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起点学中医》学习笔记01——第一讲 初识中医【中医理论、中医临床、学习方法】

2014-07-24 15:35 楼主
第一讲初识中医【中医理论、中医临床、学习方法】


一、中医都讲了什么?【中医理论】
(一)关于人体的生理
1. 生理结构
外面:头、四肢、躯干
层次:皮、肉、脉、筋、骨
脏腑: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2. 生理功能
先从古代解剖角度进行观察得到脏腑最基本的生理形态,再用体验的方法得到脏腑的其它功能。


(二)关于人体的病理
1. 病因
中医把疾病发生的因素划分为三类: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内因有内伤七情、饮食劳逸;
外因则有六邪,风、热、暑、湿、燥、寒;
不内外因主要指虫蛇咬伤、刀剑损伤。


西医则把疾病分为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感染了细菌或病毒而引起疾病,治病是清除这些致病因素;
非感染性疾病是人体的组织器官出了问题,治病则要将这些问题解决好。


2. 外感病与内伤病
中医将外感病定为敌我矛盾,将内伤病定为人民内部矛盾。
对敌我矛盾,动员全国兵力,速战速决,最为妥当;
对内部矛盾,交由公安查办,急不得。


内伤阳盛阴虚时,只用苦寒之药清泻阳热,则阳衰的同时,阴可能更虚了。所以,要同时滋阴补虚。


(三)关于治疗
1. 中医的治疗体系
有内服中药、外敷膏药、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等等,还有气功导引、食疗养生。
2. 中药疗法
人有体质差异,药有四气五味。
中药疗法,是以药的四气五味调理人的体质差异,就是四气五味发挥着治疗的作用。
四气:寒、凉、湿、热、(平);五味:酸、苦、甘、辛、咸、(淡)。

一种事物存在偏颇,应用起来必须存在有利有弊。在用药上也是,所以中药还存在着配伍的方法。
如:辛味药能发散,能冲破重重阻力,使正气得以伸张,但随之而来的是对人体气血的损耗。
3.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以其运用之方便,调理之中正,取效之迅捷,往往具有中药疗法和西药治疗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中医是怎样看病的【中医临床】
人体表现出来的任何一个问题,往往都不仅仅是局部的问题,而是人体整体问题的反映。
1. 诊断
望 、闻、问、切,四诊合参。
2. 辨证
对收集的症状进行分析,判断病位、病性、病因。
辨证是整个中医诊治疾病的核心所在。
3. 立法
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具体的治法,明确孰先孰后,孰轻孰重。
先治标还是先治本?先扶正还是先祛邪?
4. 处方
诊治疾病最终的落脚点体现在方药的运用上。
选方是否得体,加减是否恰到好处,都将对患者的疗效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学习中医需要注意的问题【学习方法】
古代医生学习中医的方法,有三种:家传、师承、自学。今天还多了一个院校。
自学中医要注意下面三个问题。
(一)古今思维方式的关系
要想学习,首先要相信,要相信,首先需要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
古人不是通过类似现代实证分析来认识事物,而是注重体验来认识事物。


(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初学中医两种偏激想法:
一种是从实践起步,理论不必太多;
另一种是先把理论学扎实,从易经,再四大经典。


事实上,应该从简到博,从浅入深,这样才比较好。
理论与实践,应该相辅相成,相互为用。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可以反过来指导实践;实践升华成理论,又可以用来检验理论正确与否。


做为中医的爱好者,理论的学习是最基本的,也是至关重要的。
学习了理论也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需要随时随处留心体会,将理论知识转变成实践的体验,这样,这些理论才会真正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对于中医爱好者,医案的学习至关重要。
理论学习阶段,医案可以帮我们更好地理解理论;
临床实践阶段,医案可以帮我们丰富经验,开阔视野;
对没什么实践机会的中医爱好者,医案更是活化理论、增加兴趣、弥补实践的不二法门。


(三)自学与求师的关系
对于中医爱好者,没有老师如何学习中医?该从何处下手才好?
实际上,自学,从来都是学习中医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很多名老中医或民间中医,都是自学成才的。


当前的信息社会,网络这么发达,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多做交流,肯定对自己的学习有所帮助。


---------
九天木自学中医的计划:初三年,中三年,用用学学再三年;不见四圣不罢休,见到四圣当面学。
初级三年: 五大教材 + 四小经典 + 入门书籍。
即:以五大教材为主线,四小经典做穿插,入门书籍调口味。
中级三年: 精读医案 + 四大经典 + 各类古籍。
即:精读医案提高辨证论治,四大经典把握方向,各类古籍开拓思想。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07-24 18:57 2楼
哈哈,很好支持一下。
2014-07-24 20:44 3楼
期待继续
2014-08-13 18:17 4楼
非常好
⬅ 《零起点学中医》学习笔记00——体验,中医入门之道【身临其境,心验其性】 老茶馆 《零起点学中医》学习笔记02——第二讲 中医思想之谜——阴阳五行【阴阳五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