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治妊娠身痒

2013-12-11 18:35 楼主
【原文】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伤寒论》(262)
【组成与用法】
麻黄二两,去节 连轺二两,连翘根是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赤小豆 一升 大枣十二枚,擘 生梓白皮一升,切 生姜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天服尽。
【功效】解表散邪,清利湿热。

【医案】
1.月经疹
初诊:1999年11月26日。徐某,19岁,月经来潮之前10天,面部灼热瘙痒发疹,经净后上述症状消失,反复发作已达2年。经量较前减少,4天净,经前乳房胀痛。末次月经11月10日来潮。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月经疹。
治法:养阴凉血,清热疏风。
方剂:两地汤(《傅青主女科》)加味。
玄参12g 生地15g 白芍10g 地骨皮10g 麦门冬12g 龟版胶(烊冲)10g 蚕砂(包)10g 白鲜皮12g 地肤子12g 刺蒺藜10g 乌梢蛇10g,3剂。
此后以该方为主进行加减治疗,共服药40余剂,虽然症状可以缓解,但仍常有复发。
二诊:2000年3月31日。末次月经3月7日来潮,面部瘙痒潮红,鼻塞,舌脉如上。
治法:疏风解表,清理湿热。
方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减。
麻黄6g 连翘10g 赤小豆20g 桑白皮10g 杏仁10g 生甘草5g 石膏15g 蚕砂(包)10g 乌梢蛇10g 白鲜皮20g 地肤子20g,5剂。
三诊:2000年4月5日
末次月经4月4日来潮,经前面部瘙痒潮红消失,小腹隐痛,舌脉如上。
治法:疏风凉血,养阴清热。
方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合玉女煎(《景岳全书》)加减。
麻黄5g 连翘10g 赤小豆20g 桑白皮10g 石膏15g 牛膝15g 知母10g 生地15g 麦门冬10g 蚕砂(包)12g 乌梢蛇12g,5剂。
此后对症治疗,月经疹未再出现。

2.妊娠瘙痒症
初诊:2002年12月19日。吴某,29岁,妊娠33周,全身瘙痒4周,加重2周。全身皮肤见散在红色小丘疹,下腹及大腿部见片状红色小丘疹。经西医使用复方炉甘石洗剂、雷凡奴尔液外洗无效,本人又不接受葡萄糖酸钙注射治疗。由于瘙痒剧烈,彻夜辗转反侧,不能成寐,口干,二便正常。肝功能、胆质酸化验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妊娠瘙痒症。
治法:宣表凉血,清利湿热。
方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加减。
连翘12g 炙麻黄5g 赤小豆15g 蝉衣6g 丹皮10g 生地15g 生白芍10g 地肤子12g 白鲜皮15g 苍耳子10g 刺蒺藜10g 地骨皮12g 乌梢蛇12g,3剂。
二诊:2002年12月22日。皮肤瘙痒症状已经控制,大便软,舌脉如上。
麻黄6g 连翘10g 赤小豆20g 桑白皮10g 乌梢蛇12g 刺蒺藜12g 蝉蜕6g 白鲜皮12g 地肤子12g 丹皮10g 苍耳子10g 夜交藤20g,6剂。
服药之后,皮肤瘙痒症状完全消失。

3.妊娠痒疹
初诊:2006年2月6日。李某,29岁,妊娠2个多月,浑身瘙痒半个月,腹部及背部可见片状皮疹,手及足部皮疹略少。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宣表凉血,清利湿热。
方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加减。
炙麻黄6g 连翘10g 赤小豆20g 桑白皮10g 杏仁10g 炙甘草5g 刺蒺藜10g 白鲜皮10g 地肤子10g 蝉蜕5g,3剂。
二诊:2006年2月7日。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均在正常范围,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
三诊:2006年2月27日。服药之后,皮疹瘙痒均消失。日来咳嗽,流涕,少痰,舌脉如上。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止咳。
方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合桔梗汤加味。
炙麻黄6g 杏仁10g 炙甘草5g 石膏15g 桔梗5g 牛蒡子10g 蒌皮10g 竹茹10g 枇杷叶12g 木蝴蝶4g,3剂。

4. 妊娠瘾疹
初诊:2007年4月16日。戴某,29岁,妊娠4个多月,全身出现瘾疹瘙痒3天。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治法:宣表凉血,疏风止痒。
方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加减。
炙麻黄5g 连翘5g 赤小豆20g 桑白皮10g 杏仁10g 炙甘草6g 生姜5片 大枣5个蕲蛇10g 荆芥10g 刺蒺藜10g 白鲜皮10g 地肤子10g 蝉蜕5g,3剂。
二诊:2007年4月19日。全身瘾疹已经退尽。纳欠,舌脉如上。
参苓白术散加味(《小儿药证直诀》)加荆芥10g、防风10g,6剂。

