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之《张仲景原序》是张仲景撰写的吗?

2015-06-11 15:31 楼主
《伤寒杂病论》中之《张仲景原序》是张仲景撰写的吗?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5-06-11 15:36 2楼
下面是《原序》文: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候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治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憟,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以斃,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顾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尚馀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者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明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次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勿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彷彿;明堂厥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汉长沙守南阳张机著
2015-06-11 15:39 3楼
请同道网友发表高论,谢谢了!
2015-06-11 15:50 4楼
好象没有最后一句;汉长沙守南阳张机著
2015-06-11 18:13 5楼
探讨这个有意义么?
2015-06-11 20:32 6楼
飞翔的鹰 说:
探讨这个有意义么?

如果研究医学史,这个就有意义,其余的就不好说。
2015-06-11 21:03 7楼
古曰:文以载道。没说 人以载道。言之有物,虽贩夫走卒之言,亦可传之千载。
2015-06-11 21:05 8楼
楼主老兄似乎是搞文献的,好像没看过老兄自己的医案?
2015-06-11 21:12 9楼
飞翔的鹰 说:
探讨这个有意义么?

因为在《全球中医药》论坛同道网友王锡民先生发了如下这么一个帖子:

请大家谈一下《伤寒杂病论》与《内经》的关系

目前,对于《伤寒杂病论》与《内经》的关系,有两种看法:

第一种认为,《伤寒杂病论》是在《内经》理论的指导下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种认为,《伤寒杂病论》与《内经》没啥关系,学伤寒就能临床,不用学《内经》。这是当今经方派及几位经方名家的观点。


请大家畅谈一下:

1、《伤寒杂病论》若是在《内经》指导下形成,证据是什么?请论证。至于《伤寒杂病论》自序,因有论文指出是伪造,就不必再当成证据了。
2、《伤寒杂病论》若不是在《内经》指导下形成,证据是什么!也请论证。


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就是从二者的内容上进行论证,看看二者所言是否一致。比如说,《内经》的三阴三阳与《伤寒》的三阴三阳是否一致。又如,《伤寒论》为什么抛弃了五行学说?

所以就上述《伤寒杂病论·原序》是否为张仲景所撰写的,就有探讨的意义了!
2015-06-11 21:20 10楼
醫道宗源 说:
楼主老兄似乎是搞文献的,好像没看过老兄自己的医案?

请问先生,那些“国医大师”们是搞文献研究的还是搞临床治病的?

第二届有个国医大师叫李今庸的,据说有个雅号为“《内经》王”-中医训诂一代宗师,不知先生是否听说过?
2015-06-11 21:26 11楼
河间金栋 说:
因为在《全球中医药》论坛同道网友王锡民先生发了如下这么一个帖子:

请大家谈一下《伤寒杂病论》与《

《伤寒论》的理论源于《素问。热论》,不知道大家认为是不是这样。《伤寒杂病论》不能等同于《伤寒论》,还有杂病论(金匮要略)呢。如果说《伤寒论》抛弃了五行学说,基本是无稽之谈,因为《伤寒论》本来用的就是六经传变理论,而杂病--《金匮要略》恰恰用的是五行学说。
⬅ 强直性脊椎炎治验之四 老茶馆 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大青龙汤(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