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微观肌肉生长假说

2015-12-12 11:07 楼主
编者按:中医之所以在医学微观领域毫无建树,根源于没有微观哲学理论。中医传统理论结晶于精、气血、阴阳,在物质结构层次限于脏腑、气血、皮毛、肌肉、骨骼、经络奇恒等;进一步细化肌肉骨骼之下一级物质构造尚处于空白。微观中医发展之金字塔结构底层基础,总会得到开拓与发展;微观中医领域的发展哲学理论必然是根基与源泉,任何科学领域莫不如此。

中国人不做,必然有西方人做;中医不做,西医已经在进行了两百年。现代人不做,后代人必然会做。是继续墨守两千年之范畴,还是动动脑筋来发展实在值得思考研究。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本文尝试从微观领域进一步阐述气血如何作用于肌肉,肌肉细分组织构造如何生化成长,以图在中医在微观领域进一步有所思考。抛砖引玉,期冀有志之士共同开拓,自肌肉、骨骼、气血、经络入手,完善中医微观哲学,衔接古中医内经伤寒之传统天地人、精气神医学体系,为中医之微观领域发展尽绵薄之力。


-------



中医微观肌肉生长假说正文:



肌肉生长必然符合阴阳学说,而效法天道。太极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人身一太极,脏腑一太极,脏器一太极,肌肉细胞一太极。太极分阴阳,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肌肉骨骼之整体特性必然效法宇宙河图,微观结构受地球之螺旋运动影响。

肌肉的基本组织,在中医肌肉、骨骼、气、血之下一级,西医发明的细胞学说是人类的文明结晶,嫁接于中医即可,(既然中国人的火药与造纸术四大发明而为西方所用,西之细胞为中医所用又何妨)。只是要用中医的宏观哲学指导微观,西为中用,中医效法天地之道阐述人体肌肉骨骼从整体与细微结构必然远远超越西医之单向思维。骨骼同样需要一个基本构造概念,需要中医来创造。肌肉细分至细胞,细胞之生长,需要三个条件:阴与阳、环境(类似胎盘之作用)。

阴即湿度与营养有形体液,阳即阳气与温度,阴性物质,阴成形,无阴不长,体液、血液、水分是细胞生长的有形组成要素,缺一不可;阴是肌肉细胞生长之基本条件。

阳即气、温度,是肌肉生长之枢机。气之运动,脉冲螺旋的特性,效法地球之螺旋运动轨迹,受五星五行之气生化影响,受制于宇宙时空特性之阳气,无过乎阴阳、节气,阳生阴消,阳生则万物随之所生;阴始则阳息,万物之所以死。年之二十四节与气,日有十二时辰,时有六十分钟应六十甲子,五行阴阳螺旋蕴藏其中。气之源与形具有螺旋轨迹、脉冲气息,人体脉数,内经阐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不足曰迟,太过曰数”,就是这个意思。《内经》云:“来则为阳,去则为阴,阳主外,阴主内。”来疾去迟,来迟去疾,是以呼出为来,吸入为去,疾为有余而实,迟为不足而虚,故来疾去迟为外实内虚,来迟去疾为外虚内实。总的精神,脉搏与呼吸必须调匀,不疾不迟,才是无病。此段同样可以用于解释阳气促进细胞生长机理。

一阴一阳一太极。细胞之阴阳相合,气行螺旋脉动,温以带动阴性体液、血液、水分生长化合,阳气长则细胞生长,阳气衰则阴气凝细胞亡而代谢谢,螺旋之阳气决定细胞内部形成双DAN螺旋结构。用现代学科讲,温度、湿度、细胞营养物质三要素,促进细胞之生长,双螺旋之延伸生长代表细胞生命延续的核心既是,先生成的螺旋段随着阳阴消长不断旧亡而新长,不断延续生长细胞。随着年龄变化,前半生阳气盛单体细胞成长多余死亡,后半生阴气状于阳气,而单体细胞成长趋于减缓,单体细胞构成的整体生命逐渐趋衰。

骨骼之构成姑且称之由骨细胞构成。骨细胞必然由阴、阳构成,同样具有螺旋细微结构。断骨再生伴随人类,骨骼伤筋动骨一百天而逾既是历史之验证。这是地球在太阳系之绝对运动所决定的。需要中医更加详述与验证发展。

