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三角函数本质

2015-08-24 08:35 楼主
《参考消息》2015年7月31日第7版【科技前沿】
登载《时空旅行会产生另一个你》(责任编辑:耿凌楠)
——时间的函数周期本质与时空旅行的谬论
作者:范仲毓
“【英国《每日邮报》网站7月29日报道】题:回到未来?极端理论称,时空旅行会导致复制人出现并最终相互毁灭”
——从这个题目一看,就知道对“未来”的概念不明确——未来是地球自转公转没有完成的直角三角函数周期,比如:2019年9月9日,相对于2015年8月14日是未来,而2015年7月31日已经过去,已经完成。这是由于时间是地球人运用阿拉伯数字计算的是地球月球自转公转的函数周期。由于人在地球自转公转轨道上作质点运动,其轨道周期、轨道角速度、轨道位移是相对于太阳、月亮是恒定的。空间是地球三维空间与星体的轨道空间。人类是被动的在地球自转轨道上作360°的轨道圆周运动,同时进行地球公转轨道365.25°的椭圆运动。所以,人类从出生开始,就会在地球自转力和地球公转力的作用下,走向死亡。是不可能出现“时空旅行会导致复制人出现”的情况的。
“想象一下,将来你可以在时空中回到过去,并见到你的祖先。只不过,这会有些严重副作用。”
——从这里可以看出“将来”“过去”是没有区别开。将来是地球自转公转没有完成的轨道周期,过去是地球自转公转已经完成的周期。由于地球自转公转的周期是被动的被太阳控制着,其轨道周期永远如此循环往复。而人仅仅是其轨道上生命质点的运动。人的生命周期仅仅不超过120岁——也就是不超过地球绕太阳公转120圈次。人类不可能回到过去。不可能“见到你的祖先”——只能见到祖先的尸体。不可能见到你的活着的祖先!
“时空旅行会导致你的好几个版本出现,有的生活在现在,有的生活在过去。而你的复制人最终会相遇,并最终相互毁灭。”
——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作质点运动,只能是生活在现在。过去则是指地球自转公转轨道周期已经完成的状态和记录及其标志。不可能出现“你的复制人最终会相遇,并最终相互毁灭”的情况。因为人的生命是通过母体受孕而产生,离开母体之后,就不可能回到母体内而存活——这就是说,人离开母体之后,不可能回到过去。人体的复制现在的科学技术不能实际“克隆”“复制”。
“听起来有点像科幻小说,不过利用我们现有的科学知识,一位理论物理学家写出了一个数学方程式,证明这是可能发生的。”
——这里是不可能的。理论物理学家写出的数学方程式是什么?无论什么数学方程式,是不能证明人可以复制和不可以复制的。
“我听说过很多次,以超过光速的速度运动就可以穿梭时空回到过去,”密歇根理工大学物理学家罗伯特•尼米罗夫对《每日邮报》说,“虽然我是个专业的天体物理学家,我也不懂这到底将如何发生。因此,我和一名学生就尝试找到一个简单的例子。”
——“以超过光速的速度运动就可以穿梭时空回到过去”,这是一个谬论。光速是300000公里/秒,这是一个线速度单位。时间——则是地球以及其他天体自转公转的直角三角函数周期单位,包含了天体的角速度、位移。人类可以穿越三维空间,而不能穿越时间而回到过去——这是由于地球的地面时间的参照物是太阳光及其太阳光照射的角度有关,角速度有关,与光的线速度无关——超越光的线速,改变不了地球自转公转的角速度、位移弧度及其函数周期。
过去与未来,现在,与地球及其他天体的轨道函数周期有关,与运动的线速度无关,与运动的角速度有关,所以此理论是错误的,荒谬的。
“这个例子就是,让一艘宇宙飞船以5倍光速的速度从地球出发,飞向一个10光年外的行星,然后飞船会回到离发射地不远的一个着陆场。”
——这个例子能够说明什么?说明人能够死而复生?说明人能够复制?无稽之谈!首先,宇宙飞船的速度是线速度5x300000公里/秒,其次,“从地球出发,飞向10光年外的行星”是说的地球与行星的轨道直线距离为10光年=10x300000公里/秒x365.25x24x60x60秒,得到的是一个直线距离的数据,说的是地球与这个行星的直线距离。与人的复制和穿越时间——天体自转公转角速度、位移弧度及其直角三角函数周期没有必然的联系。宇宙飞船不论多快的线速度飞离地球又飞回来,说用的时间=距离÷线速度,设线速度为5倍光速,距离为10光年,则单向二者之间所耗费的时间=10x300000公里/秒x365.25x24x60x60秒÷5x300000公里/秒=2年,从这里的计算看,这里的2年,是地球公转周期,即是地球绕太阳公转2圈次。比如,当宇宙飞船从2015年8月14日从地球出发,以5倍光速的速度飞行到10光年的行星,往来的时间为4年,也就是当从行星飞回地球的着陆点的时候,已经为2019年8月14日。相对于2015年8月14日而言,2019年8月14日为未来时间,与产生另外一个人,复制人没有任何关系。这个未来时间之所以可以计算、可以预测,这是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周期是恒定的365.25天所致。
“大家知道——而且没有争议——可以乘宇宙飞船飞快地到达未来然后再回来,”尼米罗夫说,“越接近光速,旅行的距离越远,你就能到达越远的未来。那么过去呢?坐着宇宙飞船能回到过去吗?”
——这里,“宇宙飞船飞快地到达的未来”的表述是错误的,应该是到达离地球轨道直线距离很远的地方,再回来。回来的时候,与飞船出发的时候比较,相差很久了,是地面时间的未来某个时候。当宇宙飞船返回地球时,地面时间为2019年8月14日。相对于2019年8月14日而言,2015年8月14日则为过去。不能宇宙飞船的速度有多快,有多么超越光速的速度,都不能再回到2015年8月14日,这是由于地球自转公转永远不会停止,而时间是计算地球自转公转的函数周期单位,与光速无关,与地球人见到太阳光的早晚有关。所以,飞船速度无限大,也不可能回到过去。因为这个过去的时间是地球自转公转已经完成的轨道周期,这个轨道周期是永远进行下去的。地球自转公转完成周期是不可逆的,所以,人类不可能回到过去——是被动的不可逆!
“唯一的方法就是假设飞船能以超光速飞行,然后再回来。”
——这是不可能的。就是以无穷大的速度飞行,都不可能回到过去,这是由于过去是地球自转公转已经完成的轨道周期,而地球自转公转是不可逆的。下面,尼米罗夫的推论就更荒谬:
尼米罗夫说:“尽管方程式回顾起来很简单,但我们花了很大功夫才想明白如何让它成立。我们得到的唯一结论就是会有成对的时空旅行者出现并消失。我们预测,这对复制人中的一个会有奇怪的负质量,另一个则有正常的正质量。”
——由于文中没有给出具体的方程式——具有欺骗性。但是我们的编辑往往信以为真!不可能有一对复制人出现,也不可能有什么奇怪的负质量的人和正质量的人。
“按照尼米罗夫的理论,还会出现一对幽灵飞船,一艘是负质量,另一艘则是正质量。因为飞船发出的光比飞船的速度要慢,在飞船回到地球后,地球人会看到飞船的一个影像正在出发,而另一个影像正在回来。”
——这也是谬以传谬。不可能有幽灵飞船,也不可能有什么负质量的、正质量的飞船。地球上的时间是地面时间,是地球月球自转公转轨道角速度、位移弧度、直角三角函数周期,与宇宙飞船及其速度与发光等无关。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5-08-24 08:43 2楼
中医天文学
中医天体运行论


范仲毓 著

孟庆云审定








内容提要




阴阳五行、九宫八卦、五运六气科学观是研究《内经》、《周易》《周髀算经》的核心内容,又是5000年中国科学技术文化的活水源头,十分重要。但是,由于史书中间断的记载和历代有人反对,至今仍然是一个科学的谜团。我的研究发现,解决了《周易》、《黄帝内经》的所有理论难题和预测技术的难题。
本书依据《黄帝内经素问》原文及《黄帝内经灵枢》原文中关于阴阳五行学说、五运六气学说、九宫八风的原文结合《周易》、《周髀算经》的原文研究和解读,第一次创造性地从地球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以及高等数学等科学的角度,发现:
1、《黄帝内经》、《周易》中阴阳五行学说、五运六气学说是关于地球(天体)自转与公转规律的计算与法则;
2、解读了困扰中国人5000年的阴阳五行学说的自然科学的难题;
3、破解了10天干12地支是计算地球经纬网中经纬度的难题;
4、破解了60甲子的地球自转公转的轨道运动与运动方向的难题;
5、解读了《内经》中关于南北政是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轨道的上下问题与地球南北半球的划分问题;
6、破解了《周易》中八卦的经纬网中经纬度计算法则;
7、回答了《周易》中关于“水火不相射”的地球的自转轴南北轴与公转轴东西轴的问题;
8、回答了《周易》中的“易,逆数也”本质是地球自转与公转方向相逆的旋转方向问题——与现代地理学规定的地球自转公转同向的规定本质上是一回事;
9、回答了时间概念的科学含义——地球自转公转函数周期、位移弧度、角速度的直角三角函数计算法则;
10、区分了五行终始与人文科学的五德终始的不同含义;
11、发现了《周易》中关于“六爻”中“初六、六二、六三、六四”的含义是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规律的法则与原始记载;
12、发现中国的阴阳合历的日历是计算和运用地球月球自转公转运动规律的最好历史证据和应用科学证据;
13、发现河图洛书是计算地球仪、天球仪经纬网的法则,本质上,也是计算地球-天体自转公转运动规律的法则。
14、发现28宿是计算地球仪、天球仪经纬网的法则。
正面地从天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高等数学、中医学、历史学等学科正确地揭示了“阴阳五行”的自然科学与中医学科学联系。这样,阴阳五行是唯心论、机械的循环论、伪科学论的言论就不攻自破。阴阳学说是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学说,阴阳针对于地球的自转指地球的昼夜更替,针对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则是计算地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以及昼夜长短变化的法则。阴阳分为地球——天体自转之阴阳与公转之阴阳。地球——天体自转角速度为180度、公转角速度为182.625度的计算法则——这个数据,采用的《淮南子》中的数据。五行针对于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就是五期轨道周期计算的法则,就是把地球自转公转周期按5期计算的法则——包含了地球自转公转角速度、位移的计算法则。由于自转循环函数周期——赤道周期360度与公转循环周期中的回归函数周期——黄道轨道周期365.25度的不相等,5步5行5运就略有差别,即赤道自转72度与公转黄道73.05度/行/运/步的计算法则,相差1.05度,所以《史记 》说“均五行”就是说的平均等分360度自转循环函数周期与公转循环回归函数周期365.25度的含义。这是与自转公转运动的六步——6期法则是一致的,自转循环函数周期的6步法则,就是每步60度的法则,公转循环周期6步的法则,就是每步60.875度的法则——《内经》中原文是有记载的。也与“四时”法则是一致的,四时法则---公转循环运动和自转循环运动均等分为4;“五行时”——当然就是把地球自转公转循环运动的时间等份为5,等份为5步,这样就可以计算地球自转公转循环的角速度、位移,以及公转自转的轨道状态。由于时间的概念5000年来悬而未决,这给理解“五行时”“五行”“五运”造成了客观上理解的困难。《内经》原书科学地计算了地球自转与公转循环函数周期时间、位移、角速度的换算法则,精确到了公转的6步每一步60.875度——这是今天的角速度概念,0.875°换算为地球自转时间为今天的21小时。本书可以作为研究天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哲学、中医学基础理论、高等数学,以及天体物理学史、地球物理学史、高等数学史、哲学史、中医学史的参考书。尤其应该将“阴阳五行是研究天体(地球)自转公转运动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与应用科学理论体系”的结论作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增加到中专、专科、本科教材和研究生教材中去,也应该作为现代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生的继续教育科目进行强有力补课。应该将其史实增加到小学、初中、高中的地理、数学、物理学、古文教材中去。尤其是应该对《周髀算经》中的直角三角函数计算法则,重点进行 研究,这是中医界忽略了这几方面学科的研究造成的,也是这几门科学技术在解放后研究和翻译严重滞后造成的。2014年4月8日,孟庆云教授赐书名为《中医天文学》。
2015-08-24 08:45 3楼
绪论
阴阳五行学说与天球及天球运动规律的关系
一、 阴阳学说与天球、地球概念
中国古人的阴阳学说强调“昼为阳,夜为阴”,这是地球自转运动的结果;“冬至至短,夏至至长”这是地球公转运动的结果。所以,要明白阴阳学说,得首先明白天球、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要明白天球及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则必需明白球的概念。要明白球的概念,则必需明白经纬网的球坐标功能与作用,否则,是理解不了阴阳学说的。

