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

2021-09-06 07:23 楼主
中西医结合

医学是一门科学,西医中医都是科学。什么是科学,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体系。科学理论未必都是真理,是不是真理需要用实践来检验。用实践来淘汰科学理论中的谬误,验证其真理,去伪存真,使科学理论体系不断地新陈代谢,发展完善。中医理论体系就是这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其它任何科学体系是一样的。所以,中医是一门科学。
科学的灵魂是道理,哲学的灵魂是道理,科学的道理是小道理,哲学的道理是大道理,又称为哲理。大道理是事物的普遍道理,小道理是事物的具体道理。哲理指导科学道理,但是,不管是科学道理还是哲学道理,都是需要实践来检验的。科学来源于实践,哲学同样来源于实践。
中医和西医是人们对于同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角度的认识。之所以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是因为华夏古人与西方人的认识事物的习惯不同。譬如说,物质运动变化这个事物,华夏古人与西方人的认识和研究分析的角度就不同。西方人研究分析事物的运动变化,重在研究力与运动速度的关系,于是就产生了牛顿力学。华夏古人研究分析事物的运动变化,重在研究分析力的不同性质,把力区分为两种相反的力,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于是就形成了阴阳理论。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这就好比盲人摸象,西方医学和华夏医学好比是两个盲人,摸着象的不同部位,单独一方不能完整地认识象,两者综合起来就对象形成更完整的认识。所以,最好的医学是中西医结合起来形成的医学。
要把中西医结合起来,需要翻译。西医好比是英文,中医好比是汉语,需要既懂英文又通汉语,这样才能翻译。需要把中医理论中的每个概念和名词翻译为西方医学名词,这样才能中西医结合。譬如气这个中医名词,它的概念对应于西医中的能量。需要知道,气就是能量,能量就是气。西方人把能量区分为两种:动能和势能。动能是表现出来的能量,势能是储藏起来的能量。譬如一块石头,把它抬到高处就形成势能,从高处掉下来则势能转化为动能,也就是把储藏的能量发挥出来。华夏古人也把气区分为两种:阳气和阴气。需要搞清楚,其实阳气就是动能,阴气就是势能。阳气是发挥出来的能量,阴气是储藏起来的能量。把中医与西医这样翻译出来,就是中西医结合。
西方人把引起感染性疾病的邪气称为病原微生物,把病原微生物区分为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真菌和寄生虫。华夏古人把它称为外邪,把外邪区分为风、寒、暑、湿、燥、火。二者并不对应。病原微生物是外因,人体的免疫系统是内因,西方人重在分别研究外因和内因。而华夏人干脆不区分外因与内因,而是把它们看做是一个东西,研究它与季节的关系,于是就形成了风、寒、暑、湿、燥、火的概念。于是华夏古人把急性病原微生物感染性疾病区分为中风、伤寒、温病、暑病、湿病和燥病。
华夏古人由于没有建立起来先进的研究工具,譬如没有显微镜,没有各种研究仪器设备,只能依靠大脑,于是就锻炼出了最发达的哲学头脑。华夏古人把病原微生物称为邪气,把人体的免疫系统称为正气,研究分析正气与邪气的关系,于是就形成了八钢辨证、六经辨证、藏府辨证和卫气荣血辨证。
中医的哲学性比较强,哲学道理比较完善。西医的科学性比较强,科学道理比较完善。哲学可以指导科学,因此中医可以指导西医。中西医结合需要用中医理论指导西医理论。譬如,西医治疗感染性疾病时,判断疾病是在加重还是在好转是很粗糙的,一点都不精细。而中医则可以很精细地观察到疾病是在加重呢还是在好转,加重了多少,好转了多少,心里比较有数。因此可以及时应变。所以,中医可以指导西医。中医之所以能够精细地观察病情变化,是因为它的哲学性强。哲学性是整体性。所以有人说中医的整体观念强,这是符合事实的。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21-09-06 07:40 2楼
西医对待感染性疾病发热的态度与华夏古人的态度决然相反。西医会使用物理降温。逻辑是,体温升高了,体温升高会损害身体譬如烧坏脑子,所以必须及时降温,而物理降温是最便捷的。酒精擦,冷毛巾敷,用冰块冰。而华夏古人从来没有物理降温治疗方法,有的反而是热疗火疗。道理是,阳气是抵抗邪气武器,物理降温会损害阳气而降低免疫力,导致邪气越来越增强,病情越来越加重。华夏古人早就明白这个道理,因此没有考虑过物理降温这种拙劣的疗法。
2021-09-06 07:46 3楼