中药之应用,运植物之气为人体所用,调整人体气机偏盛与瘀滞,破滞祛瘀,由气带动体液、血液、精液、营养物质,有干脉至络脉,延螺旋轨迹通道畅通进入于人体肌肉 、骨骼之细微组织细胞,带动细胞之生长。气滞导致血与津液与营养物质瘀滞与断绝,导致细胞死亡堆积或变异,逐渐而成囊肿、肿瘤。阳化气、阴成形。外六气、内七情、环境戾气病毒、非外非内等因,导致气衰、阴聚集、细胞螺旋衰减,产生各种病变。

细胞再生与器官再生也不越此由。国医之肌肉再生、断骨再接先例无数,个别器官再生也有书著。在此抛砖引玉,以期促进中医微观哲学发展,进而指导中医微观医学之发展。 004iEl2Ygy6PdAmOnvE16&690.jpg 004iEl2Ygy6PdAQJ0ficc.jpg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5-12-12 11:24 2楼
2015-12-12 11:31 3楼
要用“分形”的思维去理解整个世界,乃至整个宇宙(实则太极阴阳)

我们的太极,就是一个最基础的分形实例:





在一个圆内增加两个圆,要求这两个圆相互外切,并且与外圆内切。





再经过简化便得到了一个最简单的太极图。如下图所示:



在一个圆内增加两个圆的过程,称为:“太极生两仪”


如果继续重复“在一个圆内增加两个圆”的步骤。

就形成了下面这幅麦田圈所要表达的图案:







这一过程就称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受精卵的发育过程同样依照着这一规律进行,如下图所示:




受精卵由最初的一个细胞,不断分裂为两个,四个,八个… 并且最后发育成儿。

而人体各处几乎都存在分形的实例,比如血管、骨骼间隙、等等…,这些都是由最基础的分形实例:太极(受精卵)经过不断发育分化而形成的,因此具有分形的特征。

好了,分形这部分就介绍到这里了,通过对这部分的了解,我们知道,“分形”是整个世界,乃至整个宇宙最为普遍的存在。
2015-12-12 11:57 4楼
本帖最后由 打狗棍法1 于 2015-12-12 11:58 编辑

中医必然由八卦阶段发展到六十四卦阶段

逻辑推理过程与思路:


六十四卦--八卦-河图洛书-双螺旋-阴阳交媾图---DAN螺旋





中医如何应用六十四卦如此深层的易学,仍然从源头阴阳说起。
阴阳是个复合概念,包含多层意思、哲学思想,万事万物从外到内都可以分为阴阳;阴阳同时具有实体概念,气血、脏腑、经络、寒热、升降等,物质精神、有形无形、健康疾病等;第三,阴阳具有变化含义,时间、空间方位、螺旋趋势,有些是隐含的含义。第四,阴阳还具有对称中和的含义,寒则热之,热则寒之;天地立极、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想射,中立五极,临制四方,具有此特性。
五行,讲生克制化乘悔,五行生化包含如现代学科中化学的中和反应,更加超越此几个低级物质层面中和,水火既是中和,山泽既是中和,如十干中丙辛合化水、乙庚合化金,十二地支中的化合等。中医五行的概念是指天体运动引力所产生的引力能量场,气与物质相互转化生合的趋势。物理化学仅仅阐述有形物质内部结构的相互转化趋势。物质能量与五行能量同样是能量。
八卦主要阐述方位空间,在这个空间内可以产生阴阳、五行、物理、化学变化。等。八卦内具有天干、地支之气与侯期,既是古语说的见微知著、征兆、预兆与应为,用现代学科讲,既是落叶知秋,动物反常乃地震先兆,等等。
六十四卦中医任何使用?呵呵。先说其他领域,触类旁通。西方人没有易经,发现DAN螺旋,此时物质结构领域的探索成就,与敦煌壁画上的男女交媾图相似,符合地球绝对螺旋运动影响规律,从阴阳角度讲必然是阳气运动是螺旋趋势,进而阴阳化合形成DAN双螺旋结构实体。这就是六十四卦在微观领域的应用,不是巧合。干支学术在地震领域预测地震,准确率由30%提高到80%。社会发展是螺旋规律,股市同样是双螺旋。天干地支六十甲子产生天地之间交媾之征候、节气等,其在六十卦中之应用。很多大师均曰中医必然是阴阳五行与干支应用,必然是正确之方向。中医如何从气血、脏腑这种形而上的功能性层次,深入发展之形而下的物质结构,必然是迟早要做的。不外乎整体功能、内部结构物质层面特征。奇怪的是内经与伤寒杂病论诞生以来,两千多年竟然没在跨进下一层面,直到西医物质层面的医术与能量倒逼中医。面临生死之决,走一步吧!
2015-12-12 18:16 5楼
屠呦呦出席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演讲全文如下:

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
谢谢William C. Campbell(威廉姆.坎贝尔)和Satoshi ōmura(大村智)二位刚刚所做的精彩报告。我现在要说的是四十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在此,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这是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研究团队当年的简要工作总结,其中蓝底标示的是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标示的是全国其他协作团队完成的工作。蓝底向白底过渡标示既有本院也有协作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又经过很多次失败后,1971年9 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1971年10月4日,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即标号 191#的样品,以1.0克/公斤体重的剂量,连续3天,口服给药,鼠疟药效评价显示抑制率达到100%。同年12月到次年1月的猴疟实验,也得到了抑制率100% 的结果。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
1972年8至10月,我们开展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临床研究,30例恶性疟和间日疟病人全部显效。同年11月,从该部位中成功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化合物的结晶,后命名为“青蒿素”。
1972年12月开始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探索,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确定化合物分子式为C15H22O5,分子量282。明确了青蒿素为不含氮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1973年4月27日,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分析化学室进一步复核了分子式等有关数据。1974年起,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相继开展了青蒿素结构协作研究的工作。最终经X光衍射确定了青蒿素的结构。确认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立体结构于 1977年在中国的科学通报发表,并被化学文摘收录。
1973年起,为研究青蒿素结构中的功能基团而制备衍生物。经硼氢化钠还原反应,证实青蒿素结构中羰基的存在,发明了双氢青蒿素。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青蒿素结构中的过氧基团是抗疟活性基团,部分双氢青蒿素羟基衍生物的鼠疟效价也有所提高。
这里展示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双氢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蒿乙醚的分子结构。直到现在,除此类型之外,其他结构类型的青蒿素衍生物还没有用于临床的报道。
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卫生部新药证书。于1992年再获得双氢青蒿素新药证书。该药临床药效高于青蒿素10倍,进一步体现了青蒿素类药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在北京联合召开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四次会议,有关青蒿素及其临床应用的一系列报告在会上引发热烈反响。我的报告是“青蒿素的化学研究”。上世纪80年代,数千例中国的疟疾患者得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有效治疗。
听完这段介绍,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不过是一段普通的药物发现过程。但是,当年从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沿用历史的中药青蒿中发掘出青蒿素的历程却相当艰辛。
疟疾对于世界公共卫生依然是个严重挑战。WHO总干事陈冯富珍在谈到控制疟疾时有过这样的评价,在减少疟疾病例与死亡方面,全球范围内正在取得的成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如此,据统计,全球97个国家与地区的33亿人口仍在遭遇疟疾的威胁,其中12亿人生活在高危区域,这些区域的患病率有可能高于 1/1000。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全球疟疾患者约为1亿9千8百万,疟疾导致的死亡人数约为58万,其中78%是5岁以下的儿童。 90%的疟疾死亡病例发生在重灾区非洲。70% 的非洲疟疾患者应用青蒿素复方药物治疗(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ies, ACTs)。但是,得不到ACTs 治疗的疟疾患儿仍达5千6百万到6千9百万之多。
疟原虫对于青蒿素和其他抗疟药的抗药性。在大湄公河地区,包括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恶性疟原虫已经出现对于青蒿素的抗药性。在柬埔寨- 泰国边境的许多地区,恶性疟原虫已经对绝大多数抗疟药产生抗药性。请看今年报告的对于青蒿素抗药性的分布图,红色与黑色提示当地的恶性疟原虫出现抗药性。可见,不仅在大湄公河流域有抗药性,在非洲少数地区也出现了抗药性。这些情况都是严重的警示。
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全球计划。这项计划出台的目的是保护ACTs对于恶性疟疾的有效性。鉴于青蒿素的抗药性已在大湄公河流域得到证实,扩散的潜在威胁也正在考察之中。参与该计划的100多位专家们认为,在青蒿素抗药性传播到高感染地区之前,遏制或消除抗药性的机会其实十分有限。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任务迫在眉睫。为保护ACTs对于恶性疟疾的有效性,我诚挚希望全球抗疟工作者认真执行WHO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全球计划。
在结束之前,我想再谈一点中医药。“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资源,医药学研究者可以从中开发新药。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
最后,我想与各位分享一首我国唐代有名的诗篇,王之涣所写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请各位有机会时更上一层楼,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涵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
衷心感谢在青蒿素发现、研究、和应用中做出贡献的所有国内外同事们、同行们和朋友们!
深深感谢家人的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衷心感谢各位前来参会!
谢谢大家!
2015-12-14 07:06 6楼
本帖最后由 打狗棍法1 于 2015-12-14 07:13 编辑

