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困境》

2014-11-01 18:29 楼主
本帖最后由 唐融儿 于 2014-11-1 18:33 编辑

1.1 中医是不是科学
西医是建立在现代生物学基础上的,生物学的基础可以追溯到物理学,而物理学又有其形而上学基础。①任何一个学科都至少有几个不可验证的假设作为其理论基础。因此任何科学都有其形而上学性,西医学建立在现代生物学基础上,并不能否定它的形而上学性。
即使是科学主义者所强调的两条:能否提出验证方法,能否获得验证。中医也是符合条件。有些中医理论暂时未获得观测验证,但是爱因斯坦的理论也未获得验证,难道它们都不是科学吗?(事实上目前绝大多数反中医者连什么是“科学”都不知道)
注:科学的验证标准。中医诊断一个人有“热”,用清热药将这个人治好了,这难道不是验证!难道只有仪器观测到的才是验证?这种真实的切身经历和无数的治愈案例反而不是验证?虽然感觉经常欺骗我们,但仪器观测到的现象也经常欺骗我们,况且这种切身体验并非简单的感觉。
在当今中国,形而上学不应该再成为贬义词。中医既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上,又直接以一些哲学理论为基础,这似乎是缺点,但实际上这是中医相对于西医的优胜之处。

2. 即使中医完全不是科学,一门拥有良好疗效的技术也不应该被忽视和贬低。对于患者来说,谁更会治病才是硬道理,而不是关于科学和非科学之争。
药物治疗,中医具有绝对优势。诸如急性痢疾、哮喘、严重发烧等多数疾病,中医的治疗效果都远远好于西医。例如肺部疾病的治疗,除了肺结核外,中医都有绝对优势。这没什么可奇怪的,《伤寒论》的很多方剂后都注明“一剂知、二剂已”,只要是合格的中医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手术,西医占绝对优势。对于非手术不可的病症,那就交给西医。(古代名医可以用银针挑除白内障,还有气管缝合术,不过现在是落后于西医了。)
其实西医里庸医很多。在一般县级医院,往往花了几千块钱还没搞清楚是什么病,跑到省城西医专家那里一看,什么理化检查都不要做,开几十块钱药回去就吃好了。(但我在此处并不是跟西医中的庸医比本事)

3. 中医的困境:中医最大的缺点在其基础理论。
3.1 我们中国人很善于伪造历史,司马迁造出了一个乱伦的三皇五帝家族,但在他那里汉高祖还是凡人;到了《汉书》,又将汉高祖世系神化了。《汉书》以后至近代以前,中国历史学在研究方法上就没什么进步了。
经典是否可以被修正?《黄帝内经》并非黄帝或某一圣人所传,《内经》中的“五行相生”说始见于董仲舒《春秋繁露》;而“五行相克”说略早,为战国末年齐人驺衍所倡导。《素问》的主体内容约产生于战国晚期~西汉,是不断累积而成的经典,其中还有从曹魏开始才有的职官名,说明该书至少在曹魏时还遭到修改。
《素问》更像是一部论文集,其中有些篇章只提到“六经”,而有的篇章却讲“十二经”,这是明显前后不一的。《难经》则更像是某一学派或个人编写的学术专著,前后体系较为一致。独取寸口、重视脏腑辨证、只言十二经,这些都是《难经》的特点。《难经》决不仅仅是《内经》之翼,而是自成体系,代表了某一学派的观点,应该成书于西汉或略晚。
今传《灵枢》,其文风已无《素问》之雄浑气象,内容中也无“六经”“十二经”之别,其成书应该晚于《素问》。甚至有可能:《灵枢》是师承《难经》的。宋代以前,针灸是遵从《甲乙经》之俞穴分类法,自宋代《灵枢》回传以后,经脉分类法才逐渐流行。由此可见,《灵枢》对中国医学的影响要比《素问》小得多。

3.2 中医对脏腑的理论是起源于人体解剖的。但是我们对脏腑相互影响的认识越来越深,完全超越了人体解剖所能解释的。中医脏腑理论的一些方面,即使现代解剖学和生理学也不能解释。但是这并不影响中医的科学性,我们两千年的临床验证还不够吗?之所以在众多器官中选取五个为“脏”,这完全是为了和“无行”相匹配,其它器官就只能屈居为“腑”了。事实上,脏和腑对于人体的重要性并无高下之分(古代曾有不正确的认识)。
那么诸脏腑是怎么和十二经络一一对应的呢?唯一的解释只能是,根据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那么《伤寒论》中的“六经”既指经络,也可以指与经络相对应的脏腑了,这并不矛盾。奇怪的是,某经之病与其脏腑并不太吻合。例如《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中的三个方证似乎与其它脏腑联系更密切。联系其它篇章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在《伤寒论》中,六经与脏腑并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如此说来,仲景并没有采取《难经》和《灵枢》的经络脏腑对应理论。甚至有可能:仲景根本就没见过《难经》。而今传《灵枢》则成书于仲景之后,或者有其书而仲景未见。至于《伤寒论》中的那篇序言,则完全可能是伪造的。(这种类型的书,在当时是奢侈物,如同现在的私人飞机一样,而且可遇不可求。)
但是从实践上来看,若仲景完全不依靠脏腑理论,哪能如此精确的疹病。或许只能勉强这样解释:仲景以六经为纲,参以脏腑。至于方证编排,有可能经过王叔和及他人编排。
不过另一个的问题更让人匪夷所思!既然《素问》《难经》《灵枢》都提到了十二经,为何《伤寒论》却只言六经?以仲景之精确曷以如此草率?若说“六经辨证”只是描述病情发展的六个阶段,与“经络脏腑”都无关,这显然既不符合理论,也不符合临床实践。