球是一个三维立体物,人在观察时,只能观察到其中的一部分。能够观察到的部分,称为阳;不能观察到的部分,称为阴。由于《内经》中经纬网概念的运用,所以,需要明白经纬网的功能和特点。
地球地理经线的功能特点
经线具有以下六大特点:
1形状:半圆形,两条正对的经线——其经度和为180度,东、西经性质相反,组成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能平分地球。
2长度:所有的经线的长度都相等——约20000km。
3作用:指示南北方向,确定东西位置。经线最大的作用,就是计算地球自转的角度,这是以当地地方时为依据——具体的参照物是太阳光升起的高度与当地经度的连线为一条直线,且与当地地平面垂直,实际上是地球当地城市地平面相对于太阳而言,逆向自转了90°。由于今天规定了地球城市的实际坐标的经度、纬度,通过地理方位,就可以计算地球自转的角度。也可以通过地方时换算地球自转过的角度大小。这是由于24时区是固定的,每一个时区是间隔经度15°——这就好比中国古人的【24节气法则】,既可以计算地球公转15°【日、天】,也可以计算地球自转15°,原理是一致的,是相同的,说法不同而已。

4关系: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只有赤道附近的经线近似平行。
5间距:任意两条经线之间各处的间隔——纬度线的长度不等,赤道处最大,约为111km/度,向两极递减。
6区分:区分经度。历史沿革:中国的“子午为经””虚张为经””南北为经”
地球纬线的功能特征
纬线的概念是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中国古人又称为“卯酉线”。是“卯酉为纬”发展而来的,也有六大特点:
1形状:圆形,除极点外,每一条纬线都自成纬线圈,但是,只有赤道能平分地球。
2长度:从赤道向两极渐短,赤道最长约40000km——毛主席说“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就是指的这个距离。两极缩短为极点,长度为0。南北纬度数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
3作用:指示东西方向,确定南北位置。
4关系: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
5间距:任意两条纬线之间的间隔——经线的长度都相等——约111km/度。
6区分:纬度。历史沿革:中国古人的“卯酉为纬””房昴为纬””东西为纬”
经度与纬度的比较:
经度
1定义:人们为了区分经线而给经线标注的度数,就是经度。中国古人用的是60甲子来标定的。有等份的,也有不是等份的。由于5等份6等份经度与纬度的运用使得大家错误地认为是迷信的东西。
2实质是当地经线所在的平面与本初子午线所在的平面之间的二面角。
3经线的起点是0度经线,也就是本初子午线——中国古人这时没有0度的概念,用的是阴阳的概念和自转的时间的起点来描述的。结合八卦的一些数字、六爻的一些数字来计算,这样由于大家对八卦、六爻的文字符号不能科学地解释,5000年来,就成了天下奇书,没有一个中国后来的学者正确翻译这一自然科学理论,实在是5000年的奇冤!
4划分:自本初子午线开始向东、向西各划分为180度,向东为东经度,向西为西经度。中国古人就是用甲乙、庚辛来表示,用阴阳来表示180度之差。
5代号;东经(E),西经(W)中国古人的代号东——木——甲乙——卯,西——金——庚辛——酉等等。
6度数变化:东经度的度数越往东越大,西经度的度数越往西越大,东西经180度线是同一条线.中国古人是一个线圈为360度分阴阳而已
纬度
1定义人们为了区分纬线而给纬线标注的度数,就是纬度。
2实质是当地与地心的连线——或者是当地地平面的垂线与赤道平面构成的线画角。
3起点:赤道,0度纬线。
4划分:自赤道开始向南、向北各划分为90度,向南为南纬度,向北为北纬度。
5代号:南纬(S),北纬(N)。中国古人的代号南——火——丙丁——午,北——水——壬癸——子等等
6度数变化:北纬度的度数越往北越大,北极点为90度N;南纬度的度数越往南越大,南极点为90度S.
经纬网的定义就是在地球仪或者地图册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而构成的网络,就是经纬网 ——实际上,地球上是没有这些网络的——中国古人就是用12地支10天干结合八卦、九宫八风来标定这些网络——今天不用了,这样大家已经不知道其本来面目——这无疑是中国科学界的一大不幸。
经纬网的作用
1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
A、在经纬网中,用地理坐标——经度数和纬度数来表示地球表面任意点的位置;高空某物体的位置可用经度、纬度和该物体的绝对高度——海拔三个值来确定。
B、地球表面某点关于地心的对称点为对趾点。这两点的纬度数值相等,但是南、北纬相反;两点所在经线一定构成经线圈,即经度之和等于180度,但东西经相反。如116度E,40度N的地心对称点的坐标是64度W、40度S。
C、写地理坐标时,经度一定要注明东、西经,纬度一定要注明南、北纬。
2确定地球表面两点间的相对方向。
3计算地球表面两点间的距离。



文献依据:
1《管子•五行篇》
“经纬星历,以视其离,通若道【笔者注:天体的运动轨道】,然后有行-然后作立五行,以正天时。”
经纬概念,就是立体的三维球体法则,同时,这里包含了天球的轨道运动法则。
2《左转》昭公二十五年载:
“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
经,是经纬网的“经线、经度”,同时还包含了纬线、纬度的法则。六气,五行,同样是经纬网的球坐标法则。
3《国语•周语下》
“天六地五,数之常也。经之以天,纬之以地,经纬不爽,文之象也。”
这里明确记载了天地数的五与六与经纬网的关系,也就是经纬网、经纬度用五分、六分法按等差数列计算。如经度360°按5分法,则各为72°,按6分法,则各为60°;纬度180°,按5分法,则各为36°,按6分法,则各为30°;南北纬各90°,按5分、6分法则各为18°、15°。
4《周髀算经》
“立二十八宿,以周天历度之法---分度以定,则正督经纬,而四分之一,合各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笔者注:这里用小数法则,就是91.3125°,就是365.25°的四分法则),于是圆定而正。”
这里的记载28宿,也是球坐标的经纬网法则,而且在《周髀算经》中已经测定了黄道轨道——今天被西方人改称为“地球公转轨道”周期的精确值为365.25°(天、日),公转轨道周期四分法则——四季法则就是春夏秋冬各91.3125°(天、日)
5《淮南子•时则训》记载:
“孟春与孟秋为合;仲春与仲秋为合;季春与季秋为合;孟夏与孟冬为合;仲夏与仲冬为合;季夏与季冬为合。”是月分上的匹配关系。这是公转轨道周期时间的匹配关系。6等分法则,轨道上轨迹的6等分分野、分度法则。
6《淮南子》中有“经纬六合”的记载,就是说的球坐标系经纬网中的经纬度的计算法则。把公转轨道的轨迹12月的12个点连接起来,就是6组等份的经纬度。
7唐•吴筠“经以五行,纬以四时”,说的是四时五行是经纬网法则,即是一个球坐标法则,并包含了天球的轨道运动的轨迹法则。
8唐•王冰“六气为经,五运为纬”,说的是六气五运是经纬网法则,即是一个球坐标法则,并包含了天球的轨道运动的轨迹法则。
2015-08-24 08:46 4楼
二、阴阳学说与地球自转余弦函数周期的昼夜交替规律
1、昼和夜的形成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的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内,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一面(半球)就是白昼——昼半球——中国古人称为阳——其半球弧线今天又称为昼弧,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中国古人称为阴-_-其半球弧线今天又称为夜弧。
2、晨昏线(圈)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晨昏圈是地球上的一个大圆,这个圆是人为规定的,其实是不存在的——中国古人称为“阴阳”——阴阳圈——阴阳线。其中。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半球向昼半球更替的弧线叫做晨线——中国古人称为阳,由昼半球向夜半球更替的弧线叫做昏线——中国古人叫做阴。
3、阴阳学说与依据晨昏线的变化移动来分析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公转运动规律
以北半球为例来说明:
春季夏季所在的上半年,春分——全球昼夜等长;然后是
昼长>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白昼越来越长;
极昼范围由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
夏至——昼最长,北极圈内部全部为极昼(包括北极圈)。然后是
昼长>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白昼越来越短;
极昼范围由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
秋季冬季所在的下半年,秋分——全球昼夜等长。然后是
夜长>昼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
白昼越来越短;
极夜范围从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
冬至——白昼最短,北极圈内部全部为极夜(包括北极圈)。然后是
夜长>昼长;
白昼逐渐变长;
极夜范围从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回到春分——全球昼夜平分。

