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外感案赏析2

2014-08-05 23:28 楼主
这是丁甘仁先生的第二个医案
孔左 外邪袭于太阳,湿滞内阻中焦,孔左 外邪袭于太阳,湿滞内阻中焦,有汗恶风不解,遍体酸疼,胸闷泛恶,腹内作胀。宜疏邪解肌,化滞畅中。
川桂枝(八分) 仙半夏(二钱) 炒枳壳(一钱) 白蔻仁(八分) 炒赤芍(一钱五分) 陈广皮(一钱)大腹皮(二钱) 六神曲(三钱) 紫苏梗(一钱五分) 苦桔梗(一钱) 赤苓(三钱) 制川朴(一钱) 生姜(二片),
这个病机并不难,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而且湿滞中焦还很重,另外不可忽视的地方时;有汗恶风不解。
看到这个证,让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局方《藿香正气散》。丁先生也确实沿用了该思路,但不是原方,或者说不能再叫藿香正气散了,因为君药藿香换掉了,方子自然就易主了。
分析一下这个方,分两组来看;
第一组:桂枝,炒赤芍,苦桔梗, 生姜。这一组很明显外散风寒以解表,去外患。因患者有汗恶风不解,所以就用桂枝,炒赤芍换掉了发散强烈的藿香。疑问也就出来了,桂枝应该配白芍为何换成了赤芍?我觉得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白芍虽称不上是恋邪,但毕竟酸收,对于外寒内湿的祛除,多少会有些不利。第二,赤芍与白芍同科同属,性味多少会有些相似,和桂枝搭配多少也会有些和的作用;赤芍本不甚寒,而且此处用炒,又缓和了一些,但仍然可以对桂枝的温性加以制约,同时桂枝少了酸收的制约,散寒解表作用更强。
第二组,仙半夏, 陈广皮, 赤苓,制川朴,大腹皮, 炒枳壳,六神曲, 紫苏梗, 白蔻仁。这一组主要是祛湿化滞,解内忧。半夏,陈皮,茯苓二陈汤的基本结构。厚朴,大腹皮行气化湿,畅中行滞;枳壳,神曲,苏梗和胃行滞,把原方的苏叶换成苏梗,也说明内部矛盾是大于外部矛盾的,更能看出老先生的用药灵活。白蔻仁一为化湿一为止呕,是员悍将,用在这里是非常恰当的。
到这里视乎可以圆满了,但任然有不解;
为什么没有用《藿香正气散》的原方?
我觉得关键一点就是;患者有汗恶风不解,这是明显的太阳中风证。这就与《藿香正气散》的辨证要点有很大出入了!
由此可见,丁甘仁老先生临证观察入微,临方不拘一格,一代名医绝非虚传!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08-06 16:15 2楼
确实细微,尤其第二组的苏叶易苏梗
2014-08-06 19:17 3楼
不愧是民国大家,方随法出,法随证立。
2015-02-14 22:19 4楼
经方 与 时方 的区别

也许就在经方可以为法

而时方可以查变

丁甘仁先生确为大家,随机应变的功夫,还是以扎实的中医功底做基础的
⬅ 常用有养生功能的药品。当然了首先把饭吃合理了才是一个根本前提。 老茶馆 我教大家几个观察全身气血总量是否充足的方法,各位老师多提意见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