粘稠, 有臭味, 或阴部瘙痒, 脘闷纳呆, 或小腹胀痛, 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或带下量不甚多, 色黄或黄白相兼, 质稠或有臭气, 阴部干或有灼热感, 腰膝酸软, 头晕耳鸣, 五心烦热, 失眠多梦, 舌红少苔或有裂纹, 苔黄, 脉细数。此症状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盆腔炎、阴道炎、宫颈炎。
治疗: 湿热为主, 清热利湿止带, 方用龙胆泻肝汤或止带方( 猪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 , 赤带: 加海螵蛸、茜草、地榆、仙鹤草; 臭味重加土茯苓、苦参、败酱草、蒲公英等; 阴虚夹湿热者, 清热利湿佐以滋阴益肾, 方用清经散合三妙散加减, 组成:熟地、茯苓、白芍、生地、丹皮、黄柏、牛膝、薏米、地骨皮、车前子、海螵蛸、茜草。上述两种皆可配用中药外用熏洗方: 黄柏、薏米、苦参、土茯苓、蒲公英、白矾等。

3 . 总结

治疗妇科血症除采用清热利湿法为主, 尚虚考虑妇女特殊的体质因素以及于肝、脾、肾、冲任二经的关系。
3.1 . 女子属阴, 以血为主,《内经》曰” 二七而壬癸至,任脉通, 太冲脉盛, 月事以事下”, 肝藏血, 主疏泄, 脾统血, 主运化水谷, 肾藏精, 主生殖, 冲为血海, 任主胞胎,女子以精血为用, 且精血同源。湿热之邪久蕴易伤阴血, 且清热利湿药多苦寒、淡渗, 久用也易伤阴血, 故治疗妇科血症勿忘调理肝脾肾及养阴血。急性期以清热利湿止血为主, 缓解期当以养阴血贯穿其中, 常用药:当归、白芍、阿胶、女贞子、旱连草、生地、龟甲等。
3.2 . 治疗月经病及崩漏时, 应结合妇女经后期、经前期、经间期、经期的生理特点, 辨证用药。经本于肾, 经水出自肾, 肾为经水之源, 肾阴为月经来潮的物质基础, 经后期血海空虚, 以资养阴血为主; 经间期由阴转阳的过度阶段, 治疗除滋养阴血外, 要适当加入温肾助阳药及调气血药, 如仙灵脾、仙茅、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 经前期阴已转阳, 充任充盛, 要考虑以温阳为主的特点, 但仍需养阴血, 以达阴中求阳。经期为阳转阴, 治易顺从月经的来潮, 以活血化瘀为主, 佐以养阴血, 血室正开, 大寒大热剂易慎用。在治疗崩漏时, 固有的月经周期已打乱, 也易按照上述月经规律建立人工周期。
3.3 . 治疗妇科血症, 亦需注意不同年龄妇女不同的生理特点, 少年治肾—— 补肾气, 敛相火; 中年治肝——疏肝柔肝; 老年治脾—— 补脾健脾。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浅谈应用中医诊法在急诊科分诊工作中的心得 老茶馆 论中医中药治疗胃脘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