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变化规律也相反。
4、昼夜长短时间的计算
昼弧和夜弧的长度,分别决定昼长和夜长,一地的昼长或夜长可以用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昼长时数=昼弧度数/15度夜长时数=夜弧度数/15度
这一计算法则的详细记载及计算,从《内经》到刘完素的《刘完素医学全书》中的“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中的“太阳早晚出入”中,记载的很明确。用100刻流水计时法对24节气的昼夜长短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刘完素计算的昼夜长短冬至、夏至的昼夜长短相差20刻,就是今天的4.8小时。按经度差计算相差72°。以此来计算纬度高度是可以的,但是很复杂。我运用三角函数法则计算了出来。按刘完素交代的每9天相差1刻——这显然是公转的9天时间,20刻则是公转180天的昼夜长短的变化,这显然是公转轨道180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关系决定的,抓住这一本质,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按地球是正圆球计算。180度纬度高度等分为五则为36°。
5、昼夜更替的意义
昼夜更替才能证明地球在自转,昼夜长短的变化才能证明地球在公转。中国古人把这两个运动统称为阴阳法则,区分是通过赤道法则来说明地球的自转;黄道来说明地球的公转。昼夜更替的周期是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一个太阳日。也是公转周期的1度。中国古人用100刻流水漏时法则来计算自转的周期。地方时、区时等概念,这是依据中国古人的12时辰法则演变而来的计算地球自转的法则。
6、地方时与区时
(1)地方时:由于地球的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而各地都将一天中太阳位置最高的正午时候定为12时,这样,各地的时间就不同,这种因经度不同的时间(时刻)叫做地方时。注意这里的经度——地球上本来是没有经度的——这是为了计算地球自转运动而规定的——但是,今天地球上规定了经度以及经度的计算法则,参照物是地球上固定的城市。我国古书上又称为“真太阳时”本质上是地球自转的时间、时刻。每向东15°,地方时早1小时,向东30°早2小时,为中国古人的1个时辰法则。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这里的计算法则,就是在《黄帝内经》中记载、计算的。中国古人用了很多种方法来计算和区别。这是为了计算地球自转,中国古人使用的概念,与地球公转的365.25天区别、也与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29.5天有区别。5000年前,中国古人就区别开了,5000年后的今天,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区别不开,是一件自然科学上的奇怪的现象。爱因斯坦说“时空有隧道”,显然是错误的。空间有隧道,时间是测定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周期的物理量,这是没有隧道的,这是地球自转公转的轨道运动所致——时间的起点和终点是相对的,具体单位因为使用的周期长短不同而不同。时间只有过去时、未来时,规定一定时间段的进行时。没有霍金教授说的正时间、负时间。这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属性决定的。地球自转1周今天规定为24小时——24时区,中国古人规定为100刻制和12时辰制。回归公转1周365.25天(12月)地球转过之后不会回转、公转之后也不会回转,过去的永远过去,每时每刻都是新的运动轨迹,因此只有重复循环运动,时间的起点终点都是人为规定的,是与地球自转公转的轨道运动,不是直线的向两端的运动形式,因此,正负时间的概念没有实用意义,但是有坐标轴意义。这也是《内经》记载的“神回不转,转则不回”的本质——就是时间基因、轨道基因的概念。
(2)区时
地方时虽然很准确,但因为地球经度不同,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为了统一时间——这里是指地球自转的余弦函数周期时间,国际上采用每隔经度15°划分1个时区的方法,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即区时。这个划分法则。与中国古人的十二时辰——可以理解为12时区、每个时辰可以理解为1区时,发生了一些变化。也就是中国人将地球赤道——地球自转轨道周期等分为12等分,现在国际上通用的法则,是在我国古人的法则上进行细分——这记载在《内经》中(24步为日——自转的公转的都如此计算)。24时区的划分法仅仅是地球自转的周期法则——中国古人运用二十四向八刻图来标示。中国古人用24分法则同时划分了地球公转运动函数周期,而全世界的科学家没有正视中国自然科学的历史,不知道“时间”为天体——包含地球、月球自转公转函数周期
现在国际上的法则是:本初子午线为中央经线的时区为中时区(即0时区),跨东、西经各7.5度。中时区以东,依次为东1区、东2区东12区,它们的中央经线分别为东经15度、30度180度;中时区以西,依次是西1区、西2区西12区,它们的中央经线分别是西经15°、30°180°。其中,东12区和西12区各跨7.5度,合为一个时区。每一时区的东西界限——就是相邻时区的界线各距中央经线7.5度(时间相差30分钟).0时区——中央时区的区时,就是世界时——国际标准时,在0度区的东西侧,两地相差24小时,在东西12时区(180°W),东西相差12小时。现在的规定是以伦敦所在地为中央时区——0时区——本初子午线——经度0°为标志。而中国古人的标志是在现在的东八区、或者东七区所在地为本初子午线,按中国古人的计算,一个时辰为2小时,经度相差30度,按现在的法则,经度相差为15°。这样本初子午线的起点不同,具体的时间上,相差19~20小时,地球自转的角度相差285°~300°
2015-08-24 08:48 5楼
阴阳学说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角的概念
太阳光线与地球表面某点水平切线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指正午12时时的太阳高度角——中国古代历史文献说的圭表上测得的“日影的长度”,本质上,就是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由于《内经》是研究中医科学的,其中的地球物理学、天体物理学上的相关概念——被人为忽略了,这样,自然科学的本来面目就被淹没了。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随纬度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两极降低;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降低;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降低。
2)随季节变化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冬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夏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这是由于四季的划分是以中国所在的北半球气候变化为参考依据的,南北球同样有四季,正好与北半球的四季季节相反。这就是《内经》123个残字中“反一,四方各作解”的本质——也是自从王冰以来1000语年误解的原因——不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球坐标系、极坐标系的功能造成的!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南北回归线上一年各一次直射90°,其他地区有2次直射。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法则
对于一个地点来说,太阳位于天顶的时候,它的高度是90°;太阳位于地平线的时候,高度是0度。——中国古人使用的数字,就是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以及八卦符号和六爻符号来计算的。
从全球范围来看,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90度,从这里开始,太阳高度向四周降低,作同心圆分布。到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
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的大小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着。
一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可以用下列公式计算:
H=90°-|φ-δ|,其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φ为当地的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δ为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当地的夏半年取正值,反之取负值。
太阳高度的应用
内容很多,主要点:确定地方时;判断日影长短以及朝向;房屋采光的多少;楼高和楼间距的关系;太阳能热水器安装的角度问题。
重点讲一下判断日影长短以及朝向的问题,《内经》中讲到的阴阳学说问题,正确解读《内经》中的这个关键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圭表的具体功能,也是中国古人对世界自然科学的重大贡献。
(1) 正午日影朝向和长短变化
正午日影的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年往返移动,正午日影朝向不仅随空间,而且随公转的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日影始终朝北。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日影最长。
在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始终朝南。北半球冬至日——南半球则是夏季(夏至日),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夏至日,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日影最长。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影子可以朝南,也可以朝北,且直射时无影子。一般太阳方位与物影朝向相反,但极点一致,即北极太阳永远在南,影子永远朝南;南极则相反。
(2)日出、日落时日影朝向
在北半球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从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因此日出时日影朝正西,日落时日影朝正东。
北半球夏半年时太阳多直射,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北升起,西北方落下。日出时日影朝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从春分至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方向也逐渐北移;从夏至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南移。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于夜,南半球反之。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从秋分日到冬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南移;从冬至日到第二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北移,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四季更替与五带
四季的更替是昼夜的长短和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本质上是地球公转运动的4个时间段的等分法则。全球除赤道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换而变化,使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不同的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差别导致太阳辐射具有显著的纬度高度(地区)差别,这样就在地球表面形成了四季的更替和不同的五个气候带。我国的四季气候仅仅是北半球的四季气候,南半球的四季则在季节的时间上与北半球相差182天左右。注意这些区别。五带就是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还有其他一些划分法则。
地球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运动的,因此地球的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运动。地球自转运动与公转运动的关系是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赤黄交角来标示的——这是中国人命名的,也是现在全世界通用的法则。
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的交角,叫做黄赤交角,目前的度数是23°26′。本质上,这是中国人计算南北回归线的法则。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就是一个回归周期1回归年,具体的就是中国古人的24节气法则。

中国古人的圭表,表高8尺,标示直角的一条边,而另一条直角边为所测日影的长度——记载在《周髀算经》中,我希望数学学得好的、古文基础好的读者去从新翻译一下,这是数学界欠下的一笔很深的历史账。当时中国古人就运用三角函数法则测定和计算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圭表的运用,还要结合【日晷】,也就是一个【正圆360°,中国古人又称为量天尺】
圭表的功能,大致有如下几个功能:
1测定当地地方时,实际上就是测定地球上某地地平面相对于太阳逆行自转了90°;规定了当地的经度,则可以计算【时差】和经度跨度、经度差;
2可以测定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当测定了【黄赤交角23°26′,今天所说的南北回归线】之后,也可以当测定和计算当地的纬度高度;也可以计算纬度跨度;也就可以计算地球公转运动轨道
3可以通过昼弧夜弧的长短变化,测量和计算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直角三角函数法则,就是在实际的测量和计算中产生和运用的。


中国古人是把“时间”看成是“三角函数”——“太极阴阳图”的本质,在西汉时代,公元前1世纪,已经运用直角三角函数计算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的孟庆云教授在《中国医药报》1997年12月9日第六版《中医学中的数学文化》一文中指出“在中国古代科学中,数学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它还以自然哲学等文化意蕴参与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也是赋予中医学特质的重要因素。”同时,文中指出“生命是时间函数的科学命题。”见《中医百话》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本第315~316页。正因为如此,生命就可以预测。时间有地球自转余弦函数周期时间、地球公转正弦函数周期时间、月球自转公转函数周期时间。而时间是关于天体角速度、位移弧度的直角三角函数周期,中国古人运用太极阴阳图标示了出来。也就是说:时间的概念是一个直角三角函数概念,是通过直角三角函数法则测定和计算的。
2015-08-24 08:49 6楼
三、阴阳学说与天体轨道运动特征
阴阳学说与地球自转基本特征:
1地球自转的中心
地球 的自转是一种绕轴的旋转运动,地球的自转轴称为地轴。地轴的空间方向是稳定的,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由于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因地球所处位置的不同而改变,在地球上看,北极星在天空的位置几乎是不动的。这是人为规定的,地球上是不存在的。这是中国古人发明了指南针之后进行的概念的规定。由于指南针始终指向一个固定的方向,中国古人规定为南方,相反的一方规定为北方,上空的星体,相对固定不动的叫着北斗七星。这样,具体规定了东南西北。
2地球自转的方向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这是今天的地图、地球仪上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坐标图而言的。从北极上空看就是逆时针自转,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旋转。中国古人的计算法则,是上为南、下为北、左为东、右为西,与今天的地球仪和地图册颠倒了180度,这是人为的。由于中国古人同时规定地球的公转运动为今天的顺时针方向,自转为今天的逆时针方向运动,这样5000年来,《周易》《内经》中的顺逆运动——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方向,就发生了不同的规定。今天规定为自转公转同向了。与中国古人的顺逆规定发生了改变,这样,计算起来,就容易出现错误。5000年来,《周易》中的“易,逆数也”没有一个后世的中国的学者翻译正确,错误问题就出现在这里。请大家务必注意这一关键性问题——搞不清楚,就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之时的地球仪的运动方向——这是今天教科书上规定的方向,而且是以从北极上空看为准的。相反看,则是从南极上空看,运动的方向有发生了改变。中国古人面对北极星时,地球自转就是逆时针自西向东运动的。北半球的公转气候则是顺时针运动,这就是《内经》主气不变、客气逆转的道理——中国古人用“五运六气推转盘”来揭示的。由于现代学者不学习,不知道其中的自然科学真理——反而埋怨中国古人“伪科学”贻误后人!
3地球自转的余弦函数周期
地球自转一周360度——天空某一恒星连续两次上中天的时间间隔,所需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称为一个恒星日,它是地球自转的恒星周期。这里的上中天——是指天体每天经过观测者所在的子午圈平面两次,离天顶较近的一次叫上中天——注意这里的球坐标系概念,很重要。注意这里的子午圈平面,就是中国古人的计算时辰的标志演变而来的。若以太阳以及太阳光为参照物,则一日的时间长度为24小时。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周期为1天为24小时。与选定的参照物不同而略有差异。
4地球自转的速度:
角速度的概念:就是地表各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角速度的大小约为15°/小时,即每4分钟转过1°。南北两极点的自转角速度为0。这在《内经》中和中国历代的文献中,记载的就是这个法则。单位时间有12时辰、有年、有月、有日、有24节气、有四时、有候、有72物候、有五运、有五行、有五行时、有三气、有六气等等。有的是自转的单位时间,有的是公转的单位时间。由于我们在5000年后的今天都没有区别开,所以以前的诠释全是一本糊涂账。
线速度的概念:地表各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线速度的大小因各地纬度不同而有差异,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赤道的线速度最大,为1670km/小时;南北纬60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南北极点的线速度为0;纬度相同的两地,线速度相等。《灵枢•五十营第十五》中的计算法则,似乎就是“弧长”,人体的810丈,似乎就是“线速度”。具体的由于没有更多的历史资料,我不知道是或者不是,请各位读者去查阅历史资料,研究并得出正确的结论。毛主席说“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不知道读者会不会算?是如何计算的?
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更替现象——中国古人说“昼为阳,夜为阴”就是这一本质的揭示;
(2)产生不同的地方时——这是用经度法则计算的,就是中国的“子午为经”的12地支、12时辰法则的细化,4分钟转个经度1°来计算的。请大家务必注意,地方时的不同,是地区经度不同造成的,当规定了统一的时区、区时,则地方时,又可以相互换算。这是球坐标系产生的原因和基础以及标志。只有用球坐标系经纬网、经纬度,才能够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周期、角速度、位移弧度三者的关系,关于球坐标系的实物,就是中国现在能够看到的圭表。
(3)产生地转偏向力,假设地认为就是中国古人的“五行所胜、所不胜”的力
(4)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阴阳学说与地球公转的特征

