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历史解读评(二)隋唐时日伤寒说

2012-03-26 07:13 楼主
隋唐时日伤寒病理说
《素问。热论》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
《医心方》与《外台秘要》一样,以此段经文为依据把伤寒病的患病日数,看得十分重要,甚至是唯一的依据,按患病日期罗列方药。《医心方》“治伤寒一二日方”云:“《病源》论云:伤寒一日,大阳受病。大阳者,小肠之经也,故先受病。其脉始于腰脊,至于头项,故得病一日,而头项腰脊痛也。以下次第如常。葛氏(《肘后方》)云:伤寒有数种,庸人不能别,今取一药兼治者,若初举头痛发热脉洪起,一二日便作此葱豉汤……”。《医心方》“治伤寒三日方”、“治伤寒四日方”、“治伤寒五日方”、“治伤寒六日方”、“治伤寒七日方”、“治伤寒八日方”,以及“治伤寒十日以上方”之中,虽然也是按患伤寒的日期列述方剂,但是都没有直接引用仲景《伤寒论》的方剂。这种“日传一经”的方法,为宋伤寒家批驳。
隋唐这种依据《素问•热论》日传一经解伤寒的论述,已经陷入到以经解经,不明经义,穿凿附会将《伤寒论》解读引入术数学思维中区,陷入“数的神秘主义”陷阱中去,直到现在也还有很多民间中医使用此法而不知错误之所在。
人体生命系统从地球生物圈大环境中诞生到现在,已经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系统的自组织性已经很高,虽然从生命诞生存在的大环境看,生命系统有着随外界环境能量涨落的现象存在,但是现对独立性已经存在,纯粹的用外界能量涨落机制的节律数理来归纳人体病理机制显然是不能成立的,日传一经论依据数理推理法立论《伤寒论》解读的思维弊病就在于此。此论虽然以典解典,以经解经,看似逻辑合理,实则错节经意,试想,伤寒日传一经,就是绝症,那么,得伤寒的人不知死掉多少了,干过医生的人自然明白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既然实际情况不能对应,这就说明这种理论只是思维逻辑上的一种推论,没有真正医学价值,现在中国中医界这样思维的中医不少,特别是易医派中医多出现这种思维逻辑错误,原因是出现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而不知,《易经》起源于中国古代天文物候学,气象学研究,中医理论借用了其中合理的理论架构,但是在内容上差别甚大,消除了系统之间的学科界限,就会出现严重的偷换概念的错误出现,此一点学习研究中医的人要特别注意调整自己的思维。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3-26 07:20 2楼
《易经》起源于中国古代天文物候学,气象学研究,中医理论借用了其中合理的理论架构,但是在内容上差别甚大,消除了系统之间的学科界限,就会出现严重的偷换概念的错误出现,此一点学习研究中医的人要特别注意调整自己的思维。
2012-03-26 19:24 3楼
《医心方》与《外台秘要》一样,以此段经文为依据把伤寒病的患病日数,看得十分重要,甚至是唯一的依据,按患病日期罗列方药。《医心方》“治伤寒一二日方”云:“《病源》论云:伤寒一日,大阳受病。大阳者,小肠之经也,故先受病。其脉始于腰脊,至于头项,故得病一日,而头项腰脊痛也。以下次第如常。葛氏(《肘后方》)云:伤寒有数种,庸人不能别,今取一药兼治者,若初举头痛发热脉洪起,一二日便作此葱豉汤……”。《医心方》“治伤寒三日方”、“治伤寒四日方”、“治伤寒五日方”、“治伤寒六日方”、“治伤寒七日方”、“治伤寒八日方”,以及“治伤寒十日以上方”之中,虽然也是按患伤寒的日期列述方剂,但是都没有直接引用仲景《伤寒论》的方剂。这种“日传一经”的方法,为宋伤寒家批驳。
2012-03-26 22:36 4楼
隋唐这种依据《素问•热论》日传一经解伤寒的论述,已经陷入到以经解经,不明经义,穿凿附会将《伤寒论》解读引入术数学思维中区,陷入“数的神秘主义”陷阱中去,直到现在也还有很多民间中医使用此法而不知错误之所在。
2012-03-27 21:39 5楼
隋唐这种依据《素问•热论》日传一经解伤寒的论述,已经陷入到以经解经,不明经义,穿凿附会将《伤寒论》解读引入术数学思维中区,陷入“数的神秘主义”陷阱中去,直到现在也还有很多民间中医使用此法而不知错误之所在。
⬅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千古而不悟的麻杏石甘汤原文必有错简 老茶馆 《伤寒论》历史解读评(三)宋金时期表里伤寒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