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医学家黄元御的伟大贡献

2010-02-24 21:05 楼主
清代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温病学派的贡献为人们所称颂,但另一个医学家黄元御的学术贡献则默默无闻。
传说伏羲氏画八卦,画了一个结构简单的八角形的图,表达中华文化的天地阴阳、水火升降、四季变迁、东西方位等观念。此后的黄帝们将之运用在医学中,形成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因此,黄帝医学也可以称为八卦医学。
《黄帝内经.素问》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天复地载,万物方生”。“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阳从左,阴从右。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
这一段是黄帝运用八卦图对人体生命的基本论述,是【黄帝内经】的指导思想。到了清代,黄元御进一步发展了人体八卦图。在其论著中说:“肝藏血,肺藏气,而气原于胃,血本于脾。盖脾土左旋,生发之令畅,故温暖而生乙木;胃土右转,收敛之政行,故清凉而化辛金”。“肺金即心火之清降者也“肝木即肾水之温升者也”。“肝血温升,升而不已,温化为热,则生心火;肺气清降,降而不已,清化为寒,则生肾水。气统于肺,血藏于肝,肝血温升则化阳神,肺气清降则产阴精”。“血藏于肝,而化于脾”。
其后,吴达在《医学求是》中说:“坎水温升则肝木遂其疏泄之性,赖脾气以上达,上达则成魂,升于君火则为神,而离中之一阴寓焉;离火清降则肺金行其收敛之政,赖胃气以下行,下行则成魄,降于坎水则为精,而坎中一阳寓焉。水火上下相济者,升则赖脾气之左旋,降则赖胃土之右降也。脾升则化木火,胃降则化金水。胃不得降则心火上炎。肺金必赖胃气之右降”。
黄氏八卦医派将藏象学说的心肝脾肺肾胃六个藏象引入八卦图,使之成为升与降两个系统,循环往复,变化无穷。藏象本来就是系统学名称,但把藏象们串联起来,使其系统性高度提升,并化繁为简,将藏象精简为六个,成为肾肝脾主升系统与心肺胃主降系统,或言之,人体只有主升与主降两个藏象。自黄帝创造了藏象理论以来,黄氏之说是藏象理论跨时代的一次飞跃。
藏象理论是中医学的根本,没有藏象就没有中医学。在黄氏之前,医家们虽有发展,但未跳出黄帝圈子,只是补充完善而已。黄氏之说则真正传承了黄帝医学,体现了黄帝们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使黄帝医学的科学水平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乃人体生命的总纲。它不仅是中医学的总纲,也是西医学乃至人类医学的总纲。无论分子细胞领域多么复杂纷繁,都不出总纲之外,使中医学具有了“拿来”分子细胞的本领。现今,不说人们怀疑中医学的先进科学性,就连中医人士也对中医一知半解,不甚了了。官方盖棺定论,清代出了个温病学派,将黄氏之说丢弃一边。孰知发扬光大黄氏之说,中医不仅跻身现代科学之林,其超前的科学性是未来人体生命研究和医学的指路明灯!
上世纪,国家提出了中西医结合创造新医学的伟大目标,迄今,这个目标尚飘渺无期。因为,理论问题没有解决,中医自身不够强大。笔者提出“宏微规律”,宏观涵盖微观,微观升华宏观。有了黄氏八卦理论,黄帝医学涵盖微观的能力空前提升,“拿来”西医的先天本能更为成熟。中西医结合不是所谓的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来帮助、验证、解释中医,用微观的树木去逆向“结合”宏观的森林,即“用西医来化中医”,这个道路已经失败了,但一些权威们仍死不改悔,不肯认输,还要请小白鼠点头来证明黄帝医学的科学性,当然,花的是国家和人民的钱,又名利双收,何乐不为呢。钱学森已经指出,要“用中医来化西医”,笔者谓之“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强强结合”。中医学与西医学一样,并肩而行,一样先进科学,所以说“强强”。中医的“强”这个话,权威们不敢说,也不允许说,但他们一手遮不了天,咱们民间中医要大说特说。
对此,笔者已经在大量的篇幅中做了讨论。运用总纲,黄帝医学可以深入到分子细胞水平,将纷繁杂乱的分子细胞世界纳入到藏象体系中去,也就是中西医有机结合,强强结合,创造出新医学!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2-25 10:06 2楼
不错,值得好好体会。钱学森是系统工程学的创始人,暗合中医的系统论。
2010-02-25 12:37 3楼
楼主对黄的认识评价已经很高很深刻了,再多的评论我不敢说。
我这里就只献献丑,将自己读《四圣心源》的一些理解收获跟大家分享下吧。