1地球公转的轨道
地球公转的路线叫做地球公转的轨道,它是近似正圆的“椭圆”,笔者查到:这是董仲舒记载中国计算地球公转轨道的概念。梁启超不知道其中的含义,写下了臭名昭著的《阴阳五行之来历》一文。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每年一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做近日点;七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做远日点。“轨道”一词,中国的最早的历史文献在《史记•天宫书第五》中“---轨道,司其出---”《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中“---验于轨度,以次,作《天宫书》第五。”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人在汉代已经知道运用“轨道””轨道度数”的概念来描述天体的运动。中国古代叫做“黄道”的,今天的学者改称为地球公转轨道。赤道本是地球自转的轨道,今天又改称为0°纬线,以此划分地球的南北半球。不注意这些古今差别,自己就会糊涂。
2地球公转的方向
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的方向相同,这是今天的规定,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沿顺时针方向绕太阳 运转。这与中国古人的规定是一致的,只是中国古人的地图、地球仪与今天的颠倒了180度,中国天体物理学界、地球物理学界至今没有统一这些认识,不知道问题出错在今古地球仪和地图册颠倒了180度上,反而指责这是封建迷信、唯心主义、机械主义、伪科学等等。邓铁涛教授发现了这一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这一问题,反而开始怀疑自己的正确性,于是改弦更张了。值得我们很好地反省呀!历代反对阴阳五行的学者、专家都是发现了问题,却没有纠正问题,然后走向另一个极端错误的方向。
3地球公转的正弦函数周期
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单位是1年,但因选定的参照物不同而一年的时间长短和名称略有差别。若以距离地球遥远的一恒星为参照物,则地球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为365日6小时9分10秒,这叫做一个恒星年,它是地球公转的恒星周期。若以太阳的回归运动为参考依据,则一年的时间长度为365日5小时48分46秒,中国古人是以365.25天=365.25°来描述的,从365.25度的“轨度”的黄道度数来看,说明了中国古人认识到的公转回归周期365.25°>360度的圆周,也说明了这是一个“椭圆”——只是中国古人说“这是大周天”,而且中国古人已经测定和记载是“椭圆”的概念——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有记载。中国古人又称为365.25°的轨道周期,我电话咨询了南京天文台的一位姓李的专家,他说这是正确的。由于我没有研究,不能是正确错误,我都希望读者去研究。其实正确与错误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这种思想,思维的方向就是科学而正确的。
4地球公转的速度
(1)平均速度:平均角速度为1°/日,这样按公转一周360度计算,就是360日,与实际的公转回归周期365.25°有5.25度的差距,中国古人在汉代测定为365.25°,与今天运用地球卫星测定的365.22°,误差很小。这是太阳本身也在运动的结果。平均的线速度约为30km/秒,地球绕日的轨道长度为94000万千米。毛主席说“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是地球自转的轨道线速度,而不是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因为这里94000万公里/365.25天≈258万公里/日≠8万公里/日。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为1670km/小时x24小时≈8万里/日。注意这个算法,中国古人没有具体的线速度,要用角速度、自转周期时间、公转周期时间换算。
(2)角速度变化:一月初,近日点,角速度为61分/天/日;七月初为远日点,角速度为57分/天/日。线速度和日地距离也有变化。中国古人用的平均角速度1度/日/天。这个具体的数字记载在《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的原文中,以及其他七篇运气大论中。所以,中国古人很巧妙地运用了地球自转周期、公转周期的相互换算和相互作为参照物。并且以月球的朔望周期为共同的比较参数,这样,地球自转、公转与月球的公转运动就可以连续永远地计算下去。中国的万年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关于“近日点、远日点”中国古人用圭表测定是依据昼弧夜弧的长短变化为依据的,记载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中,这也是“五运六气”中的“初运”,也就是地球公转轨道的初始点,要规定为中国农历“大寒节”为开始的科学依据。涉及定向圆、矢量、向量的数学及物理学方法。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最早记载的书籍是《周髀算经》中二十四节气的日影的长短的记载和计算法则,这是必须用三角函数才能够计算和测定的。中国中医古代医书中有记载,金元时期刘完素和明代张介宾都有记载。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周髀算经》日影长短的记载,通过我用比例尺法计算,春分秋分的纬度高度大致为北纬43°,正午太阳高度角为47°。用正弦、余弦定理去计算一下,是可以计算出其他22个节气的太阳高度角大小的。这是中国古代数学和现代高等数学的鼻祖。也是保证中国天体物理学领先全人类的前提和基础。
(3)四季更替、五带产生——这就是中国古人的四时春、夏、秋、冬与五季春、夏、长夏、秋、冬的划分法则。这也是中国古人的六气或者五气、五行、五行时相对应的风、火(相火、暑)、湿、燥、寒周期性变化更替的自然科学本质。五带则是纬度高低的五分法则。这就是王冰所说的“六气为经,五行为纬”,吴筠说的“四时为经,五行为纬”的自然科学本质。由于这些概念是无形的概念,而且是地球自转公转的运动状态。
2015-08-24 08:51 7楼
四、五行学说与天体坐标及轨道运动的关系
1 天球坐标:
依据:唐•吴筠“经以五行,纬以四时”;唐•王冰《天元玉册》“六气为经,五运为纬”,说的是经纬网的概念,也就是球坐标的概念,今天划分为天球、地球。中国古人的天球概念,在《尚书•顾命》记载“河图天球传”,实际上,河图是一个天球以及天球的轨道运动编码系统。具体的依据是,刘歆说“河图洛书相为经纬,九宫八卦相为表里,此语自有传授,非后世所能言之”——这一句话也成了2000年的谶语。河图洛书是一个天球以及天球的运动系统——这在中国国家天文台、北京古天文台有天文仪器为证据。
2天体轨道,如地球自转轨道

(2)天体公转轨道
面对北斗七星地球逆时针公转和自转这是今天的规定。自转的方向与中国古人的规定是相同的。但是,公转的规定与中国古人相差了180度,而且现代地球仪和地图册颠倒了180度,中国地球物理学界、天体物理学界、数学科学界都被忽悠了。不知道错误出在古今地图颠倒了180度,一切都需要换算。
赤道面为地球自转的轨道轨迹平面,现在又用来标记地球纬度的起点0度,中国古人没有0度的概念——用“中”来标记,以此划分地球的南北半球。23°26分,中国古人叫做“赤黄交角”,而今天叫做“南北回归线”,就是23°26′S、23°26′N的含义。赤黄面就是中国古人的黄道轨迹——本质上是地球的公转轨迹、轨道平面。66°34′就是今天的南北极圈的概念:66°34′S、66°34′N。
关于“黄赤交角”为24°的记载,最早见于《隋书•天文》,记载说,是张衡用浑天仪法则,测定了“黄赤交角为24°”——这个交角只有用直角三角函数法则测定和计算。
3天体轨道函数周期
(1)天体自转轨道余弦函数周期2期法则——阴阳法则
(2)天体公转轨道正弦函数周期5期法则——五行法则
2015-08-24 08:53 8楼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中的地球公转周期的计算法则

原文:“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下为寒变,奉长者少。”
原文是在说地球上地处北半球的我国的公转气候的春天的养生法则。同时也是公转三月的时间和公转91.3125度的角速度的描写。南半球则为秋天。3x30.4375=91.3125度=91.3125天(日)。这里换算为公转的线速度为94000万公里/4=23500万公里,自转线速度以赤道计算4万公里x91.3125=365.25万公里。其他三季也是如此。
由于30.4375天、日是地球公转回归正弦函数周期365.25日、天的12等分法则,包含了地球公转角速度、位移弧度的计算法则。现在的历法书籍、天文书籍,没有人指出这一本质和计算方法,不能解释其科学本质和科学内涵。
中国古人运用“月球绕地球公转运动的朔望周期29.5天”比较计算,计算方法:中国古人实际测定月球绕地球的“朔望周期”为一周、一次计算为一月等于29.5天,这样29.5x3=88.5天,春三月如此,其他三月也如此。这是计算“月球绕地球运动的朔望轨道周期”,354天的含义是月球绕地球12圈次的实际周期概念。384天,则是月球绕地球13圈次的实际周期概念。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29.5天,是以地球自转一周360°且为地球公转轨道黄道轨道1°=1日=1天为参照物,实际上,以“太阳光不动”作为轨道参照物,而不是以“太阳视运动作为参照物”。
原文:“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我国公转气候夏季的3个月养生应该注意的养生法则。南半球则为冬天。“冬至重病”则是说的我国地理气候夏至到冬至是在地球公转182.625度之后,发生病情的转变和加重的变化——公转182.625度,实际上也是公转182.625天以后发生的病情加重或者走向死亡的情况。病情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时地球公转了182.625度。是公转91.3125°的计算法则3x30.4375=91.3125度=91.3125天。
中国古人运用月球绕地球公转运动的朔望周期29.5天来计算,计算方法是:中国古人实际测定月球绕地球的朔望周期为一周、一次、一圈计算为一月等于29.5天,这样29.5x3=88.5天,夏三月如此,其他三月也如此。连续计算则是这时完成88.5+88.5=177天,这是月球绕地球运动6个月——6圈次的实际轨道周期

“冬至重病”的理解不是日本人丹波元简说的“据前后文例,四字恐剩文”错误认识;
张介宾说的是“火病者畏水也”显然又是错误的,火病者是得水而灭火而愈,而不是畏惧水而害怕用寒凉法或者补水滋阴法,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临床上也是错误的有害的。比如高热病人,如果不用大剂量的白虎汤、三黄泻心汤之类方剂,不用大剂量的寒凉药物进行治疗,肯定病人是走向死亡。因此张介宾的说法是错误的。应该改为“火邪畏水”才成立。在这里就是不知道地球自转公转的法则所致的谬衍经旨;
张志聪说:“今夏逆于上,秋无以收,收机有碍,则冬无所藏,阳不归原,是根气以损,冬至时寒水当令,无阳热温配,故冬时为病,甚危险也。”张志聪之说似乎是正确的,因为认识到了冬至时寒水当令——这是地球公转轨道黄道轨道北半球我国区域地理气候的情况。但是,从文意看,又把违逆夏气养长之道则伤心的前提换了。
原文是说“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前提是违逆夏季养长之养生规律,就会伤害心脏、心气,秋天可能发生疟疾,到了冬季就可能加重而死亡或者病情进一步加重而恶化。这是冬季心脏疾病猝死的自然气候因素——轨道运动因素。也就是我与范俊德副教授已经提出的人类的轨道基因(时间基因、气候基因、环境基因)所致。因此“冬至重病”不是剩余的文字,相反,应该将其他三季的养生规律补充出来如下:
“春三月---秋季重病”;
“秋三月---来年春季重病”;
“冬三月---来年夏至重病”。
运用五行学说之原理,本质上,就是地球公转规律——黄道轨道平面的4期、5期等分法则,与地球自转轨道平面4期、5期等分法则不同。

原文:“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以北半球我国地理气候来说明——地球公转三月的气候与养生之规律。
计算方法是这样的,可以用加法,也可以用乘法。
地球公转轨道公转91.3125°度的计算法则3x30.4375=91.3125度=91.3125天。连续计算则在这是完成了30.4375°x9=273.9375°
中国古人同时运用了月球绕地球公转运动的朔望周期29.5天来计算,这里的计算方法是这样的:中国古人实际测定月球绕地球的朔望周期一周、一次、一圈计算为一月等于29.5天,这样29.5x3=88.5天,秋三月如此,其他三月也如此。这时连续计算,月球绕地球9圈次的实际周期为88.5x3=265.5天

