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白虎汤和温病白虎汤可能不是同一种问题

2021-06-06 10:39 楼主
经方的白虎汤脉都是浮滑或者白虎人参汤的脉洪大,并没有数脉。
而以温病阳明气分热盛,则脉现滑数。
这两者之间肯定有区别。
据赵绍琴温病石膏用量不可以大,以及彭子益讲温病不可以用石膏,而经方石膏剂量却可以用到几两,说明这两者之间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
应该仔细搞搞清楚。

大致的分析,在我来看,经方的白虎汤,病在肌肉,只要透热外出就可以了,怕伤津液再加人参顾护一下就好了,是个实证。

而温病的白虎汤,出现数脉,是虚症,卫分津液已经有不足现象了,如果津液足够,那么出汗散热就还正常,不会有脉数,脉数但是滑,血里面水分还够,缺的地方在组织液这部分,当血里水分也不够,出现脉细,那就是入了阴分,伤了营血了。体表要大量散热,但是表热,只能靠出汗,现在水分不够,就像房子着火了没水,肯定是着急到处调水过来,出现了脉数,这个也不是里热,最多能到六腑热,也没到五脏,是因为表热散不出去,堆积下来的热,影响到内里,并不是先有的阳明热,否则应该算内伤伏邪的温病,而不是外感温病。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21-06-06 10:48 2楼
外感致病,由外而内,内伤致病,由内而外。

直接就是脉细数的情况,用清营汤或者增液汤,补足津液后,说不定这个发热还会比先前更重,得看卫分气分通不通畅了。

那为什么外感温病到了气分,仍然不能使用大剂石膏,是因为,热本身并不是肌肉这里来的,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卫分散热不畅,赵老举了个例子,我觉得挺好,馒头蒸好了就算把底下的火关了,但是笼屉里的热还是散不掉,非得揭开了,何况大剂石膏还不是关火,而是截热,最多把肌肉里的热散掉一些,实际上最大的散热渠道,肺的功能并没有恢复,所以汗出热不解。而石膏过重,导致身体血管收缩的话,恐怕发烧就更严重了,本来水就不够了,水流还变小了。
2021-06-06 11:25 3楼
赵老有两个非常有意思的病例,就是患者心跳慢,装了心脏起搏器,结果出现高烧的。

从这个身体平衡来看,心跳慢的时候,其实人还是一个比较平衡的状态,忽然心跳从50到70了,输送的能量比以前大了有差不多三分之一,又没有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热量还在按以前的释放量,散不掉,就发烧了,实际上赵老很简单的调畅气机,增加了卫分疏泄,人体慢慢适应了之后,就是一个新的循环平衡
2021-06-08 09:56 4楼
是一种问题,不管伤寒、温病到了阳明化了热,可以考虑这个方,你要是摸过白虎汤的那种脉,你就知道什么时候用了,普通的阳明热不用这个方,过于猛,伤中败元。
张锡纯用白虎汤都是分层次的,阳明热至少也分五个级别,最热的那个级别才是白虎汤,其他四个级别不能用。
阳明那里玉女煎、一贯煎、沙参麦冬汤、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各有用处,你如果不知道什么时候用,那还得好好研究温病。
2021-06-08 09:59 5楼
据赵绍琴温病石膏用量不可以大,//这是怕过凉,致冰伏。
以及彭子益讲温病不可以用石膏,//完全可以用。
而经方石膏剂量却可以用到几两,//古人体质和现在人不一样,一般健康人生石膏30g ok的,再高没必要,除非特殊情况,脾胃弱的,15g甚至得再加护中焦的药,否则必定腹泻。
2021-06-08 10:05 6楼
goldharp 说:
据赵绍琴温病石膏用量不可以大,//这是怕过凉,致冰伏。
以及彭子益讲温病不可以用石膏,//完全可以用。
而经方石膏剂量却可以用到几两,//古人体质和现在人不一样,一般健康人生石膏30g ok的,再高没必要,除非特殊情况,脾胃弱的,15g甚至得再加护中焦的药,否则必定腹泻。
嗯,我目前也持这种意见了,过量的寒药和热药都是太极端的情况,石膏这个量差不多了,附子这个量也差不多了,过了出问题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我还是研究卫气营血从解剖学意义上可能对应的部位,这样要直观一点,不然脑子反应不过来
阳明热五个级别的分法在张锡纯书里哪部分,我找找看
2021-06-08 10:19 7楼
我还是研究卫气营血从解剖学意义上可能对应的部位 //这个是从脉上分的(四层,看文魁脉学),解剖学的话,意义不大,你体表也有血管的,那体表是卫分还是血分??这里不宜掺入西医的体系。
2021-06-08 10:22 8楼
(三)诊脉必须测定浮、中、按、沉四部

一般诊脉皆以浮、中、沉三部来定病在表或半表
半里或里。先父根据他的经验认为:诊脉定位应以
浮、中、按、沉四部来分,这样能更好地定表、里,
定功能与实质。浮以定表分,中以定偏里,按是属
里,沉则为极里(深层);也可以说浮脉主表、沉脉
主里,中与按皆主半表半里。温病的卫、气、营、血
四个阶段,可以用浮、中、按、沉来划分。总之,
浮、中可测定功能方面的疾病,按、沉可测定实质性
的本病。再如新病与久病,气病与血病,外感与内伤
等,都可用浮、中、按、沉四部辨别清楚。今将浮、
中、按、沉四部取脉方法及主病情况分述于后:

1. 浮部的取脉法:医生用指轻轻地按在病人皮肤
之上。浮部取脉一般表示病机在表分,如伤寒病初起
病在太阳为表,温病则为病在卫分亦为表,或为在肺
与皮毛。当然,浮只表示病在表位,要想全面了解病
因病机,还要看兼脉的情况。如浮滑主风痰,浮数主
风热等。若想进一步测虚实、寒热、表里、气血,或
停痰、停饮、郁热、血瘀等,就必须检查其他兼脉,
否则难以详细确诊病位与病机。

2. 中部的取脉法:中部的取脉方法,是从浮部加
小力,诊于皮肤之下。如浮部用三菽之力(菽,豆
也),中部即是六菽之力。中部取脉一般表示病在气
分,或病在肌肉,或在胃。如伤寒病是标志邪从表入
里,主胃,主阳明;温病则明显属气分;在一般杂病
中,即广泛称它为在肺胃之间。总之,凡脉来明显
在“浮”与“中”部者,多主功能性疾病,属阳,属气
分。若病脉需再加力入“按”(九菽之力)、
入“沉”(十二菽之力)两部而得,说明邪已入营,入
血。

3. 按部的取脉法:医生切脉,从中部加重力量
(九菽之力),按在肌肉部分为按部的取脉法。按部
取脉一般反映在里之病,如伤寒病的太阴证,温病的
营分证等,杂病反映肝、肌肉及筋膜之间的病变。凡
病脉在按部出现,说明病已入里,主营分、主阴。

4. 沉部的取脉法:从按部加重力量(十二菽之
力)向下切脉,按至筋骨为沉部的取脉法。沉部取脉
一般表示病已深入,主下焦、主肾、主命门。如伤寒
病的少阴证、厥阴证,少阴证以沉细为代表脉,而厥
阴证多以沉弦为代表脉。在温病则表示入血分。在杂
病中说明病延日久,邪已深入,当细致审证治疗。

根据绍琴多年体会,尤其是近廿年来的实践,我
认为:看脉不可简单、机械,必须分清浮、中、按、
沉四部。上面的浮、中两部反映功能方面的疾患。下
面的按、沉两部才反映疾病实质的病变。正象舌苔与
舌质的关系一样。虽然舌苔变化多端,但归根结底是
反映功能方面的问题,舌质的变化虽较少,但万变不
离其宗,都说明本质的情况。所谓功能方面的病变,
是指病在表位、浅层、卫分、气分阶段,如气郁不
舒、木土不和、肝郁气滞,停痰、停饮、水停心下,
胃肠消化欠佳等所导致的疾病。用疏调、解郁等法即
可治疗这些功能性病变。所谓本质性病变,是指本质
阳虚、命门火衰或阴虚阳亢等,或病在营分、血分,
以及陈痰久郁阻于经络、 瘕积聚、肿瘤等一类疾
病。另外,久病邪深入于肝肾、下元久虚、慢性消耗
性疾病,需要用滋补、培元等方法者,皆可以认为是
本质性病变。

临床诊脉所见,浮、中与按、沉所得脉象往往有
迥然不同者。一般来说,浮、中见其标象,按、沉得
其本质,若诊脉能辨别浮、中与按、沉之异,则病之
表里、寒热、虚实,纵其错综复杂亦必无遁矣。古之
名医亦多重视沉取至骨以察其真,如朱丹溪《涩脉
论》云:“涩之见固多虚寒,亦有痼热为病者,医于指
下见有不足之气象,便以为虚,或认为寒,孟浪与
药,无非热补,轻病为重,重病为死者多矣,何者?
人之所藉以为生者,血与气也,或因忧郁,或因厚
味,或因过汗,或因补腻,气腾血沸,清化为浊,老
痰宿饮,胶固杂糅,脉道阻塞,不能自行,亦见涩
状。若重取至骨,来似有力,且带数,以意参之于
证,验之形气,但有热证,当作痼热可也。”“涩缘血
少或伤精”,虚寒者固多,然若按之至骨反有力且数,
以此而知其断非虚寒可比,此乃老痰瘀血,阻塞脉道
使然,郁久化热,深伏于里,故曰痼热,言其深且久
也。若不沉取至骨,何以辨此痼热之证哉?此前贤诊
脉之精髓所在也。

绍琴幼承庭训,及长,历随名师临诊,每叹诸师
诊脉之精湛,迄今潜心研讨五十年余,悟得诊脉必分
浮、中、按、沉四部,浮、中为标,按、沉主本,若
二部之脉象不同,则必合参舌、色、证,以辨其真
假、主次、缓急,以定其何者宜先治,何者当后疗,
何时需兼顾,何时可独行。脉象一明,治则随之,有
如成竹在胸,定可稳操胜券矣。
⬅ 一天三换方 老茶馆 十二经流注和欲解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