黄的理论特点或成就:
其一:植根于《内》《难》,将“易”与医进行融合。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人体气机左升右降,升而为阳,降而为阴的理论。整个人体气机的运转就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圆”,而这个“圆”的各个环节,又以甲,乙,丙,丁。。天干加上五行进行命名。这样一来,人体就成了一个活脱脱的八卦图。前人当有人已经这样做过了,但是到了黄这里,这套体系被他完善得近乎完美。
其二:重视脾胃这个后天之本。在他的理论中,整个“人体八卦图”如果要运行起来的话,脾升胃降这个动力中枢起的是关键作用。这点上,可能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关,青年时代,庸医误治,不仅毁了他的一只眼睛,而且严重损伤了他的脾胃,以至于后来这位医学奇才,不足60岁就早逝了。
其三:重阳轻阴。其言“至阳为仙,至阴为鬼”,对于“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之论而言,几乎是针锋相对的。对于当时医生助阴伐阳的行为更是深恶痛绝。
其四:“万病皆缘于土湿”,这个观点是相当相当有特色的。其理论认为“除阳明承气汤证源于土燥外,一切外感内伤皆源于脾湿”。所以利水治病在其方中占了绝对的地位,几乎每个方中必用茯苓,茯苓燥湿以助脾升。也多用半夏,半夏下气,以助降,清阳得升,浊阴得降,气机顺了,病自然好了。很少使用如阿胶,熟地等这样的滋腻补阴之品,认为滋腻助湿,更不利于太阴湿土之燥。
其五:“六气论”,人体12经,各经有各经之属性(气),这12经又分主从,从气统于主气,一从一主,因从气不敌主气,故主气之性显而从气不显,于是12经就可以分成六组属性不同的经脉,即为六气。外感因天地间六气之偏而人体感之,内伤源于人体内六气所偏颇,,,,
这些理论是否源于黄元御我不知道,但是在黄的这里,这个理论被探讨得相当详细,贯彻始终。

黄的《四圣心源》虽不及《内经》言语古奥,意义深远。但也是字字珠玑,其中可圈可点发人深省处多矣。
有人说他的理论很“偏”,比如重阳,比如“万病源于土湿”这样的理论,,,,
记得有个网友,和我几乎同时接触黄元御的,几乎同时下载了黄的《四圣心源》。三个月后,我将这本书读了一遍,难理解的地方多看了一两次。然后手抄了一两章了。
突然他在qq上告诉我“有人说黄的理论‘偏’了,学了没有用,你觉得呢?”我问他“你看了多少了?”他说“看了一些,,,”我说,你既然看了一些了,到底偏不偏你自己心里没有数吗?,,,,他最终告诉我“某某某的书好,讲座好,现在网上热得很,我学那个,,,你那里有他的资料不,,”,究竟偏与不偏,需要多家比较了再说,有用没有用需要用了才知道啊,,,不是炒得热的才不偏,才有用,,,这何尝不是人心之“偏”呢?

话又说回来,天地间什么不偏呢?没有六气之偏,哪有四季,四季都无了,这天地间如何孕育出万紫千红的世界呢?要用动的思想看世界,虽然静止的情况下,某物体时“偏”的,但是运动的情况下,或者全局的情况下,该物体可就不一定偏了。比如自行车,如果没有脚架,静止的时候必然会倒,但是一运动起来,车子不就被骑着走了吗?不是没有倒吗?
所以,医理难免有偏,最关键的是看你——运用者,如何将通过自己的理解,通过自己的消化让这“偏”的东西能为我所用,能为治病所用,死的东西放在那里,永远不用他,永远是偏的。古今医家注解《伤寒》,有名者都上百位,可以说十人读就有十本伤寒,千人读就有千本伤寒,,读伤寒的,有的成了大医,治病无算。有的却用伤寒来杀人。黄元御的东西,也是这样,任何一个大医的医论也还是这样。一架很好的自行车,就放在那里,能不能骑得走,能骑多远,能有多精彩的表演(比如玩极限的),就看驾驶者——您的技术了。
2010-02-27 22:34 4楼
说的很对,学得很深,有水平!所谓左升右降,很多人解为人体身形之左右,一个是八卦图之左右。笔者多年前据黄氏说画了一个八卦图,肝脾左升,肺胃右降。对于黄氏其它方面,笔者缺乏了解,未能细读。咱们以后多聊!
2010-02-27 22:35 5楼
打错了。“应该是八卦图之左右”
2010-03-01 09:50 6楼
先生谬赞了
在下水平着实有限,能够聆听先生教诲,荣幸之至!
⬅ 精气神 老茶馆 这些所谓的中医权威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