原文:“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原文:“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这里的四时是指地球公转轨道正弦函数周期4期法则,即91.3125x4=365.25度的法则,也是对前文的一个总结。
中国古人同时运用了月球绕地球公转运动的朔望周期29.5天来计算比较计算。计算方法是这样的:中国古人实际测定月球绕地球的“朔望函数周期”为一周、一次、一圈计算为一月等于29.5天,这样29.5x3=88.5天,冬三月如此,其他三月也如此。这时连续计算,月球绕地球12圈次的实际周期为88.5x4=354天,这就是中国古人的1岁的法则和具体的数据。
由于地球绕日公转回归正弦函数周期365.25天、日,计算为1年与月球绕地球12圈次周期354天计算为1岁的差值为365.25天-354天=11.25天,这就是“岁差”的本质含义。本质上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回归周期与月球绕地球的朔望周期是不同的,长短不一致所形成的结果。
由于这个差值始终存在——由于地球公转周期与月球公转周期不同所导致的结果,为了连续比较计算,就必须增加一个月,计算为13月为384天,这就是“闰月”的本质。365.25天与354天的最大公约数为360天,计算为360度,作为24节气的“正天球”标准,计算地球的公转运动,每一节气,就为15天,也计算为黄道=公转轨道15°;二者的最小公倍数为19,是这样计算的365.25天x19=6935天≈354x19=6726天。这就是19年左右,置7闰的科学依据,这里的科学本质,就是地球绕日公转回归周期19年“圈、次、周期”与月球绕地球公转运动朔望周期29.5天运动12圈次计算为1岁,在19岁时,月球绕地球实际朔望周期为19x12=228圈次,是大致相等的,又进行下一个19年周期的比较计算。地球回归1周期与月球朔望周期12圈次=12期,按黄道轨道周期计算,19年大致吻合一次,轨道位移度数大致相等。
《周髀算经下卷之三》记载:“阴阳之数,日月之法,十九岁为一章。四章为一蔀,七十六岁。二十蔀为一遂,遂千五百二十岁。三遂为一首,首四千五百六十岁。七首为一极,极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岁。生数皆终,万物复始。天以更元,作纪历。”
原文“十九岁为一章”,就是指地球自转周期、公转周期与月球公转周期规定相同的轨道起始点位置,则19年内大致吻合一次。现在的计算法则,就是阳历——地球绕太阳公转回归周期365.25天计算为1年。用2月4日计算为轨道开始和结束的状态,同时阴历——月球绕地球公转朔望周期12圈次计算为1岁。用“正月朔日平旦”计算为轨道开始和结束的状态,二者的轨道状态19年吻合一次。故称为“十九岁为一章”;“四章”的含义则是4x19==76岁,这就是原文“四章为一蔀,七十六岁”的含义;“一遂”的含义则是20x76==1520岁,这就是原文“二十蔀为一遂,遂千五百二十岁”的含义;“一首”的含义则是3x1520=4560岁,这就是原文“三遂为一首,首四千五百六十岁”的含义;“一极”的含义则是7x4560=31920岁,这就是原文所说的“七首为一极,极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岁”含义。
《内经》的法则,与今天的《万年历》规定的轨道初始点是不同的。《内经》五运六气法则,计算五运的开始与结束、计算24节气的开始和结束、“六气”的开始和结束、按今天的术语称之为“六期法则”,均是从24节气的“大寒节”开始和结束的,这里是主运——地球公转周期1年365.25天——阳历五期、五行、五运法则,各73.05°;主气——地球公转周期1年365.25天——阳历六期、六气法则,各60.875°;主气主运中以月球周期计算主气——月球绕地球公转朔望周期12次354天——阴历1岁六期、六气法则,各59天;以月球周期计算主运——月球绕地球公转朔望周期12次354天——阴历1岁五运、五期、五行法则,各70.8天。客运也是如此,涉及地球公转周期与月球公转周期。实际上,这里主运、主气;客运、客气,本质上,涉及今天“角速度、位移”单位大小的含义,也就是说,本质上用不同的“角速度、位移”来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月球绕地球的公转运动,规定的轨道初始状态都相同,然而,因为“角速度、位移大小单位”的不同,就会出现“数有迭移”的情况——轨道度数有差前错后的情况。

原文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人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原文中“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中的“少阳、太阳、少阴、太阴”,汉代人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是这样记载的:“春者,少阳之选也;夏者,太阳之选也;秋者,少阴之选也;冬者,太阴之选也。”说的是四季,这就是四季与“少阳、太阳、少阴、太阴”的对应和匹配关系,是地球公转气候。由于在《内经》中出现,自然地用中医学术语来解释的,可以是指人体的经络,同 样是成立的,即:
少阳——指的是足少阳胆经与肝经互为表里;
太阳——指的是手太阳小肠经与心互为表里;
太阴——指的是手太阴肺经而不是足太阴脾经;
少阴——指的是足少阴肾经而不是手少阴心经。
结合下文,理解为地球公转运动的四季4期更替更准确,下文把“四时阴阳”和“阴阳四时”作了2次强调,在写作时又颠倒了二者的顺序,就是为了强调阴阳的含义的2分法、4分法则与后面的6分法则的不同,这里的阴阳=365.25度/2=182.625度的含义。
“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互文见义,说的是春夏秋冬养阴阳,这里有自转之阴阳——指每一天的天气变化情况,白昼与黑夜相距180度角度,时间上相差12小时,线速度以赤道计算相差4万里,同时又完成公转运动0.5度,时间半天,公转完成位移为258/2=129万公里以及公转状态下的白昼和黑夜的长短变化;也有公转之阴阳——指的季节性气候变化——中国古人以5天为标志分为72物候,实际上就是5度X73.05=365.25度=365.25日=73.05度X5。本质上是说,养生既要重视季节变化(地球公转阴阳),又要重视每一天昼夜天气变化(地球自转阴阳)。由于自转中有公转,公转中有自转,二者同时存在,割裂了二者的联系,肯定是错误的养生、治疗法则。历代中医大家仅仅认识到某一个正确的方面。中国古人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法——今天仍然用这种方法,只是作了细微的改进和概念上的国际化——没有使用中国古代的相同含义的相关的术语或者把相关术语作了规范。主要是后世有了0度的概念之后,取代了“中”的概念,也取代了“子午为经”“卯酉为纬”的中国古老的等份经纬度、等份地球自转与公转角速度、位移、周期的概念,用具体的5度——中国古代叫“候”——区别于5天,15度,30度,45度,60度。均记录在原始的《内经》文献中。
原文: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
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原文是说遵从阴阳之道就能够生存,违背了阴阳之道就会死亡。遵从了阴阳之道就会身体正常,违背了阴阳之道就会身体正气混乱。违反正常的状态叫做逆乱,这又叫做内格。因此,圣人不是仅仅治疗既发病,而是主张防治在疾病没有发生之前。这好像一个国家,不要到了乱子发生后才去平定,而是要防犯于动乱发生之前。治病防病的道理与治乱防乱的道理是一样的,相同的、相通的。这一条原文集中体现了《内经》“未病先防”的思想。这正是研究预测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防患于未然”。孔子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且不可再生。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十分宝贵。因此,在古人看来,预测生命的未来意义十分重大,必须准确把握。这里的阴阳有地球自转阴阳、地球公转阴阳的不同,因为计算的起点和终点的不同,实际上就是昼半球、夜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的不同,还有地球自转、公转轨道运动方向的不同,就必需分别顺转与逆转——这是一者动,另一者不动的法则。
这里的“顺与逆”的含义理解很重要,在中国古代的《内经》中“顺”是指的中国所处的北半球的公转气候为公转轨道运动的方向的具体定位:东南西北为顺时针方向,上为南,下为北,左为东,右为西。这是地球仪或者地图册的定位体系。地球自转则与之相逆,现在全世界规定为面北为上,面南为下,这样,就把地图册和地球仪颠倒了180度。不论地球仪、地区图册怎样改,但是北极星是改变不了的,面对北极星的运动地球自转始终是逆时针运动。这就是中国古人强调顺逆的本质。《周易》中“易,逆数也”的本质——就是计算天体自转公转轨道方向的不同的规定。这样,就可以计算地球自转公转周期已经完成的状态——这就是我们祖先所说的“过去”;同时也可以计算地球自转公转没有完成的状态——这就是我们祖先所说的“未来”。
“春三月……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黄道轨道——地球公转轨道91.3125度;这里换算为地球公转的线速度为94000万公里/4=23500万公里,还要注意这里的“春三月”用中国古人的太阴历,就是我们现在的“农历、阴历法则”,计算为29.5x3=88.5天,这是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实际周期。正是中国古人计算和测定了月球的公转周期,这样就可以与地球公转周期相比较。
自转轨道系统线速度以赤道计算完成4万公里x91.3125=365.25万公里。0°到90°,12时辰制中的三个时辰,等于24小时周期制中的6个小时,中国古代100刻钟的25刻,同时公转0.25度
“夏三月……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黄道轨道——地球公转轨道91.3125度;这里换算为地球公转的线速度为94000万公里/4=23500万公里,
自转轨道系统线速度以赤道计算完成4万公里x91.3125=365.25万公里。90°到180°,12时辰制中的三个时辰——等于24小时周期制中的6个小时,中国古代100刻钟的25刻,同时公转0.25度,累计为0.5°=50刻
月球绕地球公转3圈次周期实际为29.5x3=88.5天
“秋三月……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黄道轨道——地球公转轨道91.3125度;这里换算为地球公转的线速度为94000万公里/4=23500万公里,
自转轨道系统线速度以赤道计算完成4万公里x91.3125=365.25万公里。180°到270°;12时辰制中的三个时辰——等于24小时周期制中的6个小时;中国古代100刻钟的25刻,同时公转0.25度,累计为0.75°=75刻
月球绕地球公转3圈次周期实际为29.5x3=88.5天
“冬三月……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黄道轨道——地球公转轨道91.3125度。这是地球公转轨道上的角度、角速度、时间、位移、轨道周期的计算法则。这里换算为公转的线速度为94000万公里/4=23500万公里,
地球自转轨道系统线速度以赤道计算完成4万公里x91.3125=365.25万公里。270°到360°,12时辰制中的三个时辰——等于24小时周期制中的6个小时,中国古代100刻钟的25刻,同时公转0.25度,累计为1°=100刻
月球绕地球公转3圈次周期实际为29.5x3=88.5天。这样月球绕地球公转12次、圈,实际周期为88.5天x4=354天。与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回归周期365.25天,二者的角速度与位移是不一致的。这样中国古人在公元前一世纪时候,就采用阴阳合历法则,具体记载在《周髀算经》中。《内经》中的五运六气法则,本质上,就是计算地球自转公转函数周期与月球绕地球公转函数周期的比较法则的文字记载。五运六气法则与地球自转公转运动、月球公转运动也是相吻合的。
四季共完成公转94000万公里的线速度,自转则以赤道计算完成4万公里x365.25=1461万公里。一回归年中地球自转完成的总的角度为360x365.25=131490°。
正是顺应四时不同情况而变化调养精神,以达到防病于未然。这是地球公转的气候,针对的是中国的所在地北半球而言,则南半球季节是相反的,虽然同样是四季。
2015-08-24 08:55 9楼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中的经纬网经纬度法则、轨道法则、角速度法则、自转公转法则