西医也研究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问题,而且研究得比较深,形成了一门专门的科学称为免疫学。西医都要学习好免疫学。但是,西医又往往会采取物理降温而抑制免疫的错误疗法,这是为什么?因为西医本身就缺乏整体观念,顾此失彼。研究发热对大脑的影响时,往往会忽视发热对免疫力具有增强作用。
2021-09-06 07:53 4楼
中医把病原微生物称为外邪,人体的免疫系统称为正气。并且知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指正气)必虚。因此从来就重视人体的正气,并且知道正气与阳气的必然联系,阳气与热气的必然联系。体现于对待感染性发热性疾病时,从来就不会物理降温,因为一降温就会抑制免疫力。
2021-09-06 08:00 5楼
中医把发热区分为两种:一种是伴有恶寒的发热,一种是伴有恶热的发热。西医不知道这样区分。这两种发热虽然都是发热,而性质相反。伴有恶寒的发热是顺,伴有恶热的发热是反。发热而伴有恶寒,这提示病情轻浅,称为太阳表寒证。发热而伴有恶热,这提示病情加重,称为阳明里热证。发热的性质相反,一寒一热,不可混淆。而西医不会这样区别对待的。
2021-09-06 08:09 6楼
《伤寒论》说:“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这个“反”字表达了什么意思呢,身热本来应该恶寒才是顺,如果恶热则是反。是不是华夏古人把发热与恶寒同时存在认识到是顺?是不是需要区分和重视发热是伴恶寒好呢,还是伴恶热好呢?中医治疗这两种不同的发热,治疗原则恰好相反。发热伴有恶寒,这是寒证,辛温发汗疗法。发热伴有恶热,这是热证,辛寒清气乃至苦寒泻下疗法。
2021-09-06 08:20 7楼
《黄帝内经》说:“阳化气,阴成形”。
阳化气,阳气会产生更多的气。阳气是动能,物体内储藏着势能,阳气动能作用于物体,会促使它把储藏着的势能转化为动能释放出来。这是阳化气。
阴成形,阴气的作用是产生形体。不管是阳气还是阴气,都是气,气没有形体。阳气会消灭形体,阴气会产生形体。运动时阳气增强,会消灭形体。所以不可以持续长时间运动,必须劳逸结合。休息时阴气增强,阳气减弱,于是就会阴成形,把运动时被消灭的形体补回来。白天劳动了,晚上必须休息。春夏劳动多,秋冬必须休息。因为春夏阳气增强,秋冬阴气增强。
2021-09-06 08:30 8楼
阳气是动能,阴气是势能。热能、光能、辐射能和电能都是动能,是释放出来的能量。核能、化学能则是势能,是储藏起来的能量。核能释放出来就产生热能光能、辐射能和电能,化学能释放出来就产生电能,或者推动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阳气是释放出来的能量,阴气是储藏起来的能量。所以阳气可以直接观察到,阴气不能直接观察到。阳气推动四肢运动时消耗ATP,阴气把能量储藏于分子中以产生ATP。
2021-09-06 08:36 9楼
阳气使人体内的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酸分解释放能量,推动骨骼肌收缩运动。阴气使叶绿体把太阳光转化为化学能储藏于葡萄糖分子中。葡萄糖在人体内,阴气把许多葡萄糖分子连接起来形成大分子物质糖原,储藏于骨骼肌和肝脏之中。人体储藏着葡萄糖,那么运动时阳气把糖原分解为葡萄糖,把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化学能,推动骨骼肌运动。
2021-09-06 08:56 10楼
阳气使物质动,阴气使物质静。西方人研究物体运动变化时,研究力与运动速度的关系,产生了牛顿力学。华夏古人早就物体运动变化时,研究两种不同的运动变化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了阴阳理论。古人把物质运动变化区分为扩散运动和聚集运动。引起物质扩散运动的力称为阳气,引起物质聚集运动的力称为阴气。物质作扩散运动时释放能量,作聚集运动时吸收能量。扩散运动时消灭形体,聚集运动时产生形体。故曰阳化气阴成形。用火点燃木材,是阳化气。用寒气把水蒸气聚集成液态雨水,是阴成形。
2021-09-06 09:22 11楼
华夏古人把人体区分为表和里。表又区分表里,里又区分表里。表之表称为太阳,表之里称为阳明,表之中称为少阳。里之里称为太阴,里之表称为厥阴,里之中称为少阴。表为阳,里为阴。脾为太阴,因为它属于土。肾为少阴,因为它属于水。土的阴性甚于水,所以脾为太阴,肾为少阴。肝为厥阴,因为肝属于木,木的阴性弱于水。厥者逆也,自阴而转为阳,阴阳之间的状态。
邪气入侵首先必侵于表,此为寒。然后化热入里,再然后热极生寒。表区分为表之表、表之中和表之里。邪在表之表,为太阳证,为寒证,热之。邪在表之里,为阳明证,为热证,寒之。邪侵入于里,则又转化为寒证,此为里寒,区别于表寒。表寒证用麻黄桂枝生姜辛温走表者发汗解表,里寒证用附子肉桂干姜辛热走里者温里。辛温走表可以发实汗,辛热走里可以止虚汗。
⬅ 《伤寒论》学习:战与不战而解 老茶馆 《伤寒论》学习:如何判断化脓性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