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医的最佳方法

2009-02-16 20:48 楼主
研究中医的最佳方法

近日搜集资料,发现在2006年9月7日《健康报》一版刊登的一篇题为《研究中医的最佳方法是现代科学》的文章。文中介绍说:被调查的6083位医务人员中有36%的人认为应该用现代科学或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仅有5.07%的人选择中医药传统方法研究。面对这组数据,我的心情异常沉重,对中医前途的忧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我是个从事中医工作仅10年的青年中医,在学校时也正规学习过西医的三里一剖,所以并不是一个顽固的保守派,也并不否认现代医学对中医的促进作用。如近代医家张伯龙参考西医的“血冲脑筋”之说而悟《内经》“气血并走于上发为答厥”之旨,阐述了中风病的病机,明显提高了疗效,在当时是一大创举;天津中药厂运用现代提纯技术使复方丹参滴丸的疗效明显提高,皆是明证。
但中风病“气血并走于上发为大厥”的这个病机古人早在2000余年前就已经清楚的写了出来,只是后人没有正确的理解和继承,并不是因为西医的“血冲脑筋”而创立了新理论;同样,复方丹参滴丸的组方原理、药物组成等也并未因为运用现代提纯技术而发生质的变化,使用时仍需辩证运用,并不因为现代科技的参与而使其适应症无限扩大。
综上所述,现代科学在研究中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毋庸置疑。但若据此就说“研究中医的最佳方法是现代科学”,将现代科学在中医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无限扩大化却是我不敢苟同的。近年来有一种倾向,认为中医太古老、太落伍了,说到中医就要现代化、就要同世界接轨。邓铁涛老先生针对此现象曾一针见血的指出:“就中医而言,是要世界同中国接轨、、、你认为中医古老、针刺四缝穴治疳积的方法落后,但是外国人却觉得非常新鲜、、、先进与落后并不是以时间的长短来判断的”。
而现在,过度强调现代科学对中医学发展的作用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充斥着中医教学、临床、科研、药品开发等各个环节上。
首先看中医教学。前卫生部长崔月梨曾痛心的说: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高级中医只是中西医两个中专的水平。邓铁涛老也曾说某些中医硕士、博士电脑、英语弄得呱呱溜,就是不会用中医方法看病。中医学生水平在逐年下降是不争的事实。
其次看临床。由于过分的强调中药药理的研究,几乎所有的肾病患者都被用过黄芪等所谓特效药,中风后遗症即用补阳还五汤的各种剂型,发热就用清开灵,上呼吸道感染就是双黄连。此种现象现在仍在临床中普遍存在,不单西医这样用,好多中医也在这样似是而非的使用着。中药西化的现象极其严重,辨证论治的法宝丧失殆尽。
第三看科研。由于得不到重视,待遇条件太差,搞基础研究以及报考此类专业的学生正在大量萎缩。而验收方法多为现代医学标准,导致大多数成果不中不西,严重脱离临床实际。很多成果获奖后即束之高阁,无人问津,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第四看药品开发。如葛根素是现代科学方法的产物,主要作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应用时无从辩证,亦无葛根的升清降浊、生津等作用,很难说清到底是中药还是西药,甚至在执业过程中还出现过中医用葛根素而违法的尴尬局面。
以上所举,都是以现代科学方法为主要方法去研究中医的产物,但效果呢?在这种方法研究下的成果的疗效,中医不满意,西医不满意,更主要的是患者也不满意。即便能有和西医药同样的疗效,患者为什么一定要选择中医呢?结果导致了中医门诊量大量流失。
针灸的发展也经历过类似的情况。法国人一度认为中国传统针灸已经失传,针灸的传统已在他们那里。幸亏广东中医药大学的靳瑞教授在法国公开表演“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并经皮肤测温证实才扭转了他们的看法。但现在,现代科学方法的产物“电针仪”已遍及全国各级针灸科室,会用“烧山火”、“透天凉”等针灸精髓手法的针灸师还有几人呢?长此以往,也许用不了多久,法国人会再一次认为针灸的传统已在他们那里了。