原文:“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六合”又有以下几种含义:
《淮南子》上说的经纬网中的经纬度的计算法则。用12地支等分地球的经纬度为6分的等差数列法则。即是球坐标系经纬网中经纬度的12等分等差数列法则、6等分等差数列法则。中国古人关于“六合”概念和运算,本质上,是球坐标系经纬度、天体自转公转函数周期时间、角速度、位移的换算。
一、直角坐标系与球坐标系的结合
东、南、西、北四方——这是中国古人的直角坐标系法则,结合上下方,称为“六合”。这时的“六合”的含义,与今天天球、地球实为同一个概念的不同的词语,相互为词,属换称的手法。指球坐标系天球的经纬网中的经纬度、地球的经纬网中的经纬度的6等份法则。与今天的180度法则不同的是:中国古人用阴阳法则——阴干、阳干;阴支、阳支来区分180°。中国古代地球仪、天球仪是一个罗盘上架设一个地球仪或者天球仪——中国古人称为浑仪与天仪,北京古天文台有实物证据。
二、经网经度与纬网纬度的换算法则
十二支与五行的化合,即:
子丑合化土——球坐标系经纬网中的经网经度分界线“平面”之间的两点连线变化成了纬网纬度连线“平面”;
寅亥合化木——球坐标系经纬网中的经网经度分界线“平面”之间的两点连线变化成了纬网纬度连线“平面”;
卯戍合化火——球坐标系经纬网中的经网经度分界线“平面”之间的两点连线变化成了纬网纬度连线“平面”;
辰酉合化金——球坐标系经纬网中的经网经度分界线“平面”之间的两点连线变化成了纬网纬度连线“平面”;
巳申合化水——球坐标系经纬网中的经网经度分界线“平面”之间的两点连线变化成了纬网纬度连线“平面”;
丑未合化土,这是说的球坐标系经纬网中的经网经度分界线“平面”之间的两点连线变化成了纬网纬度连线“平面”。
这是地球、天球以及天球轨道运动的轨道坐标12等分等差数列法则演化为5等分、6等分的等差数列法则。十二时辰与五行的化合关系,匹配关系,对应关系,如果年、月、日、时中的天干地支排列中出现以上二支,称为相合。共计“六合”如:地支中有丑、未二支,是为相合,有合好之义。若没有,则不为合。在五运六气中,此含义用途最广,意义重要。由于中国古人用天地支等分球坐标系经纬网、经纬度造成的。这些化合关系,是计算球坐标系经纬网、经纬度以及公转自转运动的轨道角度度数、位移及函数周期时间的等差数列法则,一定要重视。不然,不知道其具体含义,也不明白其力学原理——本质上是天体的引力学原理。
常说“晓阴阳,通六合”,指的是阴阳五行规律。六合之后,又化为五行。这样,相合之中又有生,有克。这种生与克,是球坐标系中经纬网的互换法则:
子与丑合,子为水,丑为土,土克水——是球坐标系经纬网中的经网的经度,换算为纬网中的纬度;
卯与戍合,卯为木,戍为土,木克土——是球坐标系经纬网中的经网的经度,换算为纬网中的纬度;
巳与申合,巳为火,申为金,火克金——是球坐标系经纬网中的经网的经度,换算为纬网中的纬度;
六合之中三合且合中有克。而合中有生,则是越合越好,越来越好,越来越合作,越来越密切、默契。这在选择双打选手的体育项目上很有实用价值。如:
寅与亥合,寅为木,亥为水,水生木——是球坐标系经纬网中的经网中的经度,换算为纬网中的纬度;
辰与酉合,辰为土,酉为金,土生金——是球坐标系经纬网中的经网中的经度,换算为纬网中的纬度;
午与未合,午为火,未为土,火生土——是球坐标系经纬网中的经网中的经度,换算为纬网中的纬度;
是为合中有生的三组地支。但这种合中有生要不犯相冲与空亡才为上,为大吉。否则,也是无用之合或被人利用之合。常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在老子《道德经》“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的基础上演化形成的,本质上说的是地球、天球的经纬网、轨道网的球坐标系与轨道力学原理以及其精确的计算法则——人类个体生命质点在地球自转公转轨道上合一作质点运动,必然死亡——这是轨道力学原理决定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扩展为“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万般规律,不逃阴阳五行之理。由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规律,是目前人类尚不能控制和左右的自然力量和规律。这是目前太阳系中最大的力量决定的。一定要注意这里的“天地之道”的含义,就是今天“地球自转公转轨道”的含义
“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的“数”,读“shù”,当然是指“数理”,指“天体轨道函数周期规律”。本质上是人类个体生命质点处在地球自转公转的轨道上,与地球同步轨道被动运动。“其生五,其气三”,讲的“数字”,讲的是“天数”、“气数”、“至数”,即“轨道函数周期规律”。这些函数周期规律涉及经纬网和经纬度、轨道网轨道度数的相关计算,角度、角速度、位移的计算法则,自转函数周期时间与公转函数周期时间的计算法则。
全句的含义是:病人如果地球轨道周期数理上凌犯了阴阳五行规律,就会导致发病。因此,阴阳五行学说是生命的根本规律。《周易》说:“极数知来之谓占”,说的是预测学(术)是通过数字的推算而判知未来。这也是由于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决定的,不是人为的,这是可以精确计算的。
研究生命及预测生命历程,最终要确定在生命历程的时间段或具体时间上是否有病灾、凶灾、死灾、伤灾等种种情况,这才有价值,而且要进行防范和化解,最后化险为夷,化坏为吉,转危为安,方为上策,实为上策。这实际上是地球自转公转运动与月球周期以及地月日三者轨道状态轨道力学运算和应用的科学法则。人,仅仅是地球自转公转轨道被动运动的一个在轨运动的质点——中国古人称为“人是一个小宇宙”,“天人合一”——地球自转公转轨道合一。
《周易》说:“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譽譽者,莫大乎蓍龟”。天下之事,有好有坏,而好坏的信息,是靠正确的方法来预测而得的。对好坏信息结果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应期”,又叫“应验之时期”“报应之时期”,即定准吉事到来或凶事发生的具体时间,这个时间,叫做“应期”——“预报且应时而到之时期”。定应期是一切信息预测的最后阶段,关系到信息预测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所在。中国古人把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进行了科学的计算得到的科学的结论。
前面说到“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含义是:天干与地支组合成六十甲子。六十甲子又每十日为一旬,分成六旬,每一旬以甲为始,故称“甲六”,即甲子旬,甲戍旬,甲申旬,甲午旬,甲辰旬,甲寅旬,共六甲旬,终而复始,始而复终,以定每年之岁运,每月之月码、每日、每时之位置。
60甲子列表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戍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戍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戍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戍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戍 癸亥
中国古老的二进制数字计算的原始编码,规定地球自转与公转方向的编序和轨道初始状态的规定。可以编码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也可以编码月球以及其他天体的自转与公转运动。
从上表可以看出:
“天有十日”指“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计十天干,以此纪日——编码地球自转360°,地球公转1°及月球绕地球公转(360/29.5)°。十日为一旬,共计六旬,每旬始于甲,共计六甲,又称甲六。
纪年——轨道周期编码法。《内经》又称之为“首甲定运”。讲的是首先从甲子开始,确定天体轨道运程。共计六十,故又称六十甲子或花甲子。这是中国古老的地球自转公转周期轨道的编码表。
《淮南子》一书,记载有“经纬六合”“东西为纬,南北为经”
《内经》“子午为经,卯酉为纬”“虚张为经,房昴为纬”以及“余闻天地二甲子,十天干十二地支,上下经纬天地,数有迭移”的记载,实质上是说的地球与天球的经纬网与经纬度的球坐标问题。
中国古人最早使用指南针——地球仪的三大要素就全了——至今在使用中国的发明创造“子午线”、“本初子午线”来确定地球的经纬度——这些均是人为规定的,为了描述地球仪和地图册必需使用的,今天做了改进,没有用10天干了,地支用的很少——已经用具体的阿拉伯数字替代了中国六十甲子的等份等差数列法则。“卯酉为纬”已经用0度~90度的具体的数字符号取代了中国的天干地支计算法则。中国古代的原始法则完整地保存在《黄帝内经》中,这是中国自然科学的奇迹,中国科技史上的 奇迹。由于这是古代地球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的计算法则,科学界已经没有运用中国古代的数字符号和文字符号,在行为上已经是自然地被废除了。“五行”、“五运”是中国古人把圆周360度和自转时间周期(24小时)与公转时间周期365.25天等分为5期的计算法则,包括了今天的角速度、位移弧度法则。5000年的中国历史告诉我们,历代圣贤都有反对和否定“阴阳五行”的,不是他们反对没有道理——而是这些方法保存在中医古籍中,读到阴阳五行理论却不能科学解读其理论本质——已经没有能力读懂自己本民族的科学历史资料。中医界的同志读到了却没有去研究古代的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古代高等数学。这样5000年,大家均不知道“阴阳五行”到底为何物?由于这种方法仅仅保存在中国历法中——中国人称之为万年历,就是10000年均使用均实用的历法——本质上则是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时间、自转公转的角速度、位移的法则。这是中国古代的天体物理学与地球物理学的相关科学理论。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已经现代化了,这仍然是中国的原创而且仍然指导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5000年后的今天测量的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与中国古人的测量和计算误差很小或者说没有误差——实践证明了中国古人的测量和计算是科学的。
三、地球自转函数周期4期法
原文:“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以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图中的“日阴阳”的进一步划分,实际上,是对昼夜节律——地球自转阴阳的细分。中国古人把地球的自转周期时间与人体的气血运动作了规定:平旦规定为地球晨昏线之开始——0度,日中——90度,日西——180度。本质上,这是地球自转轨道的状态180度状态的规定,只是中国古人规定地球自转的方向面对北极星为逆向运动。平旦是以我国东海海平面为依据,由于我国东部的浙江、江苏、山东、台湾、福建、广东等地,东临大海,一天之中见到日出规定为早上,为一天的开始,在这些地区生活的人们,在夏季在凌晨3点钟左右就可以看见天光——天就开始明亮了——所以,中国古人一直采用的“寅时法则”——就是以今天凌晨3点至5点计算为寅时,为一天的开始——见到天光——日光为依据——这在汉代以前,夏、商、周三代采用了。子、丑、寅三个时辰来计算一天的开始,到汉代才固定下来,与中国的东部见到天光“晨昏线的晨线”为依据,这也就是董仲舒所记载的“三代改制”,梁启超不知道其含义,写下了错误批判的《阴阳五行的来历》一文,影响也是十分深远而且有害的,希望后世学者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批判地继承和发展。
在《素问•阴阳离合论》中还要继续规定和划分。注意四时与三时的区别,四时是公转气候的四季,实际上就是公转轨道上的4期为365.25日,椭圆周为365.25度,位移弧度为365.25°弧线;三时在这里显然是指自转一天中的白昼的3个时间段,周期为180度。与黑夜的180度共同构成360度。张志聪说:“一日分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这就是自转周期360度的四分法与公转周期365.25°的四分法,面对北极星“天道顺旋、地道逆旋”——顺逆就是今天的顺时针与逆时针运动的方向——这是今天的定向圆、矢量、向量的数学、物理学法则,就是以我国的公转气候更替来说明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方向和月球的自转公转方向。在〈〈周易〉〉中又称为“四营法”,一分为二的法则在〈〈内经〉〉中称为“五十营法则”这些都是由于中国古人把一天分为12时辰100刻制与今天的24小时制,今天划分为24个时区的实质是相同的,这样时间、角速度、位移就可以相互换算。






说明:这组图说明了地球自转的方向。中国古人用的是八卦图、先天图、后天图等等来说明的,也用数字标明的,就是先天数、后天数以及“甲子数”等等。这里的旋转方向《内经》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0度与180度“水火者,阴阳之征兆”——这是南北定位的标志,通过指南针标明轨道定向圆的方位,也通过指南针建立了直角坐标系。《内经》的原文包含了地球公转的方向和轨道角速度、位移及其直角三角函数周期。



说明:这个图是地球仪吗?不是。仅有经纬网与经纬度,没有方向、没有地轴,所以不能说明是地球仪。方向是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才规定的。地球上本来是没有方向的。是中国人用指南针规定的。地轴也是没有的——中国古人运用“开闔枢”原理建立的。



说明:这个图没有极点、没有方位、没有运动方向。刘歆的“经纬、表里”说就是这个图的含义。
2015-08-24 08:56 10楼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中的自转公转法则、数字地图、数字地球仪法则、二进制法则、五行角速度等份法则
原文:“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
所谓四时之胜也。”
论述是用圆球的概念来论述的——“天有八风,经有五风”这说的是地球和天球的经纬网的8分法则与5分法则。“经”是经纬网、经纬度的含义,风则是风力——地球自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的综合力学概念,中国古人没有这3个概念,用的是“胜”的概念,而且是以北半球的我国公转气候为准来进行描述的。“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这里虽然是是四时之胜,却实际上是用的五季,也就是356.25/4=91.3125°与365.25/5=73.05°的差别,实际上,就是角速度的大小差别,为18.2625度之差,《内经》很多描述是用18日来描述的,要换算。《史记》中有“均五行,推五胜”的记载,就是说的这个法则。主要是由于自转360°为一周,为一日,约为公转1°和公转365.25°的公转轨道度数比较(365.25°-360°=5.25°)有5.25度的角度之差,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轨道,这个差值,只能用圆周的性质比较:说明一个是正圆360°,一个是365.25°>360°的椭圆轨道,进行五等分之后,有余数,即小数点尾数的不同,需要进行处理。公转周期的91.3125度整数/时,73.05度/行/运/星/季要进行计算。这里还没有规定轨道开始的状态,只有四分和五分的等份法则,只有规定了轨道的初始状态,才能作相应的计算,这就要规定东西南北和公转轨道的初始状态——实际上就是“终始”
的问题——今天叫做定向圆、向量、矢量——中国古人在《内经》中是讲清楚,这样,地球公转的具体函数周期时间和具体的角度以及公转的位移弧度就可以测定和计算。
“八风发邪,以为经风”中的“经”可以理解为球坐标系中的经纬网中经纬度,也可以理解为“经络”。这里两个含义可以兼而有之。八风是说风向的角度为22.5°——今天地球物理学、天体物理学一直在沿用。
原文:“东风生于春,病生于肝,俞在颈项;
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
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
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这是地处北半球的我国公转气候为依据而划分的公转轨道5期的轨道状态。由于中国古人在当时已经明确“南北为纬,东西为经”《淮南子》《史记》中有球坐标系中经纬网概念。通过我国的区域地理、区域地图中的气候变化来阐述地球自转公转轨道的初始状态,这样就能很好地进行计算和掌握运用。“肝生于左”的概念——这是地球的公转状态和自转状态的初始轨道状态的描述方法,而不是解剖上的肝脏部位。很多人以此嘲笑和讽刺中医。这是不明白中国古代的经典的“肝生于左”是一个球坐标、轨道坐标的定位发则,而不是解剖部位法则。把我国公转轨道气候等份为5步/五星/五运/五行/5期的的法则。为的是区别地球上区域地理方位、区别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方向。
原文:“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
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
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
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这里是对图“日阴阳”的细分法则。涉及今天定向圆、矢量、向量的问题。
“平旦至日中”的“至”是动词“到”的含义,显然是指太阳光线的运动——晨昏线的运动,涉及地球的自转运动及运动方向。“天之阳”的“之”可以是“的”,也可以是“到”;“阳中之阳”的“之”可以理解为“的”,也可以理解为“到”,后面的几个“之”也是如此。本文认为“到”与“至”的含义相吻合,描述地球的自转运动的轨道状态,是对函数周期时间的分段划分。地球“自转四时”的“子午卯酉”与公转四时的“子午卯酉”有本质的区别。从函数周期时间的划分上规定了地球自转的轨道状态——规定地球自转的“阴阳”划分,以子午卯酉为界,是从子→卯→午→酉→子的轨道运动方向。中国古人规定的地球晨昏线的运动的方向——自东向西运动,与今天的机械时钟的方向顺时针的方向是一致的——但是,今天规定的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是同向的——而且地图册、地球仪的标志相差180度。规定了自转的方向,同时规定了公转的方向——轨道的运动有顺逆方向,就可以进行计算。大家务必掌握。中国古人规定的地球自转的方向面对北极星是逆时针运动。这是不能改变的,地球永远如此运动。《周易》“易,逆数”说的就是这个本质。

