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饮片科普帖

2012-12-13 14:32 楼主
中药与溶液的接触面越大,扩散面越大,成分更容易溶出。这个基本的道理,我们的祖先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并发现。最早体现这个原理的,当属汉的《伤寒杂病论》,书中多处提到“(口父)咀”,就是用嘴巴把药物咬碎入煎。当然,由于科技的不发达,铁器技术的不成熟,没有侧刀,所以这个用这个不得已为之的方法达到目的。

而后随着医学的不断普及,到了隋唐时期已经有国家力量的推动,医学得到了极大的普及,而随着而来的就是“药源紧缺”的现实问题了。进而摸索出“减小剂量的煎二三次,分二三服的方法”,“粗粉煎服”(煮一二沸,汤连渣一起服)等应对药源紧缺的方法。而“粗粉煎服”,在实践中的弊端是很多的:

一,煎煮后连渣一起吞服,及容易导致刺激咽喉反射,而出现呛到,或者呕吐,造成服药不便。

二,粗粉煮后如想避免上述的情况,就必须过滤,但是由于物料的细小,容易堵塞过滤孔,而导致有效成分隔阻于药渣中,有效成分不足,疗效降低。


三,由于物料的细小容易沉底,在煎煮过程中容易出现焦糊,而性质改变。

面对上述的问题,我们的先人也是通不过不断的实践摸索,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我们现代看到的“饮片”,饮片的出现就是为了克服上述问题而应运而生的,优点如下:

一,最大限度的与溶液接触,扩散面大,成分容易煎出,而不会如粗粉那样成糊状,让病人不易服用。

二,无需过滤,也就不会出现堵塞过滤孔,而有效成分阻隔于药渣中。

三,避免煎煮过程中物料沉底导致的焦糊。

四,有利于鉴别,以避免药物的混淆使用。

由于饮片的出现后,粗散煎服也就逐渐给淘汰了。而饮片又与“减小剂量煎二三次”的汤剂方法结合,通过实践的证实,是符合客观规律,并保留至今,成为现代中医的手段。

所以我们看待中医学的一些东西,要具备完整性,全面性。如果没有完整性和全面性的话,很容易就会主观片面的。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12-13 23:57 2楼
多谢分享,期待更多精彩!
⬅ 【名医巧治疑难杂病怪病】―――每天一更 老茶馆 关于补泻之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