5.产后麻疹
初诊:2005年12月19日。朱某,29岁,剖腹产后住院第7天开始发热汗出,至今5天未退,最高体温达39℃,咽喉干燥,干咳,涕中夹血,口苦喜热饮,纳可,大便时溏,平时胃脘偏寒。住院时做过多种检验,均未查明发热原因,经过抗生素使用,无任何效果,自动出院。舌红,少津,苔根腻,脉细。西医诊断:产后发热待查。
治法:清热解表,养阴退热。
方剂:竹皮大丸加味。
石膏10g 知母10g 甘草6g 桂枝6g 竹茹10g 白薇10g 大枣5个 川石斛12g,4剂。
二诊:2005年12月23日。服药后发热即除,昨晚体温37.6℃,咳嗽无痰,鼻塞,偶觉身冷,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蒌皮10g、杏仁10g、薄荷(后入)4g,3剂。
三诊:2005年12月26日。连续2天晚上体温达38.6℃~39℃,今晨体温37.7℃,咳嗽有痰,身上瘙痒,暴露身体见腰背部、两臂及手足部布满片状和散在鲜红色高出皮肤的疹点,但口腔麻疹黏膜斑未能发现。舌边尖红,苔中腻,脉细数。西医诊断:麻疹。
治法:宣肺解表,清热透疹。
方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减。
麻黄6g 连翘10g 杏仁10g 赤小豆20g 桑白皮10g 甘草6g 石膏20g 牛蒡子12g 桔梗6g 蒌皮10g 蝉蜕5g 薄荷(后入)6g,3剂。
四诊:2005年12月29日。发热退已3天,偶有咳嗽,有痰色黄,咽干,皮疹已退。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宣肺清热,化痰止咳。
方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味。
麻黄6g 杏仁12g 甘草6g 石膏15g 蒌皮10g 浙贝10g 牛蒡子10g 竹茹10g 桔梗5g,5剂。
药后发热未再发生,咳嗽渐愈。

【按语】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是治疗“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的方剂,以其有辛散表邪,宣发郁热之功。后世借此方的功效治疗因风热或湿热引发的皮肤瘙痒诸疾,屡见成功报导,而按文治疗“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者反寡。可见,对于方剂的发明使用有时比原旨更为重要。
有实验研究表明,此方对外源性组胺和右旋糖酐诱导释放内源性组胺动物模型,有显著的止痒作用(《中医方剂现代研究》,谢谢鸣主编,学苑出版社997年出版)。
对于痒的机制,《灵枢·刺节真邪》说:“虚邪之中人也……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
案1为月经疹,其面部灼热瘙痒发疹,月经疹多属于内热积于里,风热郁于表,即《灵枢·终始》所说的“痒者阳也”,故以解表散邪,清利湿热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合养阴清热的玉女煎加减治疗,获得特别良好的疗效。蚕砂味甘、辛,性温,《别录》称其能治“瘾疹”,乌梢蛇味甘,性平,具有搜风剔络之功,《开宝本草》称其能疗“风瘙瘾疹”,瘾疹者,即当今的荨麻疹,故以上方剂加上蚕砂和乌梢蛇之后,止痒作用可以明显增强。
案2为妊娠瘙痒症,该病多发于妊娠28~32周,但亦有早至妊娠12周者。该案全身皮肤见散在及片状红色小丘疹,夜不能寐,口干,证属风湿热郁于肌表,故以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宣表凉血,清利湿热。加丹皮、生地、生白芍、地骨皮以增强凉血,加地肤子、白鲜皮清热燥湿止痒;苍耳子味苦、甘、辛,性温,通常用于鼻渊,《日华子》言其治“疥癣及瘙痒”,有卓效,《圣愈方》即取其花、叶、子等分,捣细罗而末,以豆淋酒调下,治疗妇人风瘙瘾疹,身痒不止;刺蒺藜味苦、辛,性平,以平肝利头目见长,但《本草蒙荃》称其“治遍身白癜,瘙痒能难当。”蝉衣、乌梢蛇均是虫类药物,可以搜风剔络以止痒。案3亦为妊娠身痒,《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该症出现在妊娠早期,故以妊娠痒疹命名,以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宣表凉血,加白鲜皮、地肤子清利湿热,加刺蒺藜、蝉蜕搜风止痒。
案4为妊娠瘾疹,即现代医学的荨麻疹,是一致典型的过敏反映,故以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加蕲蛇、荆芥、刺蒺藜、白鲜皮、地肤子、蝉蜕以宣肺疏风清热,取现迅捷。
案5为剖腹产后麻疹,这是比较少见的疾病,如果尚未出现皮疹,极易误诊。由于就诊时已经住院屡治无效,高热汗出,诚若“熇熇暍暍”(《素问·刺疟》),“身热如炭”(《素问·奇病论》),咽燥干咳,口苦喜热饮,但平时便溏胃寒,舌红,少津,苔根腻,脉细,暂以风热伤阴论治,投竹皮大丸加川石斛以清热解表,养阴退热,然热虽减而复发,三诊时连续高热后出现典型麻疹皮疹,舌边尖红,苔中腻,脉细数。改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牛蒡子、桔梗、蒌皮、蝉蜕、薄荷以宣肺解表,清热透疹,药仅3剂,发热即退,以后再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味以清宣肺之余热。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中有梓白皮一味,其味苦,性寒,功能清热解毒,可治皮肤瘙痒,但市肆少货,一般可以用味甘、辛,性寒的桑白皮代替。对于妊娠诸痒之疾,以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合虫、蛇类药物如蝉衣、乌梢蛇、僵蚕等搜风剔络,往往可以大大提高临床疗效,虽属搜剔之品,而于妊娠并无大碍。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12-11 19:16 2楼
楼主辛苦
2013-12-12 18:30 3楼
学习了,谢谢!!!!!!!!!!!
⬅ 麻子仁丸治验 老茶馆 苓甘五味姜辛汤治妊娠恶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