前面讲了“四时之胜”的公转情况,这里是讲地球自转的情况。这里描述地球自转的函数周期时间和时间单位大小标志,包含了自转角速度和自转位移的计算方法。地球自转函数周期时间法则,用“阴阳”理论——一分为二,规定了地球晨昏线的运动方向和初始状态:平旦、日中、黄昏、合夜、鸡鸣,五个时间段——这是地球自转周期中的5个时间段。这在现代时钟上分别对应于:平旦对应于9点位;日中对应于12点位;黄昏对应于3点位;合夜对应于4点位,鸡鸣对应于6点位。中国古人把一昼夜划分为12时辰,一个时辰是今天的2个小时。而且古代是流水记时法则:一昼夜是100刻,而不是今天的24小时时钟,要进行相应的换算。这样中国古代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法则就完备了。100÷5=20刻,所以,按五步/五行法则,这是可以除尽的,用24小时法则,却不能整除,为4.8小时/运/行/步。由于中国古人100刻制的使用,360°等分为100等分,则每刻为3.6°=36分,这与《灵枢》28宿中每一宿36分的含义有联系。
原文:“帝曰: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
南方赤色,如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谿;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
规定了地球晨昏线的状态可以计算地球自转的状态,所以《周易》说:“易逆数也”是相对于中国古人规定的地球自转公转状态的轨道方向不同向而言的。原文规定地球公转的状态。四时、五行时与地球仪、地图册上方位的规定和地球公转轨道方向及公转4期、5期的规定。
这里的“东方应四时上为岁星;南方应四时上为荧惑星;中央应四时为镇星;西方应四时为太白星;北方应四时为水星”,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的五大行星运行方位图和测量方法。这是“五行”的又一个含义,指的中国古代在当时已经发现了太阳系中五大行星为岁星——木行星;荧惑星——火行星;土星——镇行星;太白星——金行星;辰星——水行星,有的概念至今一直沿用。也涉及今天的直角坐标系的定位系统。
五行相生的本质之一
中医规定的五行的顺序是依据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次序为依据而相生,由太阳而远离地球为:→水星→金星→镇星(〈〈史记〉〉中是填星,可能是形体字之误)→火星→木星;由外地行星而靠近太阳则是相反的一个相生图:木→火→土→金→水→木,
五行的本质之二
计算地球公转回归时间周期实际上又分成了五个运行时间段——5期,同时规定了公转的方向,这就是五行时的本质含义,实际上也是73.05度/行/运/星角速度、位移弧度、函数周期的计算法则。
计算地球自转的轨道周期、位移弧度、角度大小各自等分为五的连续计算的法则。均被现代天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一直沿用。

五行的本质之三
涉及“平面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球坐标系、柱坐标系、轨道坐标系”的相关数学、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的科学知识。关于“五星”是球坐标系中经纬网、经纬度的概念,最早的历史书籍为《史记》,结合《内经》的十天干、十二地支经纬网概念、等差数列的概念,完整的球坐标系经纬网经纬度的划分就完成了。
原文中的“东方其数八,南方其数七,中央其数五,西方其数九,北方其数六”这是《周易》中的“成数”的概念,结合“东方其生数三,南方其生数二,中央其生数五,西方其生数四,北方其生数一”是一个完整球坐标系的数字地球仪或者数字地图册,这是河图洛书的数字的概念,又是我国地处北半球的区域地理气候,中国古人已经运用经纬度、经纬网的概念和相关计算法则,一直沿用至今。
《周易》“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也是“天地数”之间的“二进制”,这是中国人的“二进制”的原始记载,后来西方人改了一下名字——并作了计算编码——中国古人是以八卦和10天干与十二地支作了精确的编码——这是原始的电子计算机二进制编码。《周易》的书名,是说天体的周天运动,指大周天、小周天。即是今天所说的天体自转与公转运动变化发生。由于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周代”,使得大家误以为是“周代的变化”。《周易》是计算天体自转与公转的文图并茂的一本自然科学关于“天体周天变化、变易”的科学书籍。
这里的方位系统涉及今天的直角坐标系,以此计算地球自转系统——包含地球仪球坐标系统——《淮南子》说“天道曰圆,地道曰方”,也是说地球的自转轨道系统用方位来标示,区别于地球的公转轨道——天道的圆或椭圆轨道——圆周360°,没有始点和终点,只有通过方位来规定运动转动的方向——这就是定向圆、矢量、向量的科学知识。可是后世学者错误地认为“天圆地方”是中国古人认为地球是“方”的。
生数系统1为五行位水,为北极点、北半球,为自转公转轨道平面的后面;生数系统2为五行火位,为南极点、南半球,为自转公转轨道平面的前面;3为东为左为木,这是地球自转系统的晨线的规定,也是东半球极点为的规定,自转公转轨道平面的面向南极的左右定位、定向、定点、定量、定性的规定。4为金为西,则是地球自转的昏线,也是西半球极点的规定。这样不同的轨道平面放在一起,后世学者没有分开,而且仅仅运用平面直角坐标法则,没有科学对应,肯定是错误的。





说明:这是地球的轨道运动模拟。每一行公转为73.05°,自转为72°/行/星/运。
实际上这是中国最早的地图册、地球仪与指南针。其中的数字是球坐标系经纬网经纬度的数字说明。这是刘歆说的“河图洛书相为经纬,八卦九宫相为表里,此语自有传授,非后世所能言之”的球坐标系经纬网的含义。由于刘歆父子将球坐标系经纬网、经纬仪、经纬度的理论私相传授和刘家天下的灭亡,河图洛书球坐标系经纬网、经纬仪、经纬度概念的传授断代2000年。涉及对“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的“天地数”之间的“二进制”,通过“二进制”的代换关系进行一一对应于球坐标系地球仪、地球地理方位——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及地球的轨道运动方位——定向圆。图中的1,6位为正北方位;2,7位为正南方位;3,8位为正东方位;4,9位为正西方位;5,10 为位+字坐标轴位南北轴-东西轴位。这是数字球坐标系地球仪、数字球坐标系经纬网、数字指南针——平面直角坐标系、数字轨道——定向圆、矢量、向量等与图例的结合。如果这些数字不出现在《内经》中,我不会认识到这是球坐标系地球仪经纬网、经纬度、经纬仪,数字指南针——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由于在《内经》原文反复地与东南西北中、春夏秋冬一一对应,我就把此图与洛书看成了我国的地理方位图,我国的气候图,看成了球坐标系地球,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指南针,轨道运动定向圆、矢量、向量问题。请教中国中医科学院孟庆云教授时,孟老认为很好,由于我的研究方向与孟老师的研究方向是一致的。同时,孟老鼓励我尽快成书。在此,深表谢谢意和敬意。
这里的1、2、3、4、5,就是《周易》的“生数”;6、7、8、9、10,就是“成数”。联系“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结合阴阳的光学概念,结合球坐标系经纬网、经纬度、经纬仪;定向圆、矢量、向量;平面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的概念。这样昼半球、夜半球、南半球、北半球、东半球、西半球、上半球、下半球、左半球、右半球等等立体概念就出现了;“生”与“成”又是事物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概念,这又与中国的地理区域气候有关,由于《史记》中有“轨道”“轨度”的概念。这样,数字轨道、数字地球仪、数字指南针、数字地图、数字时钟就出现了。希望读者对照地球仪、对照地图册、对照机械时钟,比较一下。《内经》中的数字涉及这些概念的综合运用,尤其是计算60年气候中的《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中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九个数字,是河图中的这九个数字代表的方位,而不是洛书所代表的方位,注意区别。
结合《内经》的文字解说中“机械的二进制”编码与中国的具体气候与方位对照。更主要的是《内经》原文有关于球坐标系“经纬”——球坐标系经纬网、经纬度、经纬仪的“书眼”——一本《内经》的眼睛。
2015-08-24 08:59 11楼
第五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的极点法则、12等份法则、二等份法则、四等份法则、顺逆——自转公转方向法则、乘方法则、五等份法则、光学原理
原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嗔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是说天体含地球的运动轨道运动周期一分为二的法则。《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这个含义。由于太阳系中的地球以及其他行星的轨道有自转轨道和公转轨道的不同。地球自转轨道位移为360°弧线,地球公转轨道位移为365.25°弧线,这样,一分为二,其位移的值就是180°弧线与182.625°弧线。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这里的阴阳的含义就是简单的光学原理,现代地理学称为:地球有阳光照射的一面称为昼半球,没有阳光照射的一面称为夜半球。以此划分晨昏线,以此判定地球的自转方向。阴阳的含义,在《内经》中有昼夜(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以及昼夜长短(这是地球公转的结果)的含义,也有正午太阳高度角及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变化的含义,这二者的结合,可以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至今沿用。因此“天地之道”是指天体(含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运动规律。现在地球物理学告诉我们,昼夜的交替的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而且随着公转运动,昼夜的长短发生规律性变化——中国古人已经在《内经》成书时开始了测量和科学记载而且今天仍然在使用;正午太阳高度角,是以正午的太阳高度角的大小来测定地球的公转运动。由于正午是中国古人的“午时”今天的12点时钟,实际上是测量地球自转角速度、位移 周期的一个方法;由于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就可以测定纬度的高低和太阳的直射角和偏斜角,并以此测定地球的公转运动。我国现在仍然在使用的历法——这是可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世界上最早的最原始精确的测定和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直角三角函数应用法则。“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这是中国古人经过实际的测量的 "南北极点"的概念。公地球转运动则是指太阳直射地球南北回归线23.25度的时候及其公转的角速度、位移。由于公转运动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就形成了地球上寒极、热极的自然变化。本质上是说地球的南北回归运动。
原文:“水为阴,火为阳--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原文中“水为阴,火为阳”是我国地理气候的太阳高度角大小的计算法则,
水——为北为下位——子——壬癸——现代代号为N;
火——为南为上位——午——丙丁——现代代号为S,
二者是一个对称轴180度的概念实际上是指地球的南北两半球或者南北两极,按现代测定的地球极半径6356.8千米计算,二者相差6356.8X2=12713.6千米
“火”现在的术语叫做热带、亚热带了。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从地理学角度理解:这是说太阳直射的角度大小以及太阳辐射强弱与大气之间的关系。由于我国地处地球的北半球,以嵩山为界的南方区域气候处在低纬度地区受太阳的直射时间长,在我国的夏季尤为明显。但受空气的反射和吸收作用,太阳的辐射发生了一些改变。如四川盆地由于盆地的作用,大气的吸收和反射的作用,纬度虽然低于新疆地区,但实际上的太阳辐射却是新疆地区高于四川盆地地区。从中医学临床治疗角度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争论很大。这是由于每一位医生的临床角度不同,得到的认识是某一方面的正确认识。
原文:“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这里的“天有四时五行”是说的地球的公转气候、函数周期时间的四分法——4期则与五分——5期法则。“寒暑燥湿风”是我国的公转气候五个季节的不同气候特点,这是我国特定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实际上就是365.25天5期的划分结果。按纬度高度和纬度跨度化分,这就是现代五带气候带的划分法则。由于不同的划分法则与不同的标准,结果就不同,计算的方法、原则是相同的。现在已经划分为五带——五个气候带,即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这是地球自转与公转规律的必然变化,也是对“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公转气候的深化和发展。这是太阳直射地球,地球南北半球在绕太阳的轨道运动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置的移动造成的。
原文:“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在音为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
阴阳者,气血之男女也;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从中医角度运用“二进制”的理论进行机械的换算。
原文的“玄”是“弦”的含义,是指风的性质与三大力学关系:地球自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的综合作用。“玄”的含义是什么?其实,这个“玄”是通假字“弦”的含义,是说“风的三大力学原理”。由于不知道风的力学原理。“在人为道”则是说的自然的轨道的法则与规律是人可以掌握和认识的,是可以进行描述的。在《史记》中记载“轨道、轨度”。《道德经》中的“玄之又玄”的“玄”,也是指的“弦”,与中国古人的“勾三股四弦五”的直角三角函数法则测定天体自转公转轨道周期的法则是一脉相承的。