以我肤浅的认识,研究中医的最佳方法应该是:“继承、并在继承中创新”。继承的重要性我已在《从郭德纲现象看中医发展之路》一文中做过探讨,不赘述。而创新的重点应该是理论的创新。成功的案例信可手拈来。如河北吴以龄教授深究《内经》及叶天士著作中关于络病的阐述,结合朱良春先生虫类药的运用经验,参以己见,整理出中医络病理论,这就是中医理论的一大创新。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开发出络病代表药物“通心络胶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疗效显著,并获得了国家级奖励。从络病理论的诞生到“通心络”药物的开发,符合中医理、法、方、药的规律,继承创新在这一重大成果的诞生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不是现代科学。再如石学敏院士参阅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诊治经验,结合自己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创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整理中风疗效显著,不单获了奖,还被收录进国家统编教材。“醒法”的取穴均靠近神经,但这只是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醒法”的结论,而不是创立“醒法”的前提。在“醒法”创立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仍是“继承、创新”。这两个例子同时验证了邓铁涛先生所说的“只要我们坚持中医的自身发展规律,不出三五年,就一定会产生超世界水平的成果”。
著名中医学家姜春华先生在《我对中医研究的思路及方法的看法》一文中指出:“我们要用新的科学成就和方法来研究和认识中医,但不能把我们过去积累的认识方法作废,而是在这个基础上加入新的内容,主要力量还是投到我们的经验问题的研究上为好”。姜老的态度很明确,现代科学可以为中医所用,但决不能取代固有的东西,主要力量还是要继承和创新。邓铁涛先生也说:“中医同西医一样,正朝着现代化的道路前进,但中医药学必须走自己的路,走按照自身发展规律的道路。不能走拿西医理论改造中医,以现代化之名去化掉中医之路,否则将成为中华宝贵文化的败家子,成为炎黄子孙的千古罪人”。

愿为厚西薄中者戒!!!

杏李园主人。2009.1.11.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02-16 23:08 2楼
先继承,再谈创新,呵呵。
2009-02-16 23:14 3楼
说 的 很对,我们每天开中药针灸治病,和西医是殊途同归,治愈的不 计其数。可中医治病的 机理何在?中医的科学性为什么现代科学解释不通呢?是科学未发展到那样高的程度?还是中医古老的没法解释?
2009-02-17 00:08 4楼
我向来是就自己的事情 做感想。对与自己没用过或者说没体会过的东西是不敢贸然起用。但对于中医而言,大学老师讲了句经典的话“只要你不治死人家,你还是个医生”,也许他只是鼓励我们多动手。然而看现代的研究文章不辩真伪是不行的。去年一个曾在我处见习的学生到某二甲西医院实习,因为表现好的缘故吧,计算机库房的钥匙给了她,然而,她在里面看到的绝大部分都是中医类的研究文章。这样的文章我们能放心的去学习吗。无意于乱费我们的时间。所以中医界才有反古的想法。
所以个人认为研究中医还是用中医的办法---多临床。
我前段时间,建议我们的论坛尽量的结合临床多谈谈个人的经历,即便是失败的我看也是可以的,最起吗可以让大家都吸取教训。教训也是经验啊!看看刘太医写的东西也是有另外的收获的。 更何况我们中医治疗疾病,在内、妇、儿等而言比西医没有明显的差异,对于急诊外科我没有发言权;如果把我们的经验都总结起来,难道会比不上张仲景。三个臭皮匠尚且胜过诸葛亮呢 若是有得三个“刘版”,我看张仲景如果还在的话,也该退休了!!(开个玩笑,刘版原谅下哦)
2009-02-17 12:09 5楼
所以个人认为研究中医还是用中医的办法---多临床。 临床是必不可少的
2009-02-17 15:59 6楼
5.07%的中医工作者才是中医的脊梁,保守不是倒退,先进也不一定代表进步.
本人不太懂先进的研究方法,坚持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临床常用处方也是统编教材上的,验之临床,疗效尚可.
我历来认为教材并非一无是处,关键是阅读学习教材者是否真的是按中医的本来面目来理解的.
2009-02-17 17:33 7楼
有理
2009-02-17 18:06 8楼
先搞好继承是对的!
2009-02-17 19:15 9楼
有些整天叫着要用科学方法“整理国故”的人并非不知道国故的好处以及应该如何发扬,他们只是良心坏了。
2009-02-17 19:20 10楼
承继先贤的智慧是首要的。
2009-02-18 13:03 11楼
感谢各位的参与。
欢迎继续踊跃发言,为中医之振兴献计献策。
⬅ 读书三境界 老茶馆 脉诊的原理是什么? ➡