3.3 医学在古代被称为方术,是没什么地位的!连张仲景在正史中都无传。于是方术家们为了提高地位,便都想与“道”攀上关系,所谓“技进乎道”也!于是在《素问》、《灵枢》除了在医言医以外,总会掺杂一些人生、宇宙的大道理。其中一些是可以类比、并且很有道理的,但是牵强附会的也不少。事实上历史上的医学家们从来不尽信这些东西。
例如:五味跟药性联系还是比较密切的,但是根据五色来推测药性就很牵强了(当然其中会有巧合)。用“五行”解释腑脏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有些地方已经很牵强。像肝火犯肺,叫木反侮金,这就很牵强了。在中国所有应用“五行”理论的学科中,只有医学中才有“反侮”这个说法,其它学科只讲生克之道。
“五行”不能够说明极其复杂的腑脏关系。我在《为“埃博拉出血热”疏方》一文中引入了消化道静脉系统,以说明病情由胃肠向肝脏、血液传导的过程,也就是由“气分症”向“营血症”的传导过程,这样是不是比用“五行”笼统地描述更好呢!事实上,近古的很多名医大家已经不满足于“五行”来泛论,而代之以腑脏辨正。现在“五行”理论在医学上的应用,正如相对论之前的“洛伦兹变换”。不如抛掉这个理论模型,直接描述腑脏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今传《素问》是经过唐代王冰整理的,其中有几篇是王冰伪称其师所传掺进去的(原本这些篇章已经佚失)。这些篇章恰好讲的就是“五运六气”,这一学说明显受魏晋南北朝畿纬、玄学的影响,恰恰是中医中的糟粕。此后对中医发展影响巨大的理论中,都不提这个“五运六气”。
要清除一些东西会伤害我们的形而上学情节、宗教情感和信仰。但我们必须理智!那些盲目反对的人或许无法理解,这种伤害对我们这些主张清除的人更大。因为这意味着我们要把祖宗的不对之处全抖落出来,并批判改正。

4 伤寒学、温病学,事实上中医的理论一直在不断完善,只是对《内经》这条主根未做大的修正,以至造成基础理论跟不上临床实践。这也算是独尊儒术和汉学造神运动的遗毒。
中医理论重综合,轻分析。同名而异谓者,数不胜数。这就给学医者造成很大的困惑。中医的基础理论应该改造成像《几何原本》那样严密的体系,这样才使学医者更容易掌握,避免对医理产生巨大分歧。中医不必排斥现代生物学,事实上现代中医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应用现代生物学。
如今,所谓的中西医结合,使多数医生沦为伪中医。盐山张先生说:西医对病理之分析可取,治疗手段却相当笨拙。(不记得原话,大致是这个意思)其实真正应该结合的,是吸取现代生理学的长处,改进中医的理论基础。
余不敏,心有余而力不足,权斫片荆!垒土成城则俟夫后彦。
岁在甲午浏阳黄可清草撰



注释:
①关于形而上学,粗步了解可参阅:张志伟《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原载《思辨之幸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11-01 19:21 2楼
现代人应该是越来越重视中医了,西医大夫也少不了运用中成药,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养生,预防,与自然和谐,这些都源于中医。如果学好中医,再去学习运用西医,就不会出现楼主所说的庸医了。
2014-11-01 19:40 3楼
支持一个,这样的文章对于中医的发展是有利的!
2014-11-01 19:46 4楼
没有困境,只有不努力!
2014-11-01 20:01 5楼
药材好坏差别大,价格年年上升,西医的一些常用药,相应的,每年小辐度降价的机会大一些。
中成药贵一些,这些也算一个困境吧,
2014-11-01 20:18 6楼
西医的优势是指标可以量化,这正是中医的“短处”。
2014-11-01 20:42 7楼
楼主有比较深厚文字基础,对中医经典又比较了解,还有一定的跨学科知识,写出的文章有一定的深度。文章很值得一读。
2014-11-01 21:00 8楼
杏林一翁; 说: 杏林一翁 发表于 2014-11-1 19:46
没有困境,只有不努力!

王老师说得对啊,这个浮躁的年代,有多少人能坐得住中医十年八年甚至更久的冷板凳呢?
2014-11-02 12:14 9楼
梦幻人生 说:
现代人应该是越来越重视中医了,西医大夫也少不了运用中成药,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养生,预防,与自然和谐,这

但是一旦病来了,很多人都选择西医。中医治病慢,不能治大病,是很多民众的观点。
2014-11-02 12:30 10楼
天天平静 说:
药材好坏差别大,价格年年上升,西医的一些常用药,相应的,每年小辐度降价的机会大一些。
中成药贵一些,

本文只讨论学术上的困境。现实中问题确实很多:
药材的质量是大问题?中成药也大多是垃圾药!想想二十年前九芝堂的大蜜丸“通宣理肺丸”,比汤药后劲足又不燥。
我发现由于西药限价,很多基层医生都用“中成药”洗钱。这些药名称五花八门,超市没有卖,进价便宜卖得贵,吃不死人也没什么疗效。
2014-11-02 12:33 11楼
刘建立 说:
西医的优势是指标可以量化,这正是中医的“短处”。

中医不可能搞一刀切,但是分型辨证具有通用性的参考意义。
⬅ 宏观与微观看中医----图 老茶馆 近读《伤寒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