大脑


大脑(brain)包括端脑和间脑,端脑包括左右大脑半球。 大脑 结构端脑是脊椎动物脑的高级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由左右两半球组成,在人类为脑的最大部分,是控制运动、产生感觉及实现高级脑功能的高级神经中枢。脊椎动物的端脑在胚胎时是神经管头端薄壁的膨起部分,以后发展成大脑两半球,主要包括大脑皮质、大脑髓质和基底核等三个部分。大脑皮质是被覆在端脑表面的灰质、主要由神经元的胞体构成。皮质的深部由神经纤维形成的髓质或白质构成。髓质中又有灰质团块即基底核,纹状体是其中的主要部分。
端脑由约140亿个细胞构成,重约1400克,大脑皮层厚度约为2-3毫米,总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米,据估计脑细胞每天要死亡约10万个(越不用脑,脑细胞死亡越多)。一个人的脑储存信息的容量相当于1万个藏书为1000万册的图书馆,以前的观点是最善于用脑的人,一生中也仅使用掉脑能力的10%,但现代科学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人类对自己的脑使用率是100%,脑中并没有闲置的细胞。人脑中的主要成分是血液,血液占到80%,大脑虽只占人体体重的2%,但耗氧量达全身耗氧量的25%,血流量占心脏输出血量的15%,一天内流经脑的血液为2000升。脑消耗的能量若用电功率表示大约相当于25瓦。因为有80%是血液,所以它就有些像豆腐。但是它不是方的,而是圆的;也不是白的而是淡粉色的。知道读脑技术后的各国政府,竞相开始研究“读脑技术”。仅媒体公开报道的就有:2007年的《英科学家发明大脑扫描仪读取人思维》、《科学家质疑通过大脑扫描“测慌术”的道德性和有效性》、《科学家研究“读心术”预知他人想法引争议》。这些文章标题已经很清楚写明“读脑仪”的存在。可能外星人的读脑术远远超越人类。类似中微子或射线即可,属于非直接接触的读脑术。右半脑管思维与记忆吗,呵呵。所以皇帝内经为什么后人几千年没能超越?中医需要发展?自己悟吧。有些人打破脑袋估计也难以开窍。
2016-01-01 08:20 7楼
内经中有“十度”法,现在中医界已经无人提及,就是楼主的问题,-原始中医有这问题研究,后来被口号式中医被淹没了,既然意识到了,为何不下功夫研究下去呢?
2016-01-02 14:04 8楼
李茂春 说:
内经中有“十度”法,现在中医界已经无人提及,就是楼主的问题,-原始中医有这问题研究,后来被口号式中

呵呵,本人也就业余爱好,你们这些专业医生只知道拿来用,也不来点新东西?难道专业医生不研究,让业余爱好者研究?
2016-01-02 23:04 9楼
打狗棍法1 说:
呵呵,本人也就业余爱好,你们这些专业医生只知道拿来用,也不来点新东西?难道专业医生不研究,让业余爱

论坛理真讲专业内容,就会争吵相互谩骂,原来都经历过了!不想参加无意义的争论,耽误时间!只是来看看而以。
2016-01-02 23:06 10楼
论坛里啥人也有,胡乱发言,不想多讨论!对不起!
2016-01-03 08:22 11楼
李茂春 说:
论坛里啥人也有,胡乱发言,不想多讨论!对不起!

客气了,不用说对不起!

历史上中医历来是相互攻悍,见多不怪了。
⬅ 中医宇宙时空生命全息学说及中医哲学集萃V3.2 老茶馆 中医干支为源、阴阳为本,五行为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