“在音为角”这是中国古代的音律法则,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的“乘方”技术——具体的算法在《淮南子》中。依据陈广忠副教授在《淮南子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第142页中是的计算法则是这样的:
1子 置1=1
2丑3的1次方=3
3寅3的2次方=9
4卯3的3次方=27
5辰3的4次方=81
6巳3的5次方=243
7午3的6次方=729
8未3的7次方=2187
9申3的8次方=6561
10酉3的9次方=19683
11戌3的10次方=59049
12亥3的11次方=177147
“其音为角”的“角”,与今天的“角速度”的概念有联系。按照南京天文台天文学家卢央教授的解释,音律法则,又是中国古人的“对数法则”——本质上,即是“三角函数法则”。
“胜”是“四时之胜”的运用,实际上是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力学原理,古人认为很神奇,没有引力的概念——用这种“相胜之力”来表述。
计算法则是自转四分法则为90度法则与五分法则为72度法则,
公转四分法则就是91.3125度与五分法则就是73.05度的4期法则与5期法则的结合运用。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说的是上下位置的定位系统,针对于地球仪和地图册而言,就是上下定南北,左右定东西, 这样就能识别地理方位。由于中国古人当时已经发明并运用指南针,可以确定南北与东西。这是地球上本来不存在的,人为规定的。中国古人的“八卦”,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地球仪的挂图,也是地图册的挂图,因为有比例尺、有方向和经纬度和图例——整部《周易》就是对地图册和地球仪的运用和天体自转与公转规律的说明,外国朋友进行了很好的翻译和解读然后做了细小的改动,这样,中国人自己反而认识不了自己祖先的发明创造了。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定向圆、矢量、向量法则——指左右方向是太阳与月亮的“视运动方向”。由于在北半球的中国区域地理位置上,太阳是始终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注意这里东西方的规定是以我国所处地理位置而言——今天的国际时区的分界线是用的伦敦所在地为本初子午线——相差很大;月球则有时从地球的西边升起,有时从东边升起——要随地球的公转运动而发生位置的改变——这是由于地球和月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不同,“视运动”角速度有差别造成的。但是不变的是月球在我国农历15(望日)这一天永远是从我国的东海岸升起,在地球另一半(西半球)的巴西则又是相反的。这样中国古人以此确定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公转周期为朔望周期大约为30天(实际为29.5天)。地月日三者连线的位置就可以进行计算。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南北为一直线、东西为一直线相交的直角坐标系。然后不断地在轨道质点上运用坐标系进行运算——人类最古老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中国的罗盘——同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轨道定向同心圆法则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以中国地理方位为准进行球坐标系上下定位,南(火——S——丙丁等二进制法则)北(水——N——壬癸等二进制法则)定位,东(日出为东)西(日落为西)定位——平面直角坐标系定位。这里的水火还有夏为火,冬为水的含义——极点、极坐标定位。指的是地球公转气候、位移、角度的不同,以地球冬季、夏季温度绝对值与相对值的不同可以感知和计算判断的;还指地球自转的状态白昼昼弧为——阳——火,夜晚、夜弧为——阴——水,这是昼夜温差的绝对值与相对值不同还可以感知、计算和判断的决定的。中国古人科学测定方法是用圭表实现的直角三角函数法则。
“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这里的“能始”是“能始终”的省略——涉及定向圆、矢量、向量法则,是说可以计算开始,也可以计算结束。这是地球上的方位确定之后,或者地球仪和地图册定位之后,就可以规定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轨道初始状态及结束状态。
中国古人是以“春分”——阳历为3月21日前后,而公转黄道轨迹的0度的开始则是正月朔日——正月初一——立春节和结束状态的365.25天(度)的公转时间周期;
以“秋分”——阳历为9月23日前后,为公转黄道轨迹182.625度为公转划分标志,这实际上已经计算和测量到了地球公转轨道的椭圆形性质——这记载在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中。《淮南子》记载的这些数字信息——通过《淮南子》中的数字记载也可以算出是椭圆——这在西方世界是1600年之后的科学时代了。
以“夏至”——阳历为6月22日前后,这个时节大致是中国重要的节日端午节5月初5日,实际上以此测量公转轨迹和公转的角度91.3125度为标志,来确立我国的上下半年的气候分界,实际上这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造成的——中国古人这时没有北回归线的概念,但其具体的角度和具体的时间分段就是这个本质——中国古人测量到黄赤交角为23度26分,这是今天的南北回归线23°26′的含义。
“冬至”——阳历12月22日前后,这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时间和角度和角速度,中国的黄道轨迹角度为273度左右。这些计算方法,在历代历书中用的最多。《内经》以此来预测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由于公转的周期时间是确定的,公转的角速度、位移弧度是相对恒定、稳定不变的。地球公转一周——地球回归周期一年的气候就总是可以进行预算、预测的,并可以提前掌握轨道气候的变化来指导养生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自转的状态可以用相同的方法计算和预测。但是圆周法则有5.25度的偏差,需要进行不断的1度的整数计算,于是中国古人就用“置闰”技术,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这就是每四年置闰一天的法则。

原文强调球坐标系地球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地图册、定向圆运动轨道的上下定位、左右定向。
原文:“帝曰:法阴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这里的“能冬不能夏”“能夏不能冬”中的“能”是通假字“耐”的含义,这是公转轨道182.625°的情况,用地球自转角度可以计算360°x182.625=65745°,当然也可以换算为地球自转的时间、也可以换算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公转的线速度等等

推论
1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午时12点时候,太阳对当地地表某一点(某一经线上的某一点,与纬度的高度如何?)的引力最大?
2当地午夜子时0点的时候,太阳对当地地表某一点(某一经线上的某一点,与纬度高度的关系如何?)的引力最小?
这是由于昼半球和夜半球,按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在日地连线间,二者的直线距离相差6378.1x2=12756.2公里。按赤道4万公里计算,二者的自转距离相差2万公里。
按地球公转的绕日公转距离94000万公里计算,冬夏之间相差距离为94000除以2=47000万公里。后面其他处的计算也是如此。
这里是对《素问•金匮直言论篇第四》“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又一次说明,实际上这仍然是地球公转规律而言的。因为,春夏秋冬,这是我国四季的划分。这阐明了四时是如何相胜(克)规律。要准确理解这段原文,需要将“四时”换算为“五行时”;将“春”换称为“木”,将“长夏”换称为“土”,将“冬”换称为“水”,将“夏”换称为“火”,将“秋”换称为“金”。换称,本来是中国古人的一种修辞手法,是一种概念的两种不同的说法、称谓。有等同替代的关系,数学上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今天西方人换成了“二进制”。大家不知道这是中国自己的原创。这样,“胜”之意就显而易见是“乘”或“相克”之含义了。有人说:“本节是说的四时不正之气——胜气,对人体的影响。所谓‘春胜长夏’,在气候来说,是长夏反得春天的气候,在对人体的影响来说,是肝木得胜气之助而克脾土;‘长夏胜冬’,是冬天反得长夏的气候,使人身脾土得胜气之助而克肾水;其余以此类推。所谓“得四时之胜”,其大意如此”。其义显然有悖《内经》原旨。“长夏反得春天的气候”、“冬天反得长夏的气候”都是凭空妄加的,怎能不违背经旨呢?更不能“其余以此类推”。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金匮真言》此段文字的正确含义是:我们所说的掌握四时相克(胜)规律就是:
春(木)克(胜)长夏(土),
长夏(土)克(胜)冬(水),
冬(水)克(胜)夏(火)
夏(火)克(胜)秋(金),
秋(金)克(胜)春(木),
这是四时相克的规律及其次序。本质上是说春、夏、长夏、秋、冬的运转次序,运转方向以及运转的力学原理。正是由于对这一规律及次序不能正确把握(“得”)。《内经》中运用换称或借代手法比较多,如果不注重这些形式上的研究,就会造成对内容的理解错误。〈〈内经〉〉称为“五行时”——本质上是地球自转与公转结合轨道5期法则——以我国地处北半球为依据,这里的南由于我国的地理区域并未越过赤道,因此理解气候的时候我们的思绪往往是不能超越赤道的——但是中国古人很早就有赤道、黄道、红道、白道、黑道来描述地球、月球的运动轨迹,是一个上南下北的中国地图坐标模式。


一个球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定向圆。

注意图中的方向、旋转的方向。如果结合自转的时间周期和公转的时间周期运动的方向,可以准确地标示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轨道方向。这是把365.25度的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回归轨道周期、回归时间周期5期法则。依次五步五运五行相生;间隔一行表示相克,相胜,表示正克,表示相乘,表示所胜。这里面的相胜的图形最好是理解为一个五角星,把一个公转轨道365.25度的椭圆圆周等份为5,五角星的上角正好是南,左右四角是东与西,下为北,各为73.05度/行/运,这就是公转73.05日,公转角速度为73.05度的含义。理解为一个地球仪的椭圆圆周的轨道的运动
原文:“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东南方阳也……
西北方阴也……
故天有精,地有形;
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
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这里有养神、养生之道,也有天体自转公转之规律。这里对我国的地理气候规定为东南方、东方为阳;西方和西北方为阴。依据我国的地理地势的实际走势,西北地势高,东南地势低。这种阴阳的划分实际上是从光学原理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概念,以此划分为四个半球的。东方为阳,西方为阴,针对地球的自转运动则是说的晨昏线的晨线为东为阳,昏线为西为阴。针对公转的状态东西则为公转182.625度的公转轴,为0度~182.625度的数字轴含义。
“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这里的“神明”按照《淮南子》的记载是“十二地支所在,神明之府也”即是说,中国古人规定的12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是计算地球自转周期的时间和分为12等份的角速度为30度、位移为30°弧线的含义,同时结合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天干规定球坐标系地球及天球的经纬度以及经纬网。与现在的纬度高度是可以换算的,与经度也是可以换算的。我国的每一个节气,就是公转气候的标志,也是公转角速度的标志,也是公转时间长短的标志。12时辰可以规定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初始状态;10天干可以规定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状态,有了二者的结合,才能说明是地球绕太阳转还是太阳绕地球转的关键问题。通过二者编码规定固定的顺序和初始状态,说明是地球绕太阳转而不是太阳绕地球转,60甲子规定方向和初始状态的科学意义。同时60甲子是一个球坐标系经纬网中经纬度的计算法则,还是一个机械时钟的法则,也是一个质点轨道运动的法则——可以理解为时钟的秒针、分针、时针的运动轨迹——我们的祖先设计好了,但是后来者没有制造出具体的机械时钟——英国人的机械时钟的原理就是60甲子的原理。金元时代,中国人已经开始运用60分钟、60秒钟计算时间,元代以后,这种方法传到了西方,后来英国人制造出了机械时钟,沿用了这种法则——往往误以为是英国人首先发明并使用了60分钟、60秒钟的法则。
⬅ 黄仕沛经方医案——老妇长年遗尿案 老茶馆 黄仕沛经方医案——银屑病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