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辨病与辨证的讨论

2015-08-22 10:55 楼主
正 清 和(2219084836) 10:10:09
中医临证的主要治疗手段是辨证论治。医生通过四诊合参,辨出某某证,然后处方用药治疗这一证。也就是说,治疗的对象是证,治疗的工具是方。疗效的有无,取决于所开之方与所辨之证是否吻合。“有是证,用是方”,只要方证对应,就可取得疗效。
但,方证对应并非机械的、标准化的。面对同一病症,不同的医生也许会开出不同的方,不同的方与同一的证似乎也能做到方证对应。
举 例
患者李某,男,23岁.起病3天,症见鼻塞,浊涕色黄,头痛(前额较甚),口苦,咽干,大便干,纳食尚好,无恶寒、发热,舌质红,舌苔黄,脉数。诊断为鼻渊(急性鼻窦炎)。面对这一患者,可以有如下4种治法。
方法一:辨证属少阳、阳明合病,治疗以清解少阳、阳明为法,方用大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12克,黄芩12克,清半夏9克,枳实9克,白芍9克,酒大黄(后下)9克,生石膏(先煎)24克,白芷9克,生甘草3克。3剂,水煎服。
方法二:辨证属肺胃热盛,治疗以清泻肺胃为法,方用凉膈散加减。处方:连翘15克,黄芩12克,栀子12克,薄荷(后下)9克,酒大黄(后下)9克,竹叶3克,桔梗12克,生甘草3克。3剂,水煎服。
方法三:辨证属升降失司,浊阴滞窍,治疗以升清降浊、泻热通窍为法,方用苍耳子散加减。处方:苍耳子9克,辛夷(包煎)9克,白芷9克,薄荷(后下)9克,黄芩12克,栀子12克,酒军(后下)9克,生薏苡仁15克。3剂,水煎服。
方法四:辨证属热毒壅滞,窍生痈脓,治疗以清热解毒排脓为法,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处方:金银花15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15克,桔梗12克,白芷12克,生薏苡仁15克。3剂,水煎服。
分 析
方法一采用的是六经辨证法。六经辨证法是在阴阳学说指导下构建的。病性分阴、阳,辅以表、里、半表半里三种病位,即一分为六,而成六经辨证。案中急性起病,一派热证、实证,病性属阳无疑;无恶寒、发热,除外太阳;口苦、咽干属少阳,头痛、黄涕、便干属阳明,故辨为少阳、阳明合病,进而施以相应治法方药。
方法二采用的是脏腑辨证法。脏腑辨证法是在五行学说指导下构建的。以五脏为中心,把人体一分为五,辅以寒热、虚实、表里、气血等,即成脏腑辨证。案中病位在鼻窍,鼻窍属肺;头痛重在前额,前额属阳明经;且肺胃相连,热常相移。结合涕黄、苔黄、口苦、脉数,辨为肺胃热盛,进而施以相应治法方药。
方法三采用的是升降辨证法。升降辨证法实际上仍然隶属于脏腑辨证法,金元医家李东垣最早明确把升降辨证法引入脏腑辨证法中,属于脏腑辨证法的进一步发展。此法移用于五官清窍病的治疗中,用途极广。本案患者属清窍受病,清窍功能正常,有赖于清阳上走清窍,清升浊降有序。而一旦发病,如鼻塞、流涕,明显属于清阳不能上走清窍,浊阴窒塞不降。治疗总以升清阳、降浊阴为法。只是用药时需要考虑升降失司所涉及到的脏腑,以及浊阴的寒热属性、升清阳与降浊阴的主次比例等。案中处方以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升清阳,通鼻窍,以黄芩、栀子、酒军、生薏苡仁降浊阴,清郁热。
方法四采用的是辨病用药法。辨病用药法是针对病而处方,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一病有一病之专方。”这种用药法在临床上也很常用。只是这里的病专指中医的“病”,实际上仍然属于以方治证,只是这种证对于这一具体病是相对固定的、特定的。也就是说,这种用药法的前提是“一病有一病之专证”。例如痈病,总属热毒壅滞气血而成,因此常见证即热毒壅滞证,这时就可以用一清热解毒之专方治疗这一专病了。案中鼻渊,即属鼻窍内出现痈脓,属痈病,选用治疗痈毒之专方五味消毒饮加排脓之品,亦属方证对应。
可以肯定地说,以上四方基本上都做到了方证对应,都会取得疗效,只是疗效有高下之分而已

金谷子(925833174) 10:33:50
医有定则,无可无不可、此亦可彼亦可,是理论的说法。临床,以验为则。

正 清 和(2219084836) 10:36:20
以你看上面辨证用药验是不验呢?

金谷子(925833174) 10:38:04
验与不验,是来于临床,不是来于理论的可能推测。
尤其不是综合各家理论的表面认识。博学是好的,深入精准更有效
如上例,个人浅见:1、大柴胡治胁腹证可,治鼻,不知也。
2、鼻病治膈,病位不同,我浅见,不以为然。
3、苍耳子散治鼻鼽的好方,治鼻渊,不我知也
4、五消饮治痈,此窍病,似不同。
以个人浅见,四方均不是我熟悉的方法。
或以病机同同治,则四机亦别。
实归纳到大的方面,粗看似可。至于细致,有嫌粗疏,于治病似远。
这个理论方法,细想,似多有可商榷处。
不辨病,不辨证,唯辨机,这在方向上,不是细致,是归纳。于临床,失于不精准。所以才有一病多方,十医十方,哪个有效不一定的说法,其实多是“不一定”。
治病,用“一定”有效的方,更踏实些。
仅是个人浅见,未必正确,各位老师指教。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5-08-22 11:02 2楼
鼻病治胁、治膈、治痈、治鼽似病机对,而不用治鼻渊的方,是失辨病施治之精粹也。
2015-08-22 11:08 3楼
藿香,胆南星,苍耳子,丝瓜络,或治。
参考。
这是比较肯定的方,不是都貌似可以,都不知其可否的那一类大方脉理论推测出来的方。
2015-12-23 17:09 4楼
走着 坐车 乘飞机 都能到北京
差别是不言自明的
2015-12-23 23:20 5楼
白术 说:
走着 坐车 乘飞机 都能到北京
差别是不言自明的

金谷子老师这篇文章很好。
对于初学的我,不言而明常常是莫衷一是。
2015-12-24 11:22 6楼
ctcmy101 说:
金谷子老师这篇文章很好。
对于初学的我,不言而明常常是莫衷一是。
都有个渐进的过程
先求有效,再求最佳
2015-12-25 14:04 7楼
古子兄近些年医道医术确是大有精进,然此类文章还需斟酌。
所谓“辨证施治”不过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一个叫李积敏的半吊子弄出来的一个不伦不类的中医概念,此前哪有提及?他所说的这个“证”的内涵是从何而来?“证”这个字从来也没有他说的这个意思吧?
中医辨症施治是从伤寒以症辨病,因症施药而来。“证”与“症”古意本可相通的,所以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版本中会有不同的写法,但其本意是一致的。李积敏不过是自己没弄明白,却又胡乱发挥,弄出个不伦不类的“辨证施治”,不过是把个“病症”的“病”强说个“证”,其实是越说越乱,只有从中医学院出来的人才会把它当根葱,拿出来反来复去的辩,也是越辩越糊涂,因为它本就文理不通。
中医就是坏在此种不伦不类的人身上,说他不是中医吧,他有一大堆中医名头、代表着中医在说话,说他是中医吧,他还真连中医之门也没入,让他治病就更是擀面仗吹火── 一窍不通。
2015-12-29 16:26 8楼
八十年代初,不对。
我那时学医,有的老师就讲这个了。
老师是六十年代读的学院教材就这样。
2015-12-29 16:26 9楼
大家习惯了教材的“症、证、病”差异辨。
对教材定义这个新说时的审慎和限定有所忽视,进而对差异有所夸大,甚至对立,渐至于失实。
大家在用所谓的中医特点“辨证论治”时,实际是套用了现代医学的症状、体征、鉴别诊断的思路。打中医特点之旗号,正是丧失了中医本来的思维方式。
中医本来的方式是识病、辨证、辨脉、再论治,由大到小层层细致以至精微。
如说个地址是国家——省——县——乡——村——门。
现在的模式是,具体症候——归纳病机病因病位的“证型”——治证型,是所谓的“求同”“致广大”。
倒象是美国的地址书写方式了,先街道门号——再城市——国家。
理论上讲或许有理,但不是中医传统一贯的技术切于实用的路线。
头痛、腰痛,是确切可述知的“证”,非仲景辨病之所谓“病”。
此证,可出现在多病中。
可作为辨病的依据之一端。
当然,后世论杂病,以至教材,现在国家中医病名标准,将之作为病名来讲,方便方法而己。
这个请大家参考文献。
溯源,知流,清浊可分,庶几不惑。
2015-12-29 21:06 10楼
医有规矩,法无定法,药物精淮,脏腑气血之关联,需实践中验证积存,才能逐步提高。
⬅ 古今单验方选评187——西咪替丁(也称甲氰咪胍)治疗带状疱疹,值得推荐 老茶馆 黄仕沛经方医